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2
二 国外人类学的衰老和老年研究 4
(一)学科背景 4
(二)研究方法 7
(三)生活过程理论框架 12
三 中国老年研究概况 15
四 本书研究框架和论题 18
五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结构 22
第一章 竹镇和塘村 24
一 地理环境、气候与农业 24
二 移民史与方言 29
三“候鸟”的村庄和“守巢”的老年人 31
四 基层组织与权威 33
小结 39
第二章 老年人的范围和称谓、称呼 41
一 乡土定义和现代年龄分类 41
二“老汉”、“老婆婆”和“仔”、“仔媳妇” 45
三“老年人”和“老几几”、“老孃子” 47
四 小结及对本书的描述框架的说明 49
第一部分 老年人与家庭 55
第三章 家屋和分家 55
一 老年人和“老房子” 55
(一)塘村家屋变迁 55
(二)家屋代际分配 58
(三)家屋分配与老年人的地位 61
二 分家 65
(一)分的必然性:子辈的策略——“顿” 66
(二)析产、“灶”、“散伙饭”:塘村如何分家? 68
(三)户口和门牌号 70
(四)分家前后和“家”的弹性 71
第四章 塘村的养老和孝道 75
一“供老人”的方案和原则 75
(一)“称粮”和其他养老方案 76
(二)“供”的原则 82
二 塘村的孝道 93
(一)传统孝道与社会变迁 94
(二)塘村孝道的民间语汇 96
三 塘村孝道的行为结构 102
第五章 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 108
一 家庭周期与衰老过程 108
二“动员分家”和“培养责任心” 110
三“招郎” 116
四 祖孙之间:家庭中的感情因素之一 122
五 平衡“大家”和“小家”:家庭中的感情因素之二 125
六 老年人和变迁中的家庭关系 127
(一)家庭与衰老的文化过程 127
(二)乡村社会变迁和亲子“互为目的论”失衡 128
(三)面对晚年 134
第二部分 老年人与村落和跨村落社区 139
第六章 评价、声望与乡村政治 139
一“本事”、“能做”和“孬性”:社区评价与声望 139
(一)“能做”的老人 140
(二)“有本事”的老年人 141
(三)“孬性”的老年人 148
二“声望老人”与“上访事件” 153
第七章“老年协会”与“走庙” 160
一“老年协会”、“打牌”和“说空话” 160
二“走庙” 165
第八章“走庙”:行为和意义 172
一“走庙”场景 172
二“走庙”中的一般行为 186
(一)“念佛”和“拜忏” 186
(二)“请佛” 187
(三)“摆龙门阵” 189
三 村际交往和“走庙”的意义 189
四“竞争性交往”:“走庙”的圈子 196
(一)跨村的竞争 197
(二)村落内的竞争 199
五 老年人的社区行为与社会变迁 201
(一)不同的资源:乡村政治和信仰行为中声望的塑造 201
(二)“走庙”、老年人和社会变迁 202
结论 206
一 老年人与家庭 207
(一)分家制度 207
(二)赡养制度 208
(三)乡村孝道 209
(四)老年人的能动性 209
(五)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和老年人 210
二 老年人与村落和跨村落社区 210
三 家庭和社区之间 211
四 乡村老年人与社会变迁 213
跋 215
参考文献 219
附录一 殷用祠序条规 228
附录二 周敦家的“家仙菩萨”牌位 230
附录三 塘村亲属称谓表 231
附录四 竹镇“走庙”时间(一年)表 232
附录五 塘村的“佛句”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