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杂交水稻育种的理论基础 1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概述 1
一、水稻杂种优势的概念 1
二、水稻杂种优势的表现 1
三、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 2
第二节 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3
一、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方式 3
二、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5
第三节 水稻杂种优势的衡量方法 10
一、中亲优势 10
二、超亲优势 10
三、超标优势 10
四、优势指数 11
第四节 水稻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 11
一、数量遗传学预测法 11
二、生理生化细胞学预测法 12
三、分子遗传学预测法 13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恢复系明恢63的选育 18
第一节 优良恢复系的特性和选育方法 18
一、优良恢复系的特性 18
二、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19
第二节 明恢63的选育策略 19
一、选育思路 19
二、技术路线 20
三、亲本选择与配组 20
四、后代选择 22
第三节 明恢63的恢复力与配合力 23
一、明恢63的恢复力 23
二、明恢63的配合力 24
第四节 明恢63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6
一、明恢63的植物学特征 26
二、明恢63的生物学特性 26
参考文献 30
第三章 汕优63的选育与利用 32
第一节 汕优63的选育 32
一、选配目标 32
二、选配原则 32
三、技术路线 33
第二节 汕优63的鉴定与推广 33
一、汕优63的鉴定评价 33
二、汕优63的推广应用 35
参考文献 37
第四章 汕优63的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38
第一节 植物学特征 38
一、生育期 38
二、农艺性状 38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38
一、温光反应特性 38
二、耐荫特性 40
三、抗病虫性 41
四、抗逆性 41
五、嗜硅特性 41
六、再生特性 42
七、稻米品质特性 42
参考文献 43
第五章 汕优63的高产生理特性 45
第一节 高产群体结构 45
一、不同产量的群体结构 45
二、影响群体结构的因素 46
第二节 源库对产量的影响 52
一、源特征 52
二、库特征 52
三、源库关系 53
第三节 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55
一、光合生理特性 55
二、不同栽培措施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58
参考文献 59
第六章 汕优63对病虫害与逆境的抗性 62
第一节 汕优63对病虫害的抗性 62
一、汕优63对三大病害抗性测定及评价 62
二、汕优63对虫害的抗性 65
第二节 汕优63的抗倒伏性 65
一、水稻抗倒伏育种的意义 65
二、水稻抗倒能力的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 66
三、汕优63的抗倒伏能力 67
第三节 汕优63耐高温的特性 69
一、热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69
二、水稻热害的症状及耐热性的表现 69
三、汕优63的耐热性 71
第四节 汕优63耐低磷低钾的特性 72
一、汕优63耐低磷特性 72
二、汕优63耐低钾特性 74
参考文献 76
第七章 汕优63的高产栽培 78
第一节 早稻高产栽培 78
一、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78
二、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78
三、合理施肥,科学管水 78
四、病虫害综合治理 79
第二节 中稻高产栽培 79
一、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79
二、培育多蘖壮秧 80
三、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80
四、合理施肥 80
五、科学管水 80
六、病虫害防治 81
第三节 晚稻高产栽培 81
一、晚稻高产策略 81
二、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 81
三、喷施多效唑矮化育秧 81
四、力争早插,合理密植 82
五、平衡施肥 82
六、科学管水 83
七、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 83
第四节 抛秧高产栽培 83
一、育秧准备 83
二、播种育秧 83
三、秧田管理 84
四、抛栽技术 84
五、大田管理 85
第五节 旱育稀植高产栽培 86
一、汕优63旱育稀植的优势表现 86
二、汕优63旱育稀植栽培的高产途径 87
三、汕优63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88
第六节 水田直播高产栽培 88
一、汕优63水田直播栽培的效果 88
二、汕优63水田直播栽培技术 89
第七节 旱作高产栽培 89
一、汕优63作旱稻栽培的生育特性 89
二、汕优63旱栽高产栽培技术 90
参考文献 90
第八章 汕优63再生稻高产栽培 92
第一节 汕优63再生稻的生长发育 92
一、气候生态适应性区划 92
二、再生腋芽的幼穗分化 93
三、再生腋芽的萌发 94
四、再生腋芽萌发生长的生态条件 95
第二节 汕优63再生稻高产的生理基础 99
一、光合生产能力 99
二、干物质的积累运转 99
三、氮、磷、钾元素的吸收利用 100
第三节 汕优63再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102
一、规划宜种的气候生态适应区 102
二、头季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103
三、再生季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105
参考文献 106
第九章 汕优63的高产制种技术 108
第一节 明恢63和珍汕97A的特征特性 108
一、生育特性和温光反应 108
二、抽穗动态和开花习性 111
三、叶龄、出叶速度与生育期的关系 112
第二节 汕优63高产制种技术 113
一、基地选择 113
二、制种季节的安排与最佳抽穗扬花期的确定 113
三、确定父母本播差期 114
四、父母本高产群体结构的建立 117
五、花期预测与调控 118
六、亲本异交态势的改良与人工辅助授粉 123
七、去杂保纯,适时收获,确保种子质量 125
第三节 明恢63提纯复壮技术 125
一、明恢63混杂退化的表现 125
二、明恢63混杂退化的原因 125
三、明恢63原种生产与保纯 126
第四节 汕优63种子纯度鉴定 126
一、田间种植鉴定 127
二、形态学鉴定 127
三、生化鉴定 128
四、DNA分子标记鉴定 128
参考文献 129
第十章 汕优63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0
第一节 分子标记技术在汕优63上的应用 130
一、常用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130
