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读书记 2690
法华读书记(一) 一九五一年一月 2690
通史编写 2690
青海土人 2690
吐谷读音 2692
孙培 2693
千亩 2693
赵之三宝 2693
《升庵集》 2693
石纽 2694
昆仑塞 2694
广西之昆仑 2695
《通雅》言昆仑 2695
空桐与崆峒 2695
大騩山 2696
昆陵 2696
小昆仑 2697
王母桃 2697
流沙与弱水 2697
商与殷 2698
〈商书〉恐为周人作 2699
众与民非奴隶 2699
〈商书〉中代名词 2700
《尚书析》 2700
《尚书》十种 2701
牧即沫 2702
〈尧典〉本〈洛诰〉 2703
庄周蝴蝶梦 2703
九天玄女 2704
昆仑顶将就园 2704
程仰之〈评古史辨〉 2705
中国社会发展史 2705
象郡不在越南 2712
沙漠中伏流 2712
纳言 2713
两伯夷 2714
禅让说疑出田齐 2714
蚩尤以虫为名 2715
〈大诰〉中之矛盾 2715
〈洪范〉中之「人」与「民」 2715
祀为大事 2716
〈金縢〉故事之解释 2716
宝天路与息壤 2717
《尚书》课业 2719
〈大诰〉、〈酒诰〉之服 2720
崆峒与昆仑 2720
尧与皋陶 2721
霍山称岳 2721
官亦称民 2721
《书经传说汇纂》引用姓氏 2721
《信陵君》剧 2724
报恩与救国 2725
《周秦诸子汇刊》拟目 2726
徐君宝妻及谢氏妇事与孟姜女传说 2728
三青鸟变为三仙女 2729
李白咏西王母 2729
陶潜诗之昆仑玄圃 2730
朱熹论《山海经》 2730
王应麟论《山海经》 2730
农民暴动与宗教 2731
「不」为语词,无实义 2731
《北史》记观书于市 2731
〈秦本纪〉与〈始皇本纪〉 2732
丘处机混合三教 2732
夫差开二运河 2733
吴国工业之发达 2733
时代潮流与改革 2734
墨家盛衰 2734
法华读书记(二) 一九五一年四月 2735
口语与文言 2735
《世说新语》所记晋代成语 2735
〈大诰〉文体 2736
殷、周关系 2737
「寡」为尊词,非谦词 2738
「德」与「刑」对举 2738
伪孔误解「德」字 2739
〈康诰〉「乃其速由」 2739
「民」指王 2740
「邦」与「国」 2741
「命」字义 2741
〈召诰〉中记事、记言文 2741
〈召诰〉篇义 2741
「小臣」用作谦词 2742
太行亦有岳名 2742
周公子明保 2742
〈洛诰〉地点 2743
「孺子其朋」为命伯禽词 2743
〈洛诰〉中有〈鲁诰〉 2743
〈洛诰〉错简 2744
「殷见」与「殷祀」 2745
「明保予冲子」下皆为颂周公语 2745
〈洛诰〉中「伻」字六见 2746
〈洛诰〉中「万年」三见 2746
〈洛诰〉中「后」字三见 2746
「王如弗敢及」 2747
〈洛诰〉大意 2747
郭说〈洛诰〉未必是 2747
〈洛诰〉错简 2748
〈洛诰〉中一正一反,辞意相承 2748
「恭先」与「孚先」 2748
「小子」、「冲子」皆「予」之说明 2749
〈多士〉中「民」亦指君 2749
「文祖」之误解 2749
童书业论予〈穆天子传〉一文 2750
「宁王」 2752
郑玄认《周官》在〈洛诰〉前 2753
周公对于殷民之两种态度 2753
卫宏造成王伪史 2754
周公辟居二年之有无 2754
自迁殷民至筑洛邑中间相距五六年 2755
评王国维〈周开国年表〉 2756
王国维说〈酒诰〉「元祀」与〈洛诰〉「元祀」 2757
〈羌伯敦〉记其祖有功于文、武 2757
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 2758
〈召诰〉与〈洛诰〉为一篇文字之分析 2760
〈梓材〉摘篇中字为题目 2760
于鹤年评《浪口村随笔》 2760
何定生论《尚书》的文法及其年代 2762
祖乙为中宗,亦即帝乙 2763
洛邑亦称殷,成周与王城非两地 2763
西周之套语 2764
梁廷柟编金文为《书余》 2765
卿大夫亦可称祖为「文祖」 2765
徐中舒论古代东方原用独轮车,至殷人乃输入两轮大车 2766
洪钧〈中俄交界图〉受绐 2767
苏摊蜕变为苏戏 2769
牛女故事中创造喜鹊大仙 2771
弹词中增入批判 2772
《聊斋志异》中〈姊妹易嫁〉与史实之抵牾 2772
清代大城市中进出城分左右行走 2773
《聊斋》记金和尚不合事实 2774
整理《尚书》,拟作十书 2774
十目一行 2776
清高宗改《夏小正》「麋角解」为「尘角解」由实验来 2777
广西药物 2777
民族学院之民族数 2778
云南民族数 2778
西落鬼戎即陆浑戎 2779
唐代已称同辈曰兄 2779
西北民族数 2779
《渔矶漫钞》中之吴歌 2780
章文宝妻事与《雪梅吊孝》 2781
《聊斋志异》取材笔记小说而为改头换面 2781
溺人作河伯 2782
