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灾害社会工作及其定位 3
第一章 灾害社会工作与社区重建 3
一 前言 3
二 社会工作与灾害介入 5
三 汶川地震与中国灾害社会工作的起步和发展 11
四 城乡合作作为一种灾后重建和永续发展的模式 21
五 小结 24
第二章 从紧急救助到社区重建 26
一 从紧急救助到社区重建 26
二 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 33
三 几点思考 42
第三章 社会工作者在灾后重建中的角色定位 45
一 导论 46
二 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50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61
四 “映秀母亲”刺绣小组的发展过程 63
五 结论 73
第二部分 社区重建中的妇女充权 81
第四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妇女小组领袖的充权 81
一 研究背景 81
二 研究问题 83
三 文献回顾与理论探讨 83
四 研究方法 90
五 研究发现 93
六 总结与反思 105
第五章 小组领袖信任关系的运作与社会工作介入反思 108
一 关于信任关系与小组动力的研究 110
二 小组信任关系的运作与小组动力 114
三 社会工作再介入及其反思 124
第六章 发展主义背景下羌绣文化变迁研究 130
一 文献回顾、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二 研究方法 138
三 研究结果分析 139
第七章 小组介入与金坡妇女地位的变化 151
一 前言 151
二 研究背景 152
三 研究问题 154
四 文献回顾 154
五 研究对象 157
六 研究方法 158
七 研究发现 160
八 原因分析 171
九 反思 174
十 结语 175
第三部分 城乡合作与可持续生计 179
第八章 “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的再思 179
一 起步 179
二 城乡合作的核心价值 189
三 城乡合作的关键 192
四 城乡合作与灾害社会工作 196
五 结论 196
第九章 金坡种植养殖小组与民宿小组的发育 198
一 种植养殖小组的发育 198
二 民宿小组的发育 205
第十章 成都——金坡城乡交流活动实录 216
一 活动背景 216
二 总结经验,确定工作方向 217
三 成都——金坡城乡交流活动实录 218
附录一 社工参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调研报告 230
一 研究背景 230
二 社工服务效果评估(量化) 231
三 个案服务效果评估(访谈) 240
调研结论 257
附录二 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汶川地震三周年工作纪实 263
一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5·12’” 264
二 “映秀母亲”绣坊与食堂 265
三 培训、参观、刺绣大赛 267
四 成都工作站,让本地妇女做工作员 268
五 北京路开业,前店后村 269
六 金坡乡村体验游 270
七 从金坡到从化 271
八 广州、成都、昆明……一个立体网络的形成 272
参考文献 275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