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 理解与应对》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库少雄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10098876
  • 页数:556 页
图书介绍:在简明介绍了世界和中国的自杀状况之后,阐明了决定论的研究立场——这一立场有助于把自杀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决定论分为生物决定论、心理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为此,采取了“折衷”的方法。这实际上是针对自杀问题对有关学科的一次大综合。这种综合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自杀——理解人类,并可能反作用于有关学科,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分析了迪尔凯姆的自杀定义。为了回应对这一定义的质疑,填补了迪尔凯姆留下的空白,对自杀未遂和萌芽状态的自杀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提出了矛盾的自杀行为、典型的自杀未遂、误自杀等概念。像自杀率一样,自杀未遂率和萌芽状态的自杀率也能反映社会自杀倾向。但是,要准确区分并计算这三种自杀率几乎是不可能的。迪尔凯姆的自杀定义是一个自杀死亡定义,不利于全面研究自杀、建构自杀科学。本书提出了如下定义:任何由当事人自己完成并知道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死亡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都是自杀。该定义只强调行动以及对行动结果的预知,没有限定行动的结果。在这个定义之下,既可以研究自杀死亡,也可以研究萌芽状态的自杀和自杀未遂。对其他几个自杀定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世界和中国的自杀状况 3

一、世界的自杀状况 3

二、中国的自杀状况 6

第二节 决定论的研究立场 9

第三节 什么是自杀 13

一、迪尔凯姆的自杀定义 13

二、对迪尔凯姆自杀定义的批评和发展 18

三、其他定义 27

第一编 自杀的生物基础 35

第二章 人类进化与自杀行为模式的形成 35

第一节 物种的进化与行为模式 35

一、达尔文的进化论 35

二、进化心理学 38

第二节 自杀行为模式的形成 41

第三节 自杀反射弧 53

一、自杀反射弧 53

二、冲动性自杀 56

三、动物自杀 62

第三章 遗传、抑郁症、神经系统与自杀 75

第一节 遗传与自杀 75

一、遗传的原理 76

二、遗传与自杀 77

三、男、女自杀行为的差异 80

第二节 抑郁症、神经系统与自杀 81

一、抑郁症 82

二、神经系统 89

三、神经递质与抑郁 93

四、神经内分泌与抑郁 98

五、酒精中毒与抑郁 99

六、特殊神经能量学说与电控制的行为 99

第二编 自杀的心理机制 107

第四章 心理分析的观点 107

第一节 驱力和性心理发展 107

第二节 生本能和死本能 116

第三节 精神结构与精神决定论 132

第四节 人格结构理论 137

一、人格结构 137

二、人格结构与精神能量 139

三、人格结构与自杀 141

第五节 自我防御机制 151

第五章 心理社会的观点 161

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 161

第二节 心理社会理论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 167

第六章 行为主义的观点 171

第一节 经典条件作用、效果律与操作条件作用 171

一、经典条件作用与效果律 171

二、操作条件作用 174

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 192

一、观察学习 192

二、潜在学习 199

三、联想机制和类比策略 201

第三节 习得性无助 202

一、习得性无助 202

二、学习迁移 209

三、压力与自杀 210

第七章 人本主义的观点 211

第一节 马斯洛的人格发展理论——需要层次论 212

第二节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与升华 226

第三节 单调状态的病理学 229

第四节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232

第五节 有条件接受 242

第八章 认知的观点 248

第一节 引言 248

第二节 认知结构与自杀 250

第三节 认知发展与自杀 254

第四节 认知定式与自杀 260

一、知觉的相对性与选择性 260

二、认知定式理论 262

三、解释风格模型 264

四、关于认知与抑郁的实验 265

五、绝望 266

第三编 自杀的社会原因 271

第九章 迪尔凯姆的自杀社会学研究 271

第一节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271

第二节 自杀的定义与《自杀论》的研究对象 274