师祭蚩尤与黄帝 2782
《周官》中田猎字作「甸」 2783
法华读书记(三) 一九五一年八月 2785
鬼、瓜、九 2785
鬼、瓜、九 2785
狄戎 2786
狄与戎古不分 2786
狄与戎古不分 2786
郑玄分戎、狄 2787
鬼侯与九侯 2787
经学史 2787
经书 2789
经学史 2789
大千、中千、小千世界 2790
东西方族 2790
马列主义与考据 2791
〈越九歌〉 2793
古籍整理 2793
版本与解释 2795
中国面积较邹衍说 2795
殷周奴隶 2795
膳夫官职 2796
经传中汉人作品 2797
古代奴隶逃亡 2798
秦岭北坡林区之瓜子族 2799
《周官》与〈月令〉同源 2801
庶人 2801
《周法》 2801
《周礼》四时狩 2802
〈考工记〉与《易传》 2802
绘事后素 2803
夫人与夫子 2803
介之推之死与夷齐之饿 2803
晋军队组织与〈牧誓〉 2804
大夏门在西北 2804
十三国会吴与涂山禹会村 2804
曹元弼著述 2805
《司马法》言军赋 2805
祭公言五服 2806
〈洛诰〉记成王至洛时间 2807
单襄公论陈与子产坏晋馆垣语 2807
司里与里君 2807
《周之秩官》 2808
《周秩官》与《左传》校 2808
「虞人入材」与「命士须材」 2809
《夏令》与《夏小正》,《时儆》与〈月令〉 2810
偫与峙 2810
心星名火与「改火」 2810
夫与彼 2811
春秋时上僭之风 2811
里革语与〈月令〉 2812
蕃山泽之庶物 2812
鱼别孕 2813
鲲之大小 2813
古书文法 2813
越与扬 2814
却氏家半三军 2814
楚人宝玉 2814
贵族妇女称主与子 2815
「云连徒洲」 2815
王孙圉论圣人 2816
越为?姓 2816
越非姒姓 2817
越与楚人 2817
展禽论祀爰居不及少康 2817
《公羊传》中客观之辞 2818
声与圣 2819
烝非冬祭 2819
《春秋》称名与字本无定,解《经》者曲为说 2819
春秋时人以「父」为名 2820
女公子但称公子 2820
齐师 2821
黑羊朝、白羊朝与白狄、赤狄 2821
统一阵线 2821
蒉尚不如杞梁妻 2822
〈檀弓〉误说春秋事,《大学》又袭〈檀弓〉 2822
夫妇避嫌 2823
古谥不止一字 2823
曹沫以剑劫齐桓事非实 2823
《春秋》经三重主观涂饰 2824
鲁子释《公羊传》文 2824
鲁无三年丧 2825
闵服庄丧不及三年 2825
《史记》改〈齐策〉之苏秦为苏代 2825
三字之连绵词 2826
诸侯可祖天子,大夫可祖诸侯 2826
战国时国数 2826
颜斶引《老子》 2827
面刺、书谏、谤议 2827
曹赤与曹羁争国 2827
《春秋》书曹、莒大夫,《公羊传》定为一贤一讥 2828
鲁继统法未定,《公羊传》所言不足信 2828
《公羊传》谬谓鲁不行三年丧为失礼 2829
郭与虢 2829
《公羊传》谬以齐宋江黄之盟为全体诸侯之盟 2830
古代散文二派 2830
游说士与行人之官 2831
程荣《汉魏丛书》 2831
公子雀声与黄鹄六翮 2832
木公与金母 2832
弹词开篇 2833
弹词与曲调 2835
唱调与字数 2835
雍门周为孟尝君奏悲曲 2836
上海地方剧 2836
《左传》与《战国策》之文 2837
《古文观止》 2837
法华读书记(四) 一九五二年三月 2839
周王不行三年丧 2839
公扈子谈邾娄颜故事 2839
《春秋》传因经文之异而立说 2840
《传》谓《春秋》褒祭仲 2840
媵 2841
〈那〉之乱辞 2841
雅与夏 2842
近三百年学术可分四阶段 2842
于鹤年论学术工作 2843
《春秋事释》 2844
《谷梁》谓莒灭缯非灭 2844
故宋 2845
马、郑、王皆有「别录」 2845
郁夷与嵎夷 2845
张燧论四岳为一人 2846
孟子、司马迁误认禹迹 2846
张燧驳〈金縢〉 2847
《千百年眼》 2848
礼学兴于秦汉 2849
孟子不行三年丧 2849
〈小雅·鸿雁〉为东迁时流民诗 2850
《左传》与《纲目》 2851
经学与政治社会关系 2851
《周礼》与《司马法》之民兵组织 2851
《孝经·诸侯》章与汉代封国 2853
三族与九族 2854
短丧不始汉文帝 2854
秦法弃灰有故 2856
秦不绝儒生与经籍 2857
《逸周书》〈周月〉、〈时训〉皆汉人作 2858
《虞夏赎金释文》 2858
大约剂书于宗彝 2858
《尚书》古写本 2859
李盛铎与敦煌卷子 2866
「用田赋」 2867
洪颐煊考古史文字 2868
王元启著作 2868
罗汝怀论「诞受羑若」 2869
《书林扬觯刊误补义》 2869
《诗双声叠韵谱》 2869
钱馥《小学盦遗书》 2870
王舟瑶考古史文字 2870
〈禹贡〉中江 2870
黄奭辑逸书 2871
黄奭辑《纪年》及《古史考》 2872
黄奭刻江藩书 2872
黎士弘《仁恕堂笔记》 2872
