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史料条件、研究氛围和理论反省 2
壹、史料条件较前优越 2
贰、研究环境与氛围的改善 8
参、历史解释及其理论根据的探讨 11
第二节 以问题爲基础的研究架构 13
第一章 「联俄」还是「俄联」 23
第一节 「俄联说」:国民党人的观点 25
壹、「俄联说」与「阴谋论」 25
贰、民族主义的两难与策略运用 31
第二节 孙中山的多角经营 38
壹、联英:英国外务部反对殖民部联孙 39
贰、联美:美国反对孙中山另立政府 41
参、联法:拉法夷托何在 43
肆、联日:给日本内阁中的朋友写信 45
伍、联德:德国柏拉图式的对华政策 47
第三节 孙中山何以决定接受俄援 50
壹、一根稻草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50
贰、必先要有所凭藉 54
结语 59
第二章 新俄的奋进与对华的试探 65
第一节 和平法令与布列斯特和约 67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与契切林的报告 71
壹、战时共产主义是紧急应变措施 71
贰、契切林对东方光明的回应 77
第三节 加拉罕两次对华宣言的因由 82
壹、加拉罕第一次宣言的两个版本 83
贰、加拉罕第二次宣言的内容调整 86
第四节 新经济政策:易於引起错觉的外衣 91
壹、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92
贰、新经济政策及其退却转进的特点 96
结语 102
第三章 俄国赴华使者的任务与影响 105
第一节 新俄处境的改善与啓动对华工作 106
壹、新俄基本巩固并整合对华部署 107
贰、共产国际二大调整策略与新俄突破孤立 110
第二节 莫斯科对中国的多管齐下 115
壹、魏金斯基的来华探路与成果 115
贰、远东共和国的成立与优林使华 120
参、契切林与孙中山的第二回合互动 125
肆、巴意开斯代表团与达林南下广州 134
第三节 马林——影响深远的关键角色 140
结语 153
第四章 孙越宣言是双方各如所愿 157
第一节 伊尔库茨克路线的终结 159
壹、俄国人的褒陈贬孙 160
贰、开明的吴佩孚元帅 163
第二节 越飞使华与孙越会晤的前置准备 169
壹、越飞对孙中山的初步试探 170
贰、莫斯科幡然变计 175
参、〈孙越宣言〉发表前的密集协商 179
第三节 〈孙越宣言〉的再诠释 187
壹、孙中山先驰得点——俄国人何以要删掉一段 187
贰、孙中山再得一分——俄援的隐藏式表述 198
参、中东铁路是俄国伸到中国的生命线 199
肆、苏俄对蒙古难以忘怀的历史传统 203
伍、孙中山同意俄军暂驻外蒙另有深意 205
第四节 〈孙越宣言〉发表后的进展 207
结语 219
第五章 「容共说」与「联共说」的争议 223
第一节 国民党研究传统的形成 226
壹、以对敌思想斗争为前提 226
贰、从「容共」引伸出的种种说法 230
一、溶共说 230
二、熔共说 233
三、镕共说 234
四、养共说 234
五、灭共说 235
六、制共说 236
七、驱共说 236
八、其他说法 237
参、驳斥「联共说」为统战阴谋 238
第二节 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及其根据 243
壹、孙中山没有说过「容共」 243
贰、批评「容共说」是恶意歪曲 246
参、强调「联共」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247
第三节 各方说法的商榷 248
壹、由孙中山遗言推断「容共乃防共说」 249
贰、以「赤祸延后说」证明当年清党之正确 254
参、青年党人说国民党容共是「自食其果」 257
肆、产党人的若干说法和史实的对比 262
一、国民党一大没有「联共案」 262
二、毛泽东的诠释爲「联共说」之所宗 263
三、孙中山坚持和实行「联共」的辨疑 266
结语 268
第六章 共产党人何以要加入国民党 271
第一节 正确的抉择:客观环境的制约 273
壹、共产国际的策略取向 274
贰、中共何以必须服从共产国际 277
参、共产党人的弱点:二七惨案的启示 281
肆、国民党的优势和孙中山的坚持 283
第二节 最好的选择:主观意图的考量 288
壹、共产党人立场的转变 288
贰、「党内合作」与「党外联合」的争议 291
参、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另有打算 296
第三节 唯一的选择:若干命题的商榷 303
壹、「党内合作」并不符合马列主义的策略原则 303
一、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后的角色及任务 304
二、中共二大尙未制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308
贰、第一次国共合作由列宁首先提出的疑义 313
参、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反而受到限制 317
肆、国民党不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阶级联盟 319
结语 327
第七章 国民党如何处理共产派问题 331
第一节 国共各自的不同解读 334
壹、国民党的反共护党运动 334
贰、右派向左派进攻了 340
参、孙中山以乾纲独断顶住右派压力 344
第二节 国民党内有没有左、中、右派 349
壹、国民党何时出现左、右派 350
贰、如何区分左、右派 354
一、依据经济背景分 355
二、按照政治立场分 357
参、产党人何以要将国民党分派 362
第三节 国民党如何因应党内共产派问题 372
壹、三大要案之处理 372
一、邓泽如等检举案 373
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弹劾案 375
三、吴敬恒致函中监委请查办共产党 384
贰、国民党中央发训令以解决共产派问题 390
一、第一个训令与四个「相信」 390
二、第二个训令和第五个「相信」 394
三、第三个训令是补充说明 398
参、整理党务案的意义及其效果 400
结语 407
第八章 三大政策的起源及其影响 411
第一节 三大政策的起源 414
壹、1923年1月说 414
贰、1923年11月说 416
参、1924年1月说 417
肆、1925年12月说 421
伍、1926年10月说——根源所在 423
陆、1926年11月说 427
柒、1926年12月说 428
捌、1927年1月3日说 431
玖、1927年1月11日说 432
拾、1927年2月10日说 437
第二节 三大政策是共产党人概括的 440
壹、共产党人修正了传统观点 440
贰、肯定孙中山从而肯定自己 444
第三节 国共立场的针锋相对 451
壹、共产党用三大政策欺骗国民党人 452
贰、三大政策是对蒋介石进攻的反击 459
第四节 若干论述的厘清与商榷 464
壹、「容共」与「联共」的概念混淆 464
贰、将「旧三民主义」误为「旧民主主义」 468
参、国民党内是否存在反农工思潮的疑义 469
肆、三大政策何时出现的时间误差 470
伍、三大政策不是孙中山所手订的 471
结语 472
第九章 中共何以要强调新三民主义 477
第一节 新三民主义的蓝本说 479
壹、共产国际的11月决议 480
贰、鲍罗廷的新思路 484
参、蒋介石访俄时谈到的三民主义 487
第二节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496
壹、根据时间先后检视 497
贰、对照内容差异分析 500
第三节 新三民主义是毛泽东提出的 504
壹、「新三民主义说」的思想探源 504
贰、毛泽东如何界定新三民主义 509
第四节 中共何以要高举新三民主义的旗帜 520
壹、思想理论战线上的迫切需要 521
贰、革命正统和历史主流的标志 527
参、「新三民主义说」的影响深远 534
结语 539
第十章 结论 543
第一节 「俄联说」成立与否的验证 544
第二节 「联共说」是要取国民党而代之 551
第三节 旗帜之争: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 560
第四节 后人哀之亦当鑑之 567
徵引及参考书目 573
索引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