《论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基于货币循环的分析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建中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4957900
  • 页数:2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方法,从货币循环视角对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做了系统的研究。

1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与意图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选题意图 5

1.2 逻辑架构及内容安排 8

1.2.1 逻辑架构 8

1.2.2 内容安排 10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3

1.3.1 研究方法 13

1.3.2 主要创新 14

2 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 22

2.1 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 23

2.1.1 金融发展理论 23

2.1.2 金融资源理论 24

2.1.3 金融协调理论 26

2.1.4 金融生态系统理论 27

2.2 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基本假设 29

2.2.1 金融交易主体假设 30

2.2.2 货币循环假设 30

2.2.3 信用流假设 31

2.2.4 政府行为假设 32

2.3 金融生态系统的定义、内涵及特征 32

2.3.1 金融生态系统的定义 32

2.3.2 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 34

2.3.3 金融生态系统的特征 36

2.4 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7

2.4.1 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 37

2.4.2 金融生态系统的结构 39

2.4.3 金融生态系统的功能 41

2.5 金融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 45

2.5.1 货币循环:金融生态系统演化的物质基础 46

2.5.2 金融效率帕累托改进:金融生态系统演化的持续推动力 47

2.5.3 金融生态平衡:金融生态系统演化的内生机制 49

3 金融生态系统的货币循环 51

3.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2

3.1.1 物质循环的概念 52

3.1.2 物质循环的特点 52

3.1.3 物质循环的描述方法 53

3.2 货币理论的文献综述 54

3.2.1 货币需求理论 54

3.2.2 货币供给理论 55

3.3 货币流通的文献综述 56

3.3.1 古典学派理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制度决定的常数 57

3.3.2 凯恩斯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变化的 57

3.3.3 现代货币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 58

3.4 货币循环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58

3.4.1 货币循环的界定 59

3.4.2 货币循环的特征 60

3.4.3 货币循环的描述方法 61

3.4.4 借鉴货币循环原理解释货币供给的性质 62

4 中央银行与金融生态系统的关系——基于货币循环的视角 66

4.1 中央银行如何在金融生态系统中演变 66

4.1.1 货币演化路径 67

4.1.2 发展脉络 71

4.2 中央银行是金融生态系统的Keystone 75

4.2.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Keystone 75

4.2.2 Keystone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76

4.2.3 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7

4.3 中央银行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83

4.3.1 中央银行与政府 83

4.3.2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90

4.3.3 中央银行与企业 96

4.3.4 中央银行与居民 97

4.4 中央银行与内外环境是如何协调的 98

4.4.1 中央银行与内部制度环境 99

4.4.2 中央银行与信用环境 101

4.4.3 中央银行与法制环境 103

5 角色之一:货币循环的总阀门 106

5.1 中央银行为何独立享有货币发行权 106

5.1.1 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发挥货币循环遥控器作用的基础 107

5.1.2 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充当货币循环镇流器的核心 108

5.2 中央银行怎样发行货币 109

5.2.1 货币发行的含义 109

5.2.2 货币发行的种类 110

5.2.3 货币发行渠道与程序 110

5.2.4 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111

5.3 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113

5.3.1 美国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113

5.3.2 英国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114

5.3.3 日本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115

5.3.4 加拿大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116

5.4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116

5.4.1 人民币发行的原则 117

5.4.2 发行渠道和程序 117

5.4.3 发行基金计划 118