李公佐《古岳渎经》 2873
方士庶论钟馗 2873
金诺〈韵史〉 2873
《檀几丛书》中之社会史料 2874
葑门古作鱄门 2874
《吴郡志》与《吴县志》中记杨惠之 2875
旧有者为小,新起者为大 2875
李长吉〈神弦曲〉 2876
李长吉〈恼公〉诗写女巫迎神 2877
唐人想象中之西王母 2878
即席赋诗付妓弹唱 2879
漫画讽刺 2879
诸葛亮六次北伐 2879
〈后出师表〉论刘繇、王朗 2881
〈后出师表〉之六未解 2881
前、后〈出师表〉情绪不同 2882
前后两〈出师表〉意义不同 2882
诸葛亮空城计非实事 2883
李攀龙咏明妃无地理常识 2885
宋遗民耻为元用故以曲显 2885
郝经雁足书可疑 2886
李贽对张燧、金人瑞之启发 2887
李贽以《水浒传》为元人民族主义之寄托 2887
孔融与苏轼之想当然 2888
法华读书记(五) 一九五二年十月 2891
经与礼 2891
驽马十驾 2892
《尚书》整理 2893
张韫胎说古史 2893
程演生游伊拉克 2894
《安徽丛书》 2894
黄巾与《太平经》 2895
《包元太平经》与《太平经》异旨 2897
盘庚徙都 2898
三百四岁为一德 2898
瞽人为乐官 2899
魏秀仁著作 2900
魏齮孙古地理书考证 2900
《肇域志》 2901
《国策》与《史记》 2902
史迁录《左氏》书 2904
以修辞学定古书年代 2904
〈尧典〉与《易传》同时 2907
淮水、涂山与禹传说 2908
黄河夺淮 2910
泗州大圣 2910
西周纪时法 2911
旂用兽 2911
〈曶鼎〉纪时与《春秋》同 2912
夫?王 2912
开明与驩兜 2913
吴起为卫左氏人 2913
秦昭王与天神博 2913
相室 2914
陈启天重编《韩非子》 2914
三族罪 2915
田婴为薛子 2916
《尔雅》混代名词与动词为一 2916
巡守以迁庙主行 2917
两套历法并行 2917
大簠簋 2919
〈金縢〉与他种古籍不同 2919
壤与息土 2920
焦循《书义丛钞》 2920
焦循〈读书三十二赞〉 2921
方苞为《伪古文尚书》辨护 2926
方苞疑〈君奭·序〉 2927
方苞以《书大传》、〈毛诗序〉出《史记》后 2927
方苞补正《史记注》 2927
方苞疑《周官》,开廖平一派 2927
陈逢衡为护《伪古文》而注《逸周书》 2928
蒋学镛反对戴东原 2928
杭世骏论古史 2929
朱熹论古史 2929
《诸儒奥论》与《九经疑难》 2929
俞玉《书斋夜话》 2930
《八代文萃》 2930
冯桂芬〈宗法论〉 2930
黄彭年《陶楼文钞》 2930
陶澍经说、史说 2931
刘猛将军 2931
竫人 2932
吞象之蛇 2933
杨慎以边疆事物释《山海经》 2933
豫剧改革 2934
豫剧向陕、甘发展 2936
常香玉吸取他剧种优点 2937
魏含英说《孟姜女》 2937
《孟姜山志》 2938
隋炀帝筑长城 2938
法华读书记(六) 一九五三年二月 2942
杨沂孙评《说文》与段、王两《注》 2942
王仁俊著作 2943
清代校勘学分二级 2945
颉刚拟作书 2945
颉刚已出版书 2949
上谷妫水 2950
《上古时代中国图》 2950
吴之南洋扩展 2951
「在夏后之侗」 2951
周处墓与周金墓 2951
《四库提要》纂修稿本 2953
钱基博评康、梁书 2954
《图书集成》以集成局本为善 2958
张穆《魏延昌地形志》 2959
吴国世系之异说 2960
苏州之禹传说 2966
苏州之柳毅传说与遗迹 2969
《景善日记》为荣禄党伪作 2970
伪作之嫁祸与避祸 2971
卢靖与卢弼著作 2971
《梦粱录》记茶肆 2972
《梦粱录》记酒食店 2973
北宋苏州户口甲于全国 2973
《梦粱录》记文娱活动 2974
扑刀 2982
法华读书记(七) 一九五三年三月 2983
秦嘉谟刻《世本》 2983
秦本《世本》各篇序 2984
《史记》与《世本》 2988
《史记》所承史体 2988
《史记》体裁源流 2990
《史记》隐分经、传 2990
汉人说皇与王、帝与伯之血统关系 2991
云中盗以戈击楚昭王 2991
虞山蒙吴名 2991
长洲 2991
卢文弨校《古今逸史》 2992
《越绝书》每篇首必言「昔者」,与《尚书》之「日若稽古」同 2992
冰室 2993
监人监水语之增入〈酒诰〉 2993
《越绝书》以少昊、太皞、祝融等为黄帝臣 2994
越进西施为后起传说 2994
越以子女为吴奴隶 2996
吴王夫差亡国真因 2996
苏州西施遗迹 2997
吴城郭与小城 2999
灵岩山西施故事 2999
香山与采香迳 3000
吴王井等古迹 3000
唐人咏西施诗 3001
语儿亭 3001
卧薪尝胆 3002
《越绝书》中记战国越事 3003
东海王与繇王 3005
越之汉化 3006
《越绝书》编次 3006
《越绝书》内容 3007
《吴越春秋》出《越绝》后 3008
仅存之古代地方史 3009
