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形式上,不“死教书” 2
01.学生:不容易一下子集中注意和一阵子保持注意,该怎么办?—— 2
教师:让学生的注意“留住” 2
一、拍照片,让学生留意 2
二、唱歌谣,让学生留情 3
三、演手势,让学生留神 4
四、挑毛病,让学生留心 5
02.学生:常会出现身在“课”内、心在“课”外的现象,该怎么办?—— 9
教师:让学生团结“一心”参与学习 9
一、让学生在探究前“预热” 9
二、让学生在做题时“呼应” 10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互动” 11
四、让学生在回答后“传递” 12
03.学生:面对冷漠的知识常常表现比较冷淡,该怎么办?—— 17
教师:让教学变得“含情脉脉” 17
一、送出一份温暖,让学生感到“有爱” 17
二、抽出一次机会,让学生感到“有幸” 18
三、贴出一方天地,让学生感到“有戏” 19
四、补出一种荣誉,让学生感到“有劲” 20
04.学生:有时感觉学习因材料和头绪太多而显得忙乱,该怎么办?—— 23
教师:让学生的学习在“以少”中“胜多” 23
一、一物多用,让学生在简化中学习 23
二、一本多用,让学生在感化中学习 26
三、一题多用,让学生在深化中学习 27
四、一法多用,让学生在同化中学习 29
05.学生:苦苦寻找身外的材料和偷偷观察别人的态度,该怎么办?—— 34
教师:让学生有一双学习的帮“手” 34
一、用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 34
二、补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5
三、搭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演示知识 36
四、藏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反馈知识 37
06.学生:学习中动眼与动耳比较多,动手与动身比较少,该怎么办?—— 40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玩转”知识 40
一、在“玩”中引出知识 40
二、在“玩”中做出知识 42
三、在“玩”中弄出知识 44
四、在“玩”中考出知识 46
07.学生:厌倦了教师隔三差五的提醒和接二连三的提问,该怎么办?—— 51
教师:让学生在“无声”中学得有声有色 51
一、无声的牵挂,让学生感到“不好意思” 51
二、无声的导入,让学生觉得“很有意思” 52
三、无声的解读,让学生推敲“什么意思” 54
四、无声的评价,让学生寻找“正确意思” 55
08.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看不到知识的人化和化人,该怎么办?—— 59
教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性情中人” 59
一、特别,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名人” 59
二、喻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好人” 60
三、辩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强人” 61
四、发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高人” 62
09.学生:常常以为板演只是别人的表演和个别人的表演,该怎么办?—— 67
教师:让学生在板演中“表演”自己 67
一、选择好板演的对象 67
二、选择好板演的方法 69
三、选择好板演的载体 70
四、选择好板演的结果 71
10.学生:在知识平台上平淡、平静、平常地学习,缺乏冲劲,该怎么办?—— 76
教师:让学生在“急中生智”中学习 76
一、说不清,逼得学生想变通 76
二、写不完,逼得学生想清楚 77
三、记不快,逼得学生想简单 78
四、拿不出,逼得学生想合作 80
11.学生:学习中有时出现思路阻塞、思想闭塞的无力,该怎么办?—— 84
教师:让学生在“多管齐下”学习中多能 84
一、在问题解决上,多法并用 84
二、在思路研究上,多元反思 86
三、在作业配备上,多种经营 87
四、在知识系统上,多驾齐驱 88
12.学生:在学习中难有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顿悟,该怎么办?—— 94
教师:让学生的学习在“突飞”中猛进 94
一、新授在“突变”中进入 94
二、悟道在“突出”中进发 95
三、发现在“突发”中进取 96
四、思路在“突围”中进步 98
B.内容上,不“教死书” 102
01.学生:面对枯燥的数字或文字感觉模糊或陌生,该怎么办?—— 102
教师:让学生“有感觉”地学习 102
一、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实的体验 102
二、增加科学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 103
三、增加参照对象,让学生有更准的估计 104
四、增加问题数据,让学生有更好的选择 105
02.学生:面对单薄的学习材料思路单一,该怎么办?—— 108
教师:让学生在“见多”中“识广” 108
一、增加不同质地材料,让探索从模仿走向创造 108
二、增加不同数量材料,让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 109
三、增加不同呈现材料,让体悟从缓慢走向明快 110
四、增加不同来源材料,让阅读从平面走向立体 112
03.学生:常常缺乏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动力,比较被动,该怎么办?—— 115
教师:让学生在有“备”中走进课堂 115
一、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 115
二、让学生带着“预习”走进课堂 117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120
四、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课堂 122
04.学生:学习的渠道狭窄、工具陈旧,缺乏现代化手段,该怎么办?—— 127
教师:让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学习 127
一、利用摄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127
二、利用软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28
三、利用短信,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129
四、利用博客,帮助学生交流知识 131
05.学生:面对繁多和复杂的知识常常抓不住主线,该怎么办?—— 136
教师: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咬”住知识 136
一、连字,让学生望文生“意” 136
二、圈字,让学生望文生“疑” 137
三、换字,让学生望文生“异” 139
四、减字,让学生望文生“议” 141
06.学生:在满目的文字和数字、图形和图片中犯晕,该怎么办?—— 145
教师:让学生在“看不见”中更有看头 145
一、看不见边线,让知识更有趣味性 145
二、看不见配图,让知识更有挑战性 146
三、看不见符号,让知识更有深刻性 147
四、看不见过程,让知识更有神秘性 149
07.学生:自己的作文难有自己的声音和自己的身影,该怎么办?—— 153
教师: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 153
一、莫让作文成“造”文,让学生不说假话 153
二、莫让作文成“引”文,让学生不说大话 154
三、莫让作文成“命”文,让学生不说空话 156
四、莫让作文成“公”文,让学生不说套话 157
08.学生:学习中常会发生精神、知识、思维漫游状态,该怎么办?—— 163
教师:让学生把知识的“根”留住 163
一、情境不能太“情境” 163
二、欣赏不能太“欣赏” 164
三、游戏不能太“游戏” 165
四、想象不能太“想象” 167
09.学生:在学习整块知识时,常会出现囫囵吞枣式的消化不良,该怎么办?—— 170
教师:让学生在知识“分解”中理解 170
一、让教学内容“分步”出现 170
二、让教学内容“分段”出现 171
三、让教学内容“分层”出现 173
四、让教学内容“分工”出现 174
10.学生:知识学习常止于知“识”,少知“根”知“底”,该怎么办?—— 177
教师:让学生“入木三分”地学习 177
一、让学生知道,“名称”也是有道理的 177
二、让学生知道,“结论”也是有道理的 178
三、让学生知道,“工具”也是有道理的 179
四、让学生知道,“错误”也是有道理的 180
11.学生:有时不钟情教师或教材提供的例题、习题或试题,该怎么办?—— 183
教师:让学生“代替”老师出题 183
一、练习时,变教师布置为学生出题 183
二、复习时,变教师组织为学生出题 184
三、失误时,变教师改正为学生出题 186
四、考试时,变教师设计为学生出题 187
12.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联络、联动常缺乏热情,该怎么办?—— 192
教师:让学生“念念”不忘知识 192
一、在环节上,上下呼应 192
二、在应用上,首尾呼应 193
三、在课时上,今明呼应 195
四、在年段上,高低呼应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