5.4.4 货币发行管理 119

5.5 中央银行怎样参与货币循环 121

5.5.1 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循环的内涵 121

5.5.2 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循环的基本原理 122

5.5.3 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循环的主要内容 122

5.5.4 我国中央银行参与货币循环的演变历程 123

6 角色之二:货币循环的遥控器 126

6.1 中央银行如何充当金融生态系统货币循环的遥控器 127

6.1.1 货币循环遥控器的含义 127

6.1.2 货币循环遥控器的主要内容 128

6.1.3 货币循环遥控器的作用原理 135

6.2 中央银行能否有效调控金融生态系统货币循环 139

6.2.1 中央银行调控政策有效还是无效 139

6.2.2 影响中央银行短期有效调控的因素有哪些 143

6.3 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怎样调控货币循环 145

6.3.1 美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循环的演进过程 146

6.3.2 英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循环的演进过程 149

6.3.3 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循环的演进过程 151

6.3.4 韩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循环的演进过程 154

6.4 怎样评价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制度 155

6.4.1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制度的演进路径 156

6.4.2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效果如何 158

6.5 如何提高我国中央银行有效调控货币循环的能力 173

6.5.1 疏通货币调控的金融市场传导途径 173

6.5.2 疏通货币调控的商业银行传导途径 174

6.5.3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175

6.5.4 提高货币调控的操作水平 177

7 角色之三:货币循环的镇流器 179

7.1 货币循环镇流器的界定 179

7.1.1 货币循环镇流器的概念 180

7.1.2 货币循环镇流器的内涵 182

7.1.3 中央银行充当镇流器角色的演变及其作用原理 184

7.2 货币循环镇流器的主要内容 186

7.2.1 金融监管职能 187

7.2.2 最后贷款人职能 192

7.3 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如何发挥货币循环镇流器的角色 197

7.3.1 美国、英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维护货币循环稳定的制度架构 198

7.3.2 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等转轨国家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架构 200

7.3.3 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维护金融稳定制度架构的比较与启示 202

7.4 我国中央银行怎样履行货币循环镇流器的职能 204

7.4.1 我国中央银行履行货币循环镇流器职能的演进路径 204

7.4.2 对我国中央银行发挥货币循环镇流器效果的实证评估 207

7.4.3 提高我国中央银行充当货币循环镇流器角色的有效路径 215

8 结论与展望 219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219

8.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226

参考文献 228

致谢 237

表1.1 1980—1995年银行发生危机或有严重问题的国家(或地区)数目的统计 2

表1.2 2002—2008年金融市场融资结构 2

表1.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1994—2004年) 3

表4.1 1656—1913年设立的中央银行 72

表4.2 1921—1942年改组或新建的中央银行 74

表4.3 四种独立性计量的有关统计指标 88

表4.4 四种独立性计量的相关性矩阵 88

表4.5 阿尔巴尼亚等8个转型国家中央银行法定独立性CWN指数 89

表6.1 货币政策平均时滞长度的估计 143

表6.2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演进历程 156

表6.3 各序列的ADF检验结果(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四季度) 163

表6.4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164

表7.1 银行子系统稳定性指标及其临界区间 209

表7.2 证券市场子系统稳定性指标及其临界区间 209

表7.3 外汇市场子系统稳定性指标及其临界区间 210

表7.4 宏观经济子系统稳定性指标及其临界区间 210

表7.5 金融稳定性综合指数 212

表7.6 各子系统对金融稳定性的贡献率 213

图1.1 本书逻辑架构 8

图2.1 货币循环 31

图2.2 金融生态系统 34

图2.3 金融生态系统组成图 38

图2.4 资金链条示意图 40

图4.1 货币发行与回笼 78

图4.2 货币循环调控过程 80

图4.3 货币调控传递过程 93

图4.4 中央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传导 96

图4.5 中央银行与居民之间的传导 97

图5.1 货币发行与回笼流程图 118

图6.1 货币循环遥控器的组成 129

图6.2 货币循环遥控器的作用原理 135

图6.3 π对M1冲击的响应 167

图6.4 π对贷款冲击的响应 167

图6.5 产出对M1冲击的响应 168

图6.6 产出对贷款冲击的响应 169

图6.7 π对M2冲击的响应 169

图6.8 π对贷款冲击的响应 170

图6.9 产出对M2冲击的响应 171

图6.10 产出对贷款冲击的响应 171

图7.1 中国金融稳定评价综合指数趋势 213

图7.2 各子系统对金融稳定的贡献情况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