《越绝》记越人语言 3009
《吴越春秋》记禹事 3010
徐天祜疑《吴越春秋》之中禹事 3012
涂山有四 3012
《越绝》记越地涂山 3013
俞樾《日记》 3014
湖州尧迹 3016
战国、秦、汉儒家文字 3016
清代扬州学派 3017
小子与孺子 3019
朱彬记乾嘉学风 3019
孔庙从祀为各时代学术思想之反映 3020
《中庸》受人注意早于《大学》 3021
〈古今人表〉分等不当 3022
宰相职 3022
永靖积石关 3023
国民军驻甘时之民谣 3023
甘肃公务员谚 3023
汉人研究藏文化 3023
兴化施耐庵祠墓 3024
凌廷堪〈论曲绝句〉 3025
高启〈宋赐进士丝鞭歌〉 3028
吴、越巫 3029
平门与巫门 3030
明末巫风 3030
五通神 3030
戏园设船上,戏园无顶棚 3032
苏州说书 3033
北京说书 3034
冯梦龙殉国 3034
顾禄 3035
行春桥串月 3035
钮家巷石桥阑 3036
洞庭山游记 3036
法华读书记(八)一九五三年三月 3042
顾夷《吴地记》 3042
仲雍墓二说 3043
吴地有冯驩宅与古冶子等墓 3043
《吴地记》古馆八所 3043
《吴地记》古坊六十所 3044
吴、长洲四十一都名 3045
吴地桥名 3045
《吴地记》作于唐人,为宋人所窜乱 3046
《吴郡志》引《旧图经》 3048
苏州唐、宋坊名 3048
姑苏台遗址 3051
长洲 3052
越城 3052
阖庐遗迹 3053
苏州吴、越遗迹 3053
横山 3055
越来溪 3055
阖庐、夫差性情不同 3056
夫椒 3056
吴俗轻死 3058
艮岳石存燕、吴二地 3059
金国主受印宝可证〈顾命〉陈弘壁、琬、琰 3059
吴备越之军事建设 3060
奄南迁后为吴所灭 3060
吴王田在苏州城西北 3061
阖庐冰室 3061
吴国畜牧址 3062
吴越交通及水利工程 3062
胥门与伍子胥无关 3063
阖庐制剑处 3063
吴王秋冬居城,春夏居山 3063
长沙山疑即长洲 3064
长人从海上来 3064
春申君在吴建置遗迹 3064
《越绝书》著作年代 3065
黄帝之囿与巴比仑之悬空花园 3066
伍子胥筑吴城可能受昆仑传说之影响 3071
顾震涛《吴门表隐》须补石《志》之遗 3072
相王坟 3072
苏州之禹传说 3072
吴越故事传说 3073
杨素筑城 3074
瑞云峰 3075
沈万三遗迹 3075
北寺非报恩寺 3076
匠门外冶铁遗址 3076
真娘为隋人 3077
造北京城之蒯福 3077
苏州货殖 3078
皮场大王、门槛税 3079
裕谦剥夺妇女权利 3079
佘太君实姓折 3080
〈折克行碑〉 3080
《金史》记折氏事 3081
《老子》古本 3082
何绍基与杨翰 3083
吴三桂〈上康熙皇帝书〉 3084
杭商胡雪岩 3085
俞樾《拟续经解目录》 3087
苏州乡村妇女装束极似西南少数民族 3087
金筑中都城用涿州土 3088
百越叛秦 3088
始皇曾在吴开通陵渠至越 3088
会稽郡治曾迁丹阳 3089
越地之禹传说 3089
越地之孔子传说 3090
越都琅琊之年 3091
怪山自来 3091
官渎 3091
越灭吴后范蠡未逃 3092
吴军深入越境 3092
独妇山 3092
《吴史》 3093
始皇巡守会稽事 3093
五路神 3094
吴中三名妓 3095
顺治帝死非出家 3096
落发家居 3096
《清实录》记世祖崩 3097
董鄂妃之死 3097
常州天宁寺刻经 3098
法华读书记(九) 一九五三年五月 3100
于阗东之大夏 3100
和氏璧 3100
月氏与虞 3101
邓隆〈漓水大夏水考〉 3101
《管子·轻重》著作时代 3104
大夏与覩货逻 3105
夏、货、华 3106
盐泽 3106
《吕览》大夏 3106
越人徙河东 3107
水绝壤断 3107
决河与堤防 3108
齐、赵、魏筑堤相泛 3108
《春秋》不载河徙 3109
泰山与夷、夏之争 3110
五胡托中国古帝 3111
赫连氏号夏 3112
统万城 3113
赫连制器 3113
齐桓西征 3114
奄 3116
吴都江西 3118
夏门 3119
男女别涂 3119
有济 3120
穷桑 3120
王子搜 3122
月氏与大夏 3122
大夏与昆仑 3123
徐与舒、偃与嬴 3124
汉大夏县 3125
大夏与希腊 3125
大夏西移次第 3126
亳与陑 3126
〈离骚〉地名 3127
金鹗考地理 3128
孙熹论金鹗学术 3128
舜死地有东、西、南三说 3129
禹都阳城 3131
唐、晋、鄂 3132
桀都河南 3134
「三亳阪尹」 3138
阎若璩论三亳 3140
汤墓所在 3142
亳与薄 3143
皮锡瑞论亳在陕西 3143
金鹗论汤都 3144
王国维〈说亳〉 3145
北齐叠假山 3146
黄帝都新郑 3146
空桐 3147
东方之蜀 3147
嵩高 3147
纶 3148
杨惠之作千手眼观音 3148
