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哲学思想 1
一、秦汉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及其措施 1
二、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哲学思想 3
第二节 两汉哲学的社会历史条件 7
一、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 7
二、两汉时期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发展 9
三、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及其政治状况 11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概览 13
一、汉初的“黄老之术”和贾谊的哲学思想 14
二、董仲舒的哲学理论和西汉时期的思想上层建筑 15
三、《淮南子》的“黄老之学”和《盐铁论》与“义利之辨” 18
四、纬书和《白虎通义》的神学世界观 20
五、“古文经学”与刘向、刘歆父子,扬雄和桓谭的无神论思想 22
六、王充的唯物主义哲学 23
七、东汉末期的“无神论思潮”与《太平经》中的“太平思想” 24
第二章 汉初的“黄老之学” 28
第一节 汉初“黄老之学”的缘起 28
一、秦朝失败于“攻守异势”而未异适宜 28
二、汉初“黄老之学”的形成和演变 33
第二节 汉初“黄老”中的哲学思想 36
一、汉初陆贾、司马迁等人的“黄老”无为 36
二、曹参和汲黯的“黄老政治” 40
第三章 《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 43
第一节 “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 43
一、“虚同为一,恒一而止”的世界观 43
二、“四时有度”,“进退有常”的思想方法 45
第二节 《黄老帛书》执道、循理、审时、守度的理性思维 46
一、何谓“执道”? 46
二、何谓“循理”? 47
三、何谓“审时”? 48
四、何谓“守度”? 49
第三节 “必以阴阳明大义”的辩证法思想 50
一、事物无一不由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 51
二、“重柔则吉,重刚则灭”的策略性 51
第四章 贾谊的哲学思想 54
第一节 贾谊的生平与著作 54
一、贾谊的生平 54
二、贾谊的著作 55
第二节 贾谊主要的哲学思想 56
一、《道德论》中“德有六理”的思想 56
二、《鵩鸟赋》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61
三、贾谊的社会发展观 62
第五章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71
第一节 董仲舒的生平及其著作 71
一、董仲舒的生平 71
二、董仲舒的著作 72
第二节 董仲舒的主要哲学思想 74
一、董仲舒的《春秋》“书法”和“夷狄”问题 74
二、董仲舒的《春秋》“微言大义” 77
三、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78
四、董仲舒的人性论 91
五、董仲舒封建的伦理道德思想 95
六、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社会历史观 101
七、“辨物之理,以正其名”的逻辑学思想 104
八、董仲舒和“春秋公羊说”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106
第六章 西汉时期的思想上层建筑 111
第一节 西汉时期思想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文献和典籍 111
一、西汉时期思想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 111
二、西汉时期思想上层建筑中的主要文献和典籍 112
第二节 《礼记》 112
一、《礼记》中的冠、婚、丧、祭诸“礼” 112
二、《礼记》中的“孝道”之“礼” 121
三、《礼运》中关于“礼”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23
第三节 《乐记》 127
一、《乐记》其书 127
二、《乐记》中的基本思想 128
第四节 《中庸》 132
一、《中庸》其书 132
二、《中庸》的基本思想 132
三、《中庸》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系列精神境界 137
四、《中庸》的辩证法思想 140
第五节 《大学》 142
一、《大学》其书 142
二、《大学》的主要思想 142
第七章 《淮南子》的“黄老之学” 150
第一节 刘安其人和《淮南子》其书 150
一、刘安其人 150
二、《淮南子》其书 151
三、“黄老之学”与“神仙家” 152
第二节 《淮南子》主要的哲学思想 154
一、“气一元论”的宇宙形成观 154
二、《淮南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62
三、《淮南子》的社会历史观 166
四、对老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发展 172
第八章 《盐铁论》及其“义利之辨” 179
第一节 《盐铁论》一书的社会背景 179
一、汉朝与商人进行斗争的政策和措施 179
二、打击商人是封建制国家的实际需要 181
第二节 《盐铁论》一书的主要内容 183
一、“义利之辨”是《盐铁论》中的焦点问题 183
二、虽为“义利之辨”,实为政策与策略之争 185
第三节 《盐铁论》中的“义利之辨” 189
一、关于“义利之辨”的属性问题 189
二、“义利之辨”和“与民争利” 192
第四节 “贤良文学”与《大学》的一致性 194
一、“国不以利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 194
二、“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195
第九章 纬书和《白虎通义》的神学世界观 198
第一节 纬书及其宗教神学 198
一、何谓纬书? 198
二、《易纬》中的宇宙形成论 200
三、关于“洛书”与“河图”的观念 204
四、八卦的“方位”与“卦气” 206
第二节 《白虎通义》的神学世界观 213
一、《白虎通义》其书 213
二、《白虎通义》主要的哲学思想 214
第十章 “古文经学”和刘向、刘歆父子及扬雄、桓谭的无神论思想 219
第一节 “古文经学”与“石渠会议” 219
一、何谓“古文经学”? 219
二、“石渠会议”及其基本精神 221
第二节 刘向、刘歆父子和扬雄、桓谭的无神论 223
一、刘向、刘歆父子的无神论思想 223
二、扬雄的主要哲学思想 229
三、桓谭的无神论思想 240
第十一章 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244
第一节 王充及其哲学思想的产生 244
一、王充及其家庭的社会背景 244
二、王充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45
三、王充的著作 249
第二节 王充主要的哲学思想 249
一、“元气”自然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49
二、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 257
三、关于“形神关系”的理论 261
四、关于“性”与“命”的理论 266
五、对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批判 276
六、“同气相成,殊气相革”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287
七、“疾虚妄”、“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93
八、社会进步的历史观 303
九、王充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历史地位 310
第十二章 东汉末年的无神论与《太平经》 314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政治危机与社会矛盾 314
一、东汉末年的政治危机 314
二、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 315
第二节 张衡的无神论和宇宙观 318
一、张衡的无神论思想 318
二、张衡的天文学和宇宙形成论 320
第三节 王符的自然观和社会进步的思想 325
一、王符及其《潜夫论》 325
二、王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325
三、王符关于社会进步的思想 328
第四节 仲长统的无神论和进步的历史观 332
一、仲长统的生平和著作 332
二、仲长统以“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唯物论 332
三、仲长统对中国封建社会三个重大问题的态度 337
第五节 《太平经》中的“太平思想” 340
一、何休关于“太平”的思想 340
二、《太平经》其书 343
三、《太平经》中的“太平思想” 344
四、《太平经》中的“天地周期论” 350
五、《太平经》和“黄巾起义”的历史意义 352
后记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