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概况 2
二、四个阶段 6
三、影响西学东渐因素分析 12
四、五大主题 15
五、传教士:宗教与科学 17
六、关于西学书目 20
第一章 “杯酒还浇利泰西” 29
一、沧桑二百年 29
二、西来之学 38
三、士林回应:吸纳、排拒、调和 53
四、影响测定: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 62
五、另一种影响:西学传播与实学思潮 64
第二章 西学从南洋漂来 69
一、从马礼逊说起 69
二、马六甲·新加坡·巴达维亚 73
三、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堂 97
四、西医与新豆栏医局 102
第三章 门户洞开以后 118
一、香港、广州:西学传播新进展 118
二、福州、厦门开埠之初 130
三、宁波:华花圣经书房 135
四、上海:墨海书馆 144
五、地区特点 165
第四章 面对陌生的世界 175
一、林则徐:努力了解国际知识 175
二、梁廷枏:春江水暖鸭先知 179
三、徐继畬:“东方伽利略” 189
四、魏源:一部著作,一个总结 199
五、李、王、管、张:科学前驱 207
六、微澜初起 217
第五章 教会学校与西学传播 224
一、新学校的新特点 224
二、教会学校概览 225
三、西学课程分析 229
四、社会影响 232
第六章 同文馆:京师气象 236
一、被动开放的产物 236
二、课程与教学 239
三、教习与学生 241
四、译书与课艺 248
五、一场未划句号的争论 256
第七章 广方言馆:上海风格 266
一、创立·沿革·规制 266
二、课程·教育 268
三、学生·成就 272
四、南北差异 275
第八章 格致书院:科学之家 278
一、缘起与沿革 278
二、一个特例 280
三、科学窗口 284
四、普通知识分子西学心态录 286
第九章 《万国公报》西学举要 309
一、从《教会新报》说起 309
二、《万国公报》:西学荟萃 310
三、《格物探原》:宗教为体,科学为用 311
四、《自西徂东》:欧产“仁义礼智信” 314
五、《百年一觉》:大同影子 320
六、迅速·及时·有针对性 323
第十章 科普杂志与平民心态 328
一、《格致汇编》:西学渊薮 328
二、《互相问答》:平民心态实录之一 334
三、《格致新报》:平民心态实录之二 354
第十一章 西书出版机构概览 367
一、三大系统 367
二、美华书馆 373
三、益智书会 376
四、总税务司署 381
第十二章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中心 392
一、近代化产物 392
二、译书方法、过程与出版 394
三、译书内容与影响 396
四、过渡时代的译才 414
第十三章 广学会:广西方之学 438
一、从同文书会说起 438
二、译书·编书·赠书·售书 440
三、有奖征文与社会影响 441
第十四章 傅兰雅:西学传播大师 450
一、伦敦·香港·上海 450
二、译书巨擘 452
三、科普先驱 454
四、教科书总编辑 457
五、心在中国 458
第十五章 李提摩太:“鬼子大人” 466
一、在华四十五年 466
二、传播西学种种 468
三、《泰西新史揽要》:以史警世 475
四、教民·养民·安民·新民 478
五、运动权要,推行西法 480
第十六章 林乐知:“著书立说牖斯民” 490
一、教习·译员·报人 490
二、创办中西书院 491
三、《中西关系略论》:中西比较 494
四、《中东战纪本末》:救亡之声 497
五、《文学兴国策》:教育兴国 502
第十七章 西学从东方涌来 508
一、留东与译书 508
二、林林总总的译书出版机构 510
三、新学大潮 523
四、教科书新貌 537
五、新名词大爆炸 544
第十八章 “译才并世数严林” 555
一、三类译才 555
二、严译影响 556
三、林译魅力 570
第十九章 社会反应剖析 578
一、疑忌的消解:从“西医现象”说起 578
二、源流之辨 582
三、体用之说 587
四、偏激之见 589
五、心理之变:夷学——西学——新学 590
小结 西化与化西:追求真善美 599
附录一 西学东渐大事记 599
附录二 西人姓名对照表 618
附录三 征引、参考书目举要 624
附录四 人名索引 639
附录五 书名索引 662
修订版后记 682
学术经历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