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图 1
第一章 文献综述:从教育学角度考察兴趣 5
第一节 超出内在动机之上的兴趣 6
一、关于兴趣的各种界定 6
二、关于兴趣的不同分类 11
三、兴趣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17
第二节 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27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思辨研究 27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实证研究 33
第三节 对现有文献的反思与评价 44
一、现有研究大量集中在中小学而忽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45
二、现有研究忽视了教师教的兴趣 47
三、很少研究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 48
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49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确定与重要概念的界定 49
一、研究问题 50
二、概念界定 52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58
一、研究方法的选定 58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62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及研究框架 67
第三章 教师通过自身的兴趣表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71
第一节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投入” 72
一、教师的“投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3
二、教师“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分析 83
三、教师经由“投入”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模式分析 89
第二节 教师对学生的“好意” 92
一、对学生的“好意”是教师具备教学兴趣的表现 92
二、教师的“好意”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100
三、“好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111
第三节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115
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教师教学兴趣的表现 116
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0
三、“关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123
第四节 小结 129
一、教师教学兴趣的表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129
二、“好意”,“投入”和“关注”互为一体 131
第四章 教师通过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134
第一节“表露”与“掩饰” 135
一、教师“表露”与“掩饰”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136
二、影响表露效果的因素 144
三、教师的“表露”为什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49
第二节“平等”与“差距” 154
一、师生“平等”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154
二、师生“差距”也能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156
三、“平等”是师生客观差距中的主观平等 159
第三节“公平”与“偏爱” 165
一、教师的“公平”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166
二、教师的“偏爱”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7
三、不同的“公平”与“偏爱”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同的作用 182
第四节 小结 190
一、师生关系通过学生感受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90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在于保持师生关系的平衡 192
第五章 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处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194
第一节“偏离”与学生学习兴趣 195
一、教学活动中“偏离”的表现 196
二、“偏离”的兴趣意义与限度 203
三、“偏离”的实质及其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 210
第二节“通俗”与学生学习兴趣 218
一、超越肤浅和深奥之上的“通俗” 218
二、“通俗”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223
三、“通俗”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 229
第三节“新颖”与学生学习兴趣 234
一、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234
二、“新颖”与“熟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机制 237
三、“新颖”与“熟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 242
第四节 小结 247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47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教学内容的互动性 249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252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讨论 252
一、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与环节讨论 253
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各本土概念的相互关系及整体效果讨论 258
三、兴趣发生的互动理论 262
第二节 关于本研究的反思 273
一、本研究的效度分析 273
二、关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278
参考文献 280
附录 296
附录一 西方实验研究中运用的情境兴趣量表示例 296
附录二 第一次访谈提纲 297
附录三 一段表达大学教师“好意”的课堂录音 298
后记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