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著 3
经营蒙古条议(1906年) 3
经营蒙古之意见 3
政治之改革 4
兵事之必要 8
移民之政策 11
宗教之改革 15
教育之必要 17
设立银行之必要 18
银行之计划 20
铁路之计划 22
交通之计划 25
工艺之振兴 27
牧畜之改良 31
森林之培植 32
沙陀之改良 35
矿产之开采 37
马贼之安置 39
盐法之改良 40
东四盟蒙古实纪 42
一、蒙古之制度 42
二、蒙古之宗教 44
三、蒙古之人民 45
四、蒙古之风俗 46
五、蒙人之生计 48
六、蒙人之牧畜 49
七、蒙人之交易 52
八、蒙人之愚顽 53
九、蒙人之性质 54
十、蒙古之医术 54
十一、蒙古之兵队 55
十二、蒙古之家庭并嗜好 58
十三、蒙古王公及官员对于人民之虐政 60
十四、蒙汉之畛域 60
十五、蒙古之富 62
十六、蒙古之贫 62
十七、蒙古之外感 64
十八、蒙古之道路 65
十九、蒙古之钱法 66
二十、蒙古之沙陀 67
二十一、蒙古之草甸 68
二十二、蒙古之森林 68
延吉边务报告(1908年4月) 69
序 69
叙言 71
第一章 延吉厅疆域之历史 72
第二章 延吉厅建设之沿革 83
第三章 延吉厅之地理 90
第四章 韩民越垦之始末 109
第五章 吉韩界务之始末 116
第六章 日韩谬说之纠正 146
第七章 日人经营延吉之原因 166
第八章 日人经营延吉之政策 185
采伐图们江森林条议(1908年6月) 193
为外务部代拟驳复日本之节略(1909年2月17日) 195
对日交涉情况报告(1909年) 209
吴协统意见书(1909年) 212
函电 217
致孙武函(1900年七八月间) 217
致汪穰卿函(1901年初) 217
致戬卿二哥函(1904年8月) 218
致徐世昌函(1907年) 219
致军咨府、陆军部、资政院电(1911年11月) 222
张绍曾、吴禄贞等致黎元洪电(1911年11月) 223
致清内阁电(1911年11月) 223
致清内阁电(1911年11月3日) 225
致陆军部、军咨府电(1911年11月5日) 226
致张绍曾函(1911年11月) 227
复张绍曾电(1911年11月7日) 228
《辛亥革命史料》(张国淦辑)中所载吴禄贞来往电文及谈话(1911年11月) 232
诗词 239
西征草(1906年) 239
过荥阳观楚汉战迹吊项羽 239
戏步项王垓下歌韵 239
过金墉城白马寺口占 240
虎牢关 240
洛阳行 240
宿陕州观音堂步题壁原韵 240
过硖石山狂吟 240
陕州道寄怀 241
渑池观秦赵会宴纪念碑有感 241
过灵宝又步题壁原韵 241
函谷关咏孟尝君 242
秦关道望黄河寄怀 242
秦关道步古诗十九首之第八首韵 242
潼关望黄河 242
过华岳狂吟 243
华阴道咏秋柳(二首) 243
咏落叶 243
夜望华州口占 244
宿华清宫咏杨贵妃(二首) 244
题贵妃庙 244
浪淘沙·咏贵妃 244
宿华清宫次日又续前调寄怀 244
戍延草(1910年) 245
放歌步谢大虎文原韵 245
戍边楼落成登临有感 246
岁暮杂感(二首) 246
哭亡弟用卿 246
叠留别郭侗伯观察韵 246
和侗伯自嘲原韵兼以写怀 247
接侗伯元日诗次韵酬之 247
再戏叠前韵简侗伯盟长兼示幕中诸友一笑 247
元夜步壬林韵兼简侗伯盟长(二首) 247
罢戍将归留别图们江仍叠前韵寄侗伯 248
步干丞送别原韵即以留别 248
步干丞韵留别虎文 248
留别长白山 248
留别戍边楼 249
雨后过程子端北园小饮即席限韵(二首) 249
步王梧生先生己酉守岁原韵(十首) 249
戏叠前韵寄侗伯兼示幕中诸子 251
罢戍留别陈简池中丞 251
游玉泉山 251
水调歌头 252
西江月 252
菩萨蛮·咏老兵 252
忆旧游 253
无题(1896年) 253
赠王保民(1901年以后) 253
无题(1911年) 254
附录 259
大总统抚恤吴、张、周三烈士令 259
孙中山祭文 259
故燕晋联军大将军吴公之碑 260
吴禄贞(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262
记叔祖父绶卿先生的童少年时代(吴厚智) 271
吴禄贞一死关大计(吴忠瑛) 274
吴禄贞首先参加革命的见闻录记(王保民) 275
吴禄贞遗诗检读后记(李洛川) 278
吴禄贞年表(云梦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289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