第三节 非社会因素 275

一、自杀与心理变态 276

二、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 278

三、自杀与自然因素 281

四、仿效 284

第四节 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289

一、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 289

二、利己主义的自杀 293

三、利他主义的自杀 302

四、反常的自杀 304

五、命中注定的自杀 308

六、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309

第五节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311

一、自杀的社会因素 311

二、实际的结论 314

第十章 对迪尔凯姆自杀研究的评论、验证和重构 318

第一节 社会决定论和社会学的想象力 318

一、社会决定论 318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 321

第二节 自杀的社会原因与社会类型 322

一、迪尔凯姆的自杀社会学理论模型 322

二、社会孤立程度 335

三、外部约束力 338

四、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40

第三节 自变量的操作化 343

第四节 关于自杀的统计数据 346

第五节 个体主义方法论 347

第四编 自杀的解释模型 355

第十一章 自杀的解释模型 355

第一节 自杀的多重原因与多层次事实 355

一、自杀——多原因、跨层次的事实 355

二、个人事实与社会事实的统一 358

三、生物、心理与社会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360

第二节 自杀的解释模型 364

一、轨迹模型与应激—易感模型 364

二、综合解释模型 367

第三节 人生全程发展与同批人 379

一、人生全程发展 379

二、同批人 380

第五编 人生全程发展与自杀 385

第十二章 儿童时期的自杀 385

第一节 生物危险因素 387

第二节 心理危险因素 389

一、心理分析的解释 389

二、心理社会理论的解释 393

三、行为主义的解释 395

四、人本主义的解释 396

五、认知理论的解释 396

第三节 社会危险因素 402

一、父母缺失 402

二、家庭混乱与危机 402

三、虐待 404

四、学习压力 406

第四节 预警信号、触发事件与自杀行为 408

一、预警信号 408

二、触发事件 408

三、自杀行为 410

第十三章 青少年时期的自杀 412

第一节 生物危险因素 413

第二节 心理危险因素 415

一、心理分析的解释 415

二、心理社会理论的解释 416

三、行为主义的解释 418

四、人本主义的解释 419

五、认知理论的解释 420

第三节 社会危险因素 422

第四节 预警信号、触发事件与自杀行为 427

一、预警信号 427

二、触发事件 427

三、自杀行为 428

第十四章 成年早期的自杀 430

第一节 生物危险因素 431

第二节 心理危险因素 432

一、心理分析的解释 432

二、心理社会理论的解释 433

三、行为主义的解释 435

四、人本主义的解释 435

五、认知理论的解释 437

第三节 社会危险因素 438

第四节 预警信号、触发事件与自杀行为 442

第十五章 成年中期的自杀 445

第一节 研究成年中期的方法论问题 446

第二节 生物危险因素 448

第三节 心理危险因素 449

一、心理分析的解释 449

二、心理社会理论的解释 450

三、认知理论的解释 453

第四节 社会危险因素 454

第五节 自杀意念、预警信号、触发事件和自杀行为 456

第十六章 老年时期的自杀 459

第一节 生物危险因素 460

第二节 心理危险因素 462

一、心理社会理论的解释 462

二、人本主义的解释 463

三、认知理论的解释 463

第三节 社会危险因素 468

第四节 预警信号、触发事件和自杀行为 475

第六编 自杀的应对 479

第十七章 几个基本问题 479

第一节 为什么要帮助自杀者? 479

第二节 自杀危机干预的基础 481

第三节 对非专业人士的建议 482

第四节 危机干预中心 488

第五节 自杀危险性的评估 490

第六节 专业治疗师的训练和支持 493

第十八章 应对自杀的方法 495

第一节 生物学方法 495

第二节 心理学方法 499

一、心理分析方法 499

二、行为主义方法 505

三、森田疗法 513

四、人本——存在主义方法 514

五、认知疗法 517

六、问题解决疗法 522

第三节 社会学方法 523

一、家庭 524

二、学校 524

三、工作单位 525

四、社区 526

五、行为失范 526

六、社会变迁与转型 528

七、文化 529

八、多元价值观与多元生活方式 532

九、预防课程与宣传教育 533

十、自杀工具 535

十一、酒精消费 535

十二、国家自杀预防策略 536

附录 美国国家自杀预防策略 539

参考文献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