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程颢程颐的生平事迹 1
一、二程的家世 2
二、二程的求学道路 2
三、程颢宦海浮沉三十年 4
(一)初仕鄠县 4
(二)治理上元县 6
(三)教化晋城民 7
(四)参与变法,又异论新法 8
(五)潜心学问,创立洛学学派 10
四、程颐的学术生涯 12
(一)游太学,处以学职 12
(二)研讨学术,议论朝政 13
(三)任讲官,严师道,获罪罢归 15
(四)党论起,编管涪州 17
(五)讲学伊洛,创立理学 18
五、程颢、程颐著作辨略 21
第二章 二程理学的学术氛围 26
一、理学先驱 26
(一)道统论 27
(二)性命义理之学 31
二、二程理学与周、张、邵、司马之学 38
(一)二程理学与周敦颐“濂学” 38
(二)二程理学与张载关学 45
(三)二程理学与邵雍、司马光之学 53
三、二程理学与王安石新学和苏氏蜀学 60
(一)二程理学与王安石新学 61
(二)二程理学与苏氏蜀学 72
第三章 二程理学与儒、佛、道思想 76
一、二程理学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超越 76
二、二程理学对佛教思想的批判和吸收 83
(一)程颢的“知心便知天”与禅宗的“真如佛性” 84
(二)程颐的“万理归一”与华严宗的“事理三观” 88
(三)二程理学的心性合一论和佛家的心体用说 90
(四)程颢程颐对佛学的批判 96
三、二程理学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批判和吸收 103
第四章 二程的哲学思想(上) 112
一、二程理学的哲学思路 113
(一)明道在义理 114
(二)识道智为先 115
(三)入道敬为本 116
二、程颢的哲学思想 118
(一)“心是理,理是心”的本体论 118
(二)“以诚敬存之”的认识论 124
(三)“生之谓性”的人性论 129
三、程颐的哲学思想 132
(一)“有理则有气”的本体论 133
(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141
(三)“性即理”的人性论 152
第五章 二程的哲学思想(下) 166
四、二程的天理史观 166
(一)顺天之道,法先王之治 166
(二)随时因革,踵事增损之制 172
五、二程的辩证法思想 177
(一)“无独必有对” 177
(二)“物极必反” 179
(三)论“相推” 182
(四)“动静相因” 183
(五)论“中” 186
六、二程的自然科学思想 189
(一)论人与动物和植物之区别 190
(二)论阴阳变化和日月运行 192
(三)“五运六气”之辨 195
(四)论风、雨、雷、电之生成 197
(五)论鬼神是造化之迹 199
(六)论术数之禁忌、淫祀、堪舆、风水之迷信 203
第六章 二程的政治经济思想 208
一、二程理学思想的社会基础 209
(一)阶级、阶层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209
(二)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213
二、二程的政治思想 217
(一)“格君心之非” 218
(二)重民保民 221
(三)求才养贤 224
(四)为政先立法 233
三、二程的经济思想 237
(一)以农为本 237
(二)调整税率 243
(三)稳定物价 245
(四)节省开支 246
(五)重农抑商 248
第七章 二程的伦理思想 251
一、三纲至上的人伦观 251
(一)五伦有则 252
(二)三纲至上 252
(三)尊卑贵贱 254
二、以义致利的义利观 255
(一)以义为本 256
(二)利不妨义 257
(三)舍生取义 258
三、以公克私的公私观 260
(一)至公无私 260
(二)克私为公 263
(三)明理灭欲 265
四、忠孝节义的气节观 269
(一)忠者爱主 270
(二)孝者安亲 272
(三)忠孝两全 274
(四)立制以节 275
(五)节合礼义 277
五、敬诚为本的修养观 279
(一)颐养之道 279
(二)浩然正气 282
(三)关于度量 284
(四)人皆圣贤 285
第八章 二程的教育思想 288
一、以教为本 288
(一)兴国治邦之本 289
(二)养贤育才之地 290
(三)移风易俗之所 292
二、教育内容 295
(一)尊师重教 295
(二)读经明理 298
(三)教之以德 303
(四)奖励优秀 306
三、教育方法 307
(一)养正于蒙 308
(二)因材施教 310
(三)穷经致用 313
(四)循序渐进 315
(五)由博及约 316
(六)愤悱而发 317
(七)穷追善问 320
(八)默识心通 323
(九)立志于学 324
第九章 二程洛学流变 327
一、二程洛学与宋明理学 328
(一)程颢的心学路向 328
(二)程颐的理学路向 341
二、二程洛学与浙东学派 356
(一)二程洛学与永嘉学派 356
(二)二程洛学与永康学派 358
(三)二程洛学与金华学派 360
三、二程洛学与现代新儒学 363
(一)二程洛学与新理学 364
(二)二程洛学与新心学 368
四、二程洛学与日本的朱子学和阳明学及朝鲜的朱子学 371
(一)二程洛学与日本的朱子学和阳明学 372
(二)二程洛学与朝鲜的朱子学 381
结语 388
附录 二程学行系年(1032-1107) 390
索引 二程研究资料索引(1921-1992) 439
人名索引 452
文献索引 456
词语索引 459
后记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