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 青春的脚步(1926-1950) 3
第一章 童年的记忆(1926-1939) 3
我的故乡——齐都临淄 3
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 4
小学毕业恰遇“七·七”事变 9
家事、婚事 13
英雄的村庄,抗日的家庭 17
第二章 抗战中成长(1939-1945) 23
参加临淄县话剧团 23
告别家乡,北上抗日 27
在“鲁宣”的日子里 30
从纯化镇高级小学到耀南中学 59
进入敌占区 68
延集情深 72
在毛王中学 80
广饶县青年学生教导队 97
在渤海区第三中学 104
第三章 解放战争追踪(1945-1948) 118
1946年秋天的北平之行 118
初进鱼龙湾 140
在楼子庄坚持斗争 144
鱼水情深鱼龙湾 146
返回楼子庄,巧遇敌人进攻 146
再回鱼龙湾,保卫鱼龙湾 148
支援前线,进驻桓城 152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154
1948年的整党学习 155
任张家桥乡支部书记 156
第四章 重返文艺战线(1948-1950)——清河人民文工团纪事 158
从京剧队到文工团 158
在惠民集训的日子里 162
调演歌剧《王秀鸾》名震渤海 167
在清河大地上巡回演出 169
战地文工团整编叙事 172
下集 艰辛的历程(1950-1992) 179
第五章 我的大学(1950-1952) 179
战区文工团进大学 179
走向正规化 181
“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的艺术系 185
全国高校调整,老战友分赴各方 189
第六章 火红的年代(1952-1957) 191
华东艺专建校纪事 191
主持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 205
登上大学讲坛 212
回眸党内是非 220
第七章 困惑的1957(1957-1958) 224
全错了 224
下放农村劳动 235
第八章 重新开始(1958-1966) 246
忍辱负重 246
学校事业的新起点 252
60年代的危机 260
“四清”中的南艺 263
第九章 “文革”十年(1966-1976) 268
极“左”风暴中的南艺 268
大劫难中的幸运者 270
在“清队”第一线 273
“文革”中的办学 278
喜得爱子,痛失爱女,孙女降生 283
第十章 拨乱反正,面向未来(1976-1992) 291
有错必纠,落实政策 291
恢复、整顿、适时发展 306
主编南艺80年校史 322
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28
后记 335
附录(一) 339
继承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 339
继承传统发扬光大 345
回顾与反思 349
校史是面镜子 356
民族化创作之路 362
阎爱华编著古筝教程《序言》 367
《岁月如歌-我的音乐人生》序 373
缅怀恩师延焌荧先生 374
深切怀念谢海燕同志 381
深切怀念陈大羽同志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