杨惠之作小佛像 3149
苏轼诗中吴语 3149
套数之尾声 3150
尾声例 3150
?、息壤 3152
万俟与墨台 3153
《玉篇初校》 3153
黄池之会吴、晋先后 3154
梁筑城曲 3155
巴渝歌 3155
王颂蔚稿本 3155
法华读书记(十) 一九五三年五月 3157
亳之三区域 3157
亳与殷非一地 3160
雷学淇论亳、殷 3161
武丁入河祖亳非迁都 3163
绍兴益祀 3164
西汉刺史治所 3164
金文中之成周即东都 3165
金文中之亚 3165
楚王族系统表 3166
楚系异说 3168
楚都邑疆土 3170
丹阳三说 3173
楚旧居河域 3174
楚武王前年数 3175
两楚丘 3176
平王戍申、吕、许 3177
洞庭与湘君 3178
巫山神女 3181
淮域诸国之灭亡年代 3182
徐、舒与偃、嬴 3185
昆吾之迁 3185
徐与淮夷非一 3186
徐与? 3187
徐州、舒州与薛 3188
黄氏《逸书考》与《汉学堂丛书》 3191
《史记》「语中」与「事中」 3193
彻 3194
楚灭庸 3195
锐司徒与辟司徒 3196
阮元〈孝经郊祀宗祀说〉 3196
评阮说 3198
〈召诰〉、〈洛诰〉抵牾处 3199
〈召诰〉、〈洛诰〉之作者 3199
成周之水利 3200
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之错乱 3200
西汉三言诗与《楚辞》 3201
王右军书〈千字文〉 3202
《借东风》剧之新说明书 3202
唐、宋间之三国故事 3203
山猫 3204
《水经注》引《禹本纪》 3204
厉与梁 3205
《道德经古本集注》 3206
春子名卫 3207
文言即国语 3208
孙德谦之诸子学 3208
印度谓于阗为屈丹 3209
《南台备要》与《乌台笔补》 3209
胡吉宣《玉篇》研究 3211
法华读书记(十一) 一九五三年六月 3213
鄞之徐城 3213
《纪年》夏、商国都 3214
庇即邶 3215
《纪年》称夏、商王为帝 3216
《纪年》记桀、纣俱作琼室、玉门 3217
《纪年》据后事称荀叔 3217
《纪年》钞《春秋》 3217
赤岭鸟鼠同穴 3218
乾陀罗国斗象 3220
葱岭为天地之中 3220
顾栋高论春秋地图 3220
鲁有奄城、奄里 3222
「奄君薄姑」 3222
郱即骈 3223
管仲言「东至于海」 3223
顾栋高说汲县为邶邑 3223
晋水 3224
彭城之国际关系 3225
漕与曹 3226
楚方城与内方、外方 3227
庸方城 3228
寒与穷 3228
阖闾决水灭徐 3229
孙叔敖决期思溉田 3229
成周即王城 3230
逆畤 3230
下都、下国 3230
顾栋高说豫章 3231
扬拒、泉皋 3234
逵路、逵市 3234
宋、鲁、卫、郑皆祖天子 3235
《尚书》、《史记》中之鸟夷、「鸟夷」 3236
《史记正义》解岛夷 3238
青州亦有鸟夷,潍即淮 3239
郯与鸟夷 3240
淮夷为鲁东夷 3241
莒县之徐河 3241
会于淮 3242
金文中之淮夷与南淮夷 3242
金文中之东夷 3244
淮夷与江、汉 3245
宋与越 3246
南越建德之国 3246
越姓 3247
臣瓒、师古等论越姓 3248
濮 3249
越之散于海上及徙于江、淮 3251
宋翔凤论越章即豫章 3252
扬越与华夏 3254
东西瓯 3254
秦亡于伐越 3255
百越 3257
《周官》赋税与〈禹贡〉反 3257
吴为江东都会 3258
三钱之府与三归之台 3258
周景王铸大钱 3259
〈秦誓〉为秦博士作 3260
《三国演义》之政治背景 3261
《水浒传》之政治背景 3262
刘向《说苑》、《新序》之整理 3262
楚之芈姓与熊氏 3263
〈召卣铭〉赏地方五十里 3263
虎符之制 3264
锡金作鼎 3264
周王军制 3264
西周都郑 3265
郡制 3265
《商君书》中之离朱、离娄 3266
《商君书》中之驺、虞 3266
〈华山碑〉之毁 3267
古碑供建筑 3267
阿育王塔 3268
酒泉与哭泉 3269
《急就篇》所载二字名 3269
钱大昭《广雅疏义》 3269
王骏图兄弟《史记旧注平议》 3270
《古今图书集成》之版本 3271
法华读书记(十二) 一九五三年八月 3274
陶丘与唐 3274
焦灭时 3274
士会封范为狄地 3275
晋水即平水 3277
狄之兴亡 3278
圁与圜 3282
齐桓征狄 3283
河西狄地 3284
代亦狄 3285
代国事 3287
太行八陉 3288
戎、狄不可分 3289
王国维论戎狄 3290
诸夏集团 3291
伯翳与益 3293
偃嬴诸国 3294
穷桑 3300
顾余侯 3300
〈秦本纪〉嬴姓国 3300
《潜夫论》嬴姓国 3301
春秋末吴都邗 3302
北土之亳 3308
春秋《经》、《传》地名之异,楚灵王迁许之纷扰 3308
杞县高阳城 3310
楚东之夷 3311
