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 1
第二节 研究范畴之界定 3
第二章 六朝骈赋之发展及其变化趋势 9
第一节 骈赋之形成与发展因素 9
一、时代环境之演变 11
二、文学观念之提升 13
三、语言骈偶之风行 15
四、唯美主义之兴起 18
五、声律运动之推行 19
第二节 骈赋之发展变化趋势 22
一、曹魏—萌芽期 22
二、两晋—成长期 26
三、刘宋—茁壮期 29
四、齐、梁、陈、隋—成熟期 35
第三章 六朝重要骈赋作家及其作品 50
第一节 曹魏时代骈赋作家及其作品 50
一、建安诸子 51
二、曹丕 56
三、曹植 59
四、魏晋之际的赋家 64
第二节 两晋时代骈赋作家及其作品 68
一、成公绥 69
二、张华 71
三、束晳 72
四、二傅 73
五、三张 76
六、二陆 78
七、两潘 80
八、一左 83
九、郭璞 85
十、孙绰 87
十一、陶渊明 89
十二、其他 92
第三节 刘宋时代骈赋作家及其作品 95
一、颜延之 95
二、谢灵运 97
三、谢惠连 98
四、鲍照 100
五、谢庄 102
六、其他 104
第四节 齐梁陈隋暨北朝骈赋作家及其作品 106
一、沈约 107
二、谢朓 108
三、江淹 109
四、萧衍 113
五、萧纲 115
六、萧绎 116
七、庾信 118
八、其他 123
第四章 六朝骈赋之内涵 136
第一节 主题与题材综观 136
一、咏物类 138
二、咏史类 143
三、征戍类 144
四、艳情类 145
五、隐逸类 146
六、游仙类 147
七、玄言类 147
八、山水类 148
九、游猎类 149
十、抒情类 150
十一、咏怀类 151
第二节 赋中情怀之窥测 153
一、叙情感的思乡之愁 154
二、叙怀思的岁月之叹 159
三、叙怀思的不遇之悲 165
四、叙怀思的忧生之嗟 170
五、叙怀思的时代之痛 175
第三节 赋中思想之探视 182
一、儒家思想 182
二、道家思想 186
三、佛家思想 192
第五章 六朝骈赋之形式技巧 205
第一节 谋篇构章 205
一、序乱之配置 206
(一)序乱俱备式 210
(二)有序无乱式 211
(三)有乱无序式 213
(四)序乱俱无式 214
二、本文之结构 217
(一)先总后分 218
(二)先分后总 219
(三)总分总三段式 220
第二节 铸句遣字 222
一、句式 222
(一)骚体句式 222
(二)散体句式 223
(三)骚散混合句式 225
(四)诗体句式 228
(五)骈赋中之铸句特性 231
二、字法 231
(一)换字法 231
(二)倒字法 232
(三)裁字法 233
(四)骈赋中之用字特性 234
第三节 声韵节奏 238
一、和声 238
二、协韵 240
三、骈赋节奏安排特色 243
第四节 修辞技巧 246
一、直叙 246
二、夸饰 247
三、譬喻 251
四、象征 253
五、排比 256
六、骈偶中各修辞技巧之应用 260
第六章 六朝骈赋之性质 265
第一节 对偶精巧 265
一、单句对 267
二、偶句对 264
三、长偶对 268
四、当句对 269
五、数字对 270
六、方位对 271
七、彩色对 272
八、叠字对 273
九、事类对 275
十、同类对 276
十一、异类对 277
十二、双声对 278
十三、叠韵对 279
十四、双声叠韵对 280
第二节 辞藻妍华 283
一、文句色彩鲜明 283
二、用字竞奇争巧 287
第三节 用典繁巧 290
一、明用 290
二、暗用 291
三、反用 293
四、借用 294
五、活用 295
第四节 音韵和谐 298
第五节 篇幅短小 302
第六节 题材扩大 306
第七节 组织诗化 309
第八节 骈赋在六朝赋中的共性和特性 318
第七章 六朝骈赋之评价与影响 322
第一节 历代赋论之评述 322
一、六朝人之论 323
二、唐、宋人之论 324
三、金、元、明人之论 327
四、清代人之论 336
五、近代人之论 347
六、今人赋注、赋论 369
第二节 后世评家所言六朝骈赋之影响 371
一、对诗的影响 373
二、对文章的影响 376
三、对词的影响 377
四、对赋的影响 379
五、对戏曲的影响 381
六、对小说的影响 382
第八章 结论 386
附录:六朝辞赋之作者、篇目、残佚、骈偶状况及其出处一览表 392
征引及参考书目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