二、分子标记技术在汕优63上的应用 131
第二节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汕优63的研究 136
一、常用的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简介 136
二、明恢63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136
三、汕优63的基因工程改良 139
参考文献 143
第十一章 应用明恢63选配的杂交水稻组合 146
第一节 应用明恢63选配的杂交水稻组合概述 146
第二节 应用明恢63配组的主要杂交水稻组合 148
一、推广面积超过100万hm2的杂交水稻组合 148
二、推广面积超过10万hm2的杂交水稻组合 149
三、推广面积超过6666.67hm2的杂交水稻组合 149
四、尚未统计推广面积的杂交水稻组合 150
参考文献 151
第十二章 明恢63衍生的恢复系 152
第一节 明恢63衍生的恢复系概述 152
第二节 一次杂交衍生的恢复系 156
一、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hm2的恢复系 156
二、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万hm2的恢复系 156
三、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666.67hm2的恢复系 157
四、尚未统计推广面积的恢复系 158
第三节 两次杂交衍生的恢复系 163
一、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hm2的恢复系 163
二、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万hm2的恢复系 164
三、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666.67hm2的恢复系 164
四、尚未统计推广面积的恢复系 164
第四节 多次杂交衍生的恢复系 170
一、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hm2的恢复系 170
二、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万hm2的恢复系 171
三、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666.67hm2的恢复系 171
四、尚未统计推广面积的恢复系 171
第五节 其他途径衍生的恢复系 176
一、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万hm2的恢复系 176
二、尚未统计推广面积的恢复系 176
参考文献 177
附录一 编著者发表的部分相关文章 181
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181
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Ⅱ.主要农艺学和生物学特征特性 189
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Ⅲ.光合特性与光能利用率 196
明恢63的选育与利用 201
籼型杂交水稻汕优63及其恢复系明恢63的选育研究 207
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 213
杂交水稻超高产特性研究 218
中国特别是福建的超级稻研究进展 223
超级杂交稻恢复系“航1号”的选育与应用 229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235
台湾水稻产业现况及其加入WTO应对策略 240
杂交水稻中季繁殖制种技术 244
汕优63稻草营养品质与品种特性的关系 247
重穗型恢复系明恢86及其配制组合的选育 253
早晚交人工制恢育成早熟杂交水稻汕优77的选育与利用 259
水稻新株型明恢86及其系列组合的选育研究 264
籼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包颈长度与育性的相关性研究 270
粳稻云引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定位 275
病程相关蛋白与植物抗病性研究 280
加入WTO闽台农业合作对策探讨 286
附录二 汕优63区试材料 291
福建省1982年晚季杂交水稻联合区域试验总结 291
福建省1983年晚季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总结 299
福建省1984年晚季杂交水稻新组合联合区域试验总结 305
1982年南方稻区杂交晚稻联合区域试验汇总报告 313
1983年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试总结汇总报告 318
1983年南方稻区杂交晚稻新组合生产试验汇总报告 329
1984年南方稻区杂交中稻(籼型)区域试验汇总报告 335
1985年全国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早、中稻汇总报告 340
1985年全国籼型杂交早、中稻生产试验汇总报告 349
1987年全国南方稻区籼型杂交晚稻“63”组区试总结汇总报告 352
1987年全国籼型杂交中稻“63”组区域试验总结 361
附录三 杂交水稻主要组合推广情况 368
1984年杂交水稻主要组合推广情况 368
1985年杂交水稻主要组合推广情况 369
1986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69
1987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0
1988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1
1989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1
1990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2
1991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3
1992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3
1993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4
1994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5
1995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5
1996年南方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6
1997年全国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7
1998年全国杂交稻主要品种面积 377
1999年全国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8
2000年全国杂交稻主要品种面积 379
2001年全国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79
2002年全国杂交水稻主要组合面积 380
2003年全国杂交稻主要品种面积 381
汕优63北方推广面积 381
附录四 汕优63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9—1997)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