楚襄为郡距秦 3311
围津、韦城 3312
松柏之塞 3312
禹生石纽 3313
北江、中江 3315
郑、南郑、新郑 3317
考终命 3318
国人 3318
会于淮 3319
姚际恒论金锡 3320
方苞论改字及校勘 3321
敖继公论《仪礼》为侯国部分之礼 3322
长洲有二 3324
古人日用器物当作考定 3324
〈竹枝词〉之和声 3325
〈莲花落〉形式三种 3326
汉代歌辞之和声 3327
庄述祖《铙歌解》 3328
乐辞与乐声 3328
艳与趋 3329
八比与杂剧 3330
《宋书·乐志》论大曲艳、趋、乱 3330
法华读书记(十三) 一九五三年三月 3331
历史主人 3331
鲁内政改革 3332
李冰与蜀水 3332
司过即纳言 3333
文祖与文祖丁 3333
契封之商 3334
郭嵩焘在英法联军攻天津时所作函 3334
瘴气 3336
汪琬疑《仪礼·丧服》 3338
徐积疑〈丧服〉 3339
崔述疑《仪礼》 3339
顾栋高疑《周官》、《仪礼》 3339
蜀路石妇 3340
白居易论长江上游无水患 3341
白居易〈妇人苦〉诗 3342
唐代嫁女之侈 3343
白氏〈新乐府序〉 3344
白氏〈竹枝词〉 3346
柘枝舞 3346
白氏〈杨柳枝〉词 3347
霓裳羽衣舞 3349
白氏音乐诗 3350
白氏〈太湖石〉诗 3352
《宋稗类钞》中所记艮岳 3355
苏洵〈木假山记〉 3363
陆友仁所记吴中园林 3364
《花间集》记歌唱角色 3366
钮琇论息壤 3367
三老五更 3368
《墨子》中庶人与徒倍 3369
《墨子》以荆、越、齐、晋为四大国 3370
始皇死后车由九原行之故 3370
李健论书体 3371
越城考古 3374
「鸿」与「皇」 3375
周庄之摇城 3375
吴夫差之罢民 3376
南济与中江、沱江 3377
始皇乐琅邪台 3377
越世系之整理 3377
《吴邑各啚图》 3380
李根源记姑苏台 3381
汪琬记姑苏台 3382
勤庐来书论吴中古迹 3382
养鱼养花 3383
苏州戏衣业 3384
苏州城隍、土地神姓名 3384
越在海岸线势力 3385
吴中范蠡与黄歇之遗迹 3386
吴中乡镇志 3387
黄埭范蠡墓 3387
蠡口 3388
杨慎辨西施 3388
北京人口 3389
谥法之异称 3390
法华读书记(十四) 一九五三年九月 3391
方苞对《国策》与《史记》之比较 3391
〈河渠书〉之断句 3392
「碓」与「堆」 3392
梁玉绳论《史记》佚篇及其有附益补缀之篇 3393
梁玉绳论《史记》佚文 3398
梁玉绳论历代研究《史记》之学者 3400
沈括论平王东迁之年之歧说疑《纪年》已不存于北宋 3401
金子敦论《史记》价值 3402
朱一新论群经新疏及康有为讲学 3403
刊刻《十三经新疏》运动 3405
卢文弨论《注》、《疏》、《释文》合刻之非 3408
谭莹之文化功绩 3408
李光廷治西北地理之故 3409
东、西、南三楚 3410
江夏有邾,鄱阳有越 3412
楚以越乱塞厉门、郡江东 3412
宜阳因积军实故等于一郡 3413
楚王以新城为主郡 3413
西王母豹尾即衣皮,为夷制 3414
函山有鸟名王母使者 3414
天彭门为蜀中之蒿里 3415
卷即袞,今作滚 3415
南朝人口只四百余万 3415
六朝时家庭手工业,江东不及河北 3416
桀居河南,昆吾在许,鸣条在陈留,三朡在定陶,均与安邑无关 3416
夏都均在河南,山西之为大夏当在夏亡后 3420
夏东向发展,故与夷人多关系 3420
陆终氏在夏代占有河北、河南、山东诸地 3421
陆终材料之整理 3423
皇甫谧定夏都安邑由于《左传》「大夏」「夏虚」之文 3428
扈与莘皆姒姓国之居陕西者 3428
丁山论「胥」即「疋」,即「夏」,在陕西 3429
夏后胤甲居西河即东河,在安阳 3431
《世本》中陆终后甚多 3433
桂馥论奄里,并谓奄即偃 3439
越都于吴所历年代 3440
越都琅邪之年 3441
吴备越之迹 3442
移干遂于江南之误 3443
三江之口与东江 3443
溧阳为吴备楚处 3445
越之霸迹 3446
沈勤庐寻得干将墓及羊山化石 3446
欧冶子铸剑在会稽若耶溪;干将、莫邪铸剑在苏州干将泾及当涂莫邪山 3447
章山之铜在宣州及句容 3448
汉初之五言诗 3448
轩辕杀两曎、蚩尤 3449
《盐铁论》中之干遂 3449
兰郎公路及白龙江南北 3450
神丛 3450
河水哭然后流 3451
长沙楚墓竹简 3451
亢父知生,梁父知死 3452
苏州、盱眙俱有长洲苑 3452
阎若璩已斥《今本纪年》为伪 3453
写书之益 3454
《水经注》引书 3454
臣瓒 3455
梁惠王作大沟于北郛即城濠 3455
燕文侯称苏秦为「主君」 3456
兄死妻嫂与父死烝庶母 3456
评弹艺术之特点 3456
各地之高腔 3457
法华读书记(十五) 一九五三年九月 3461
赵与邻国 3461
赵与中山 3463
赵徙漳水 3464
晋伐鲜虞 3464
中山国名之始见 3465
中山武、桓二公及其居地 3466
襜褴或澹林 3467
武灵王廿一年攻中山所取邑 3468
骑射之实验区 3469
魏滨洛之长城 3469
魏自卷至密之长城 3471
魏惠王徙都大梁之年 3472
魏文侯、武侯之都 3476
决荥口灌大梁之豫言 3477
楚决河灌长垣 3479
大梁、少梁(大夏) 3479
魏守亭鄣卒 3480
秦徙六国人民 3480
韩有六都 3481
泾入渭后通称泾渭 3482
秦灭巴、蜀对楚之威胁 3483
扞关 3485
王应麟论秦不泛江伐楚之误 3486
秦封国多在关外 3486
华山在大梁左右 3486
华阳与阳华(雒南、密县、新郑) 3487
晋华山在灵宝、阌乡南 3489
「胡貉代马」之歧说 3489
「一经两海」 3490
秦离宫 3491
栈道有四 3492
营丘在临淄抑营陵 3493
《史记》记齐三都及《礼记》太公以下五世反葬于周 3494
鲍彪、罗泌、程恩泽皆以营陵即营丘 3495
燕与胶东之关系 3496
夷维 3497
姑幕与薄姑 3497
徐州有三地,最北在河北大城县 3498
宋亡后之国际关系 3499
南郡江陵县与郢县之楚都问题 3501
顾栋高说楚都 3502
考烈王迁钜阳说 3504
楚之东津、北津 3504
楚北方之险要及重镇 3505
扞关与阳关、江关、弱关 3506
东陵所在 3507
〈帝系〉中之楚、蜀地名 3508
夏州与夏路 3509
战国之长沙 3509
邓有三地 3510
韩魏三郡 3511
魏章时代 3512
法华读书记(十六) 一九五三年十月 3514
赵境与赵都 3514
晋水在平阳不在晋阳,前人已言之 3515
赵武灵王筑长城 3517
韩名由韩国来抑由韩原来? 3517
韩世系表及其都 3518
韩曾否都酸枣? 3520
碣石有三地 3521
燕有两长城 3523
赵北之地燕先有之 3523
〈魏策〉文字之错误(校勘好例) 3524
中山之封及其与魏、赵之关系 3525
沈钦韩论《史》、《汉》记中山之讹(校勘好例) 3527
江夏之邾城 3528
扬越之南徙 3529
慕容、拓跋两氏所造之先世 3529
秦韩为秦人所建之国 3530
参胡 3532
战国时域内蛮夷 3533
夏人 3534
舜之虞与周之虞 3534
项为楚灭 3537
唐地有七,孰为尧都? 3538
尧与陶之关系 3541
尧冢在成阳有二说 3542
尧传说分四区 3543
苏鹗论尧城舜宫 3547
苏鹗论偃朱城 3548
卢文弨驳尧冢在平阳说 3548
涂山与三涂 3550
鬼侯即九侯、厹由在平定与临淮 3553
秦始皇与越 3554
吴水、陆二幹线 3554
涿鹿与彭城、鼓城 3555
高阳与高辛所在 3556
谷孰为高辛而非亳 3557
「陶唐」之唐即汤 3558
尧、舜、禹都之异说 3558
祝融、重黎与雷部 3559
卫宏言帝挚禅尧 3561
少昊义为小阴位 3562
神农传世之数 3562
「九州」与「九丘」之异 3563
法华读书记(十七)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 3565
若水 3565
崇山与嵩山;鲧之崇国在嵩山 3566
舜为诸侯之子;其先世皆为王朝乐正 3567
弘农熊耳与益阳熊耳 3569
妫水 3570
〈中国远古史地图〉简表 3570
传说中夏桀之水利工程 3577
皇甫谧说禹国、禹都;禹都不限于安邑 3577
从卫迁帝丘之卜可证《左氏》书之时代 3579
寿春在楚考烈王迁都前已为大都市 3579
从吴江水道可知阖庐奠都苏州之理由 3580
雷学淇说斟寻应依傅瓒说,始在巩县,后迁北海 3582
侯甸男卫 3586
伪出书用「侯甸男卫」文之误 3588
「会吴于向」在龙亢而不在郑 3589
澨 3591
「自豫章与楚夹汉」 3591
春秋时郡制之酝酿 3592
赤狄与白狄之疆界 3592
顾栋高论赤狄境至山东西部 3593
七国所得之异族血统 3594
「亳」为土耳其语 3595
秦缪、句践列于「五霸」的根据 3595
夫椒所在(杜预致误由于《史记》) 3595
封人所辖为郡之嚆矢 3596
州里与州巷 3597
商自西来 3598
洛入河与汉入海 3598
西海 3598
法华读书记(十八)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 3602
《聊斋志异》旧钞本 3602
《聊斋志异拾遗》 3603
万历刻《杨家府演义》 3603
吴江黄盖墓与泰兴施耐庵墓 3605
冯梦龙著述 3606
北平图书馆所藏珍本戏剧、小说 3607
曾毅公所选《炖煌变文》 3608
变文名义 3612
《唱经堂内、外书》 3612
《尼姑思凡》与《僧尼共犯》 3616
童丕绳论脂砚斋其人 3619
孙子书选变文、话本、长篇小说、词话目 3620
刘厚生评《纳兰词》中兴亡之感 3624
刘厚生评《纳兰词》中之恋爱问题 3628
炖煌卷子中之〈孟姜女变文〉 3630
名词失主名 3632
《天方夜谈》与中国故事 3632
〈谈瀛记〉之实在性 3633
分类本《聊斋志异》 3634
《觚?》论《中山狼传》及《水浒》、《琵琶》、〈曹娥碑〉等故事 3635
汴河河市与〈清明上河图〉 3638
包拯故事在北宋已盛行 3638
刘希夷诗为〈妬花歌〉、〈葬花词〉所本 3638
郑恒与崔氏墓志铭 3639
《京本通俗小说》 3641
湖南花鼓戏中之《池塘洗澡》(《孟姜女配夫》) 3642
《聊斋·仇大娘》中陶镕孟姜女故事 3645
「瓦罐不离井上破」 3646
吴中四才子 3646
法华读书记(十九) 一九五四年二月 3649
莫愁居地有三说 3649
葛塞洛瓦发掘外蒙古墓 3650
李滋然事迹与其著述 3651
淄川之昆仑 3652
金文与《尚书》之「哉」 3653
西周之吴国在关中 3653
张郁文《元史地理通释》 3654
张郁文说元代昆仑 3655
《史记》论《春秋》不记秦穆公卒 3656
《史记》记齐顷公欲王晋 3657
《春秋》桓元之越 3657
河西之狄 3658
丕绳论《周官》及《左传》解《经》语之时代 3658
丕绳近年著述 3659
春秋时代重要之会盟及战争 3660
平城经史刻石 3663
北魏仲春会男女 3664
贵族过市之罚 3664
两具与车盖 3665
崔浩排佛、老 3666
崔浩诛五族 3667
大宗与宗子 3668
李安世与均田制 3670
春申 3671
廖平论康有为 3672
廖平论〈禹贡〉误字 3674
成王非幼,周公非摄 3675
周公为「元圣」之故 3676
〈金縢〉与周公 3677
《尚书》不缺 3678
〈书序〉由《百两篇》来(以上六条并据廖氏说) 3679
顾观光说战国之郡 3681
秦赵通昆仑 3685
昆吾山 3686
古剑质 3687
昆吾在西 3688
昆吾之迁 3689
周先世系 3690
碣石歧说 3691
陉与邢 3693
七国广袤 3694
百里与田 3695
楼烦为燕属国,赵夺之 3696
战国时匈奴不界中国 3696
辽东本朝鲜地,韩与燕之关系 3697
丹、犁 3699
苴两说 3699
秦三蜀侯 3700
〈霓裳曲〉出河西 3701
吴音曲 3702
柘枝舞 3702
何长瑜滑稽诗,染发 3703
左九嫔〈杞梁妻赞〉 3703
唐贱视画家 3704
唐寅文中姜女 3704
曹元弼身后 3705
法华读书记(二○)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 3707
天宝时苏州之粟由海道运幽州供军食 3707
韦坚凿广运潭,以江南仓粟市轻货运长安 3707
苏轼「想当然」之皋陶三杀、尧三宥故事 3709
方苞删《通志堂经解》之工作 3710
夏代地名今释 3712
商代地界今释 3717
西周地名今释 3724
洪瑞钊论编历史地图事 3737
汤都偃师说与桐宫 3740
〈九共〉九篇为张霸书 3741
「郡」为「都」之异称 3741
《周礼》中五种县制 3742
夏代有无文字之问题 3743
殷人贵富 3744
希腊窃火神话与息壤说之比较 3745
犬丘之名由犬戎来 3746
太原之戎即玁狁 3747
唐杜氏即荡社 3747
惠栋说「古公亶父」 3748
〈乐记〉中之「〈武〉乱」 3749
流州与昆吾刀 3750
崤函、熊耳皆蒙华山之名 3750
濮人冢与蛮子洞 3751
千亩之战 3751
「洛」与「雒」无严格区别 3752
「上洛」亦作「上雒」 3753
〈禹贡〉为秦人灭蜀后作之证 3753
韩已置三川郡 3754
安陵君与中山君 3754
战国时之二十四国 3755
「运」为战国时术语 3755
五行之说与风之关系 3756
「君姬氏」与「子季孙」(嫡子与宗子非必一人) 3756
姑苏台遗址 3757
越城 3758
尹山湖陶器 3758
阳山史前化石 3759
于将泾与欧冶庙 3759
王颂蔚遗稿 3760
胡玉缙遗稿 3761
七子山之堡垒与夹道 3761
兴化人祖籍多苏州 3762
朱季海与诸祖耿 3762
王謇著作 3763
胡吉宣著作 3763
尹炎武著作 3764
尹炎武论《图书集成》 3764
法华读书记(二一) 一九五四年四月 3767
元代之姑苏台与石湖之姑苏前后台 3767
晋代之吴中园林 3769
吴昌绶《吴郡通典》 3770
《吴郡通典》之铅印本 3774
洞庭山王惟贞经商致富 3774
张凤论吴中古迹 3775
与江苏博物馆函 3777
西施 3778
王肃论《史记》 3780
王安石疑《孝经》 3780
《世本》亡于南、北宋之际 3781
吴棫《书裨传》亡于明清间 3781
姚本《战国策》有高《注》者十卷,即《战国策》真本仅存十卷 3782
曾巩所得《战国策》三十三篇为补缀本 3782
姚宏所刊《战国策》所据之诸校本 3783
《战国策》佚文 3785
汉代反谶纬者 3786
〈尧典〉纳言即汉代尚书 3787
苏联《世界通史》论中国图腾 3787
王莽摄皇帝即为汉大宗 3788
小子、孺子非幼年 3788
何言论《公》、《谷》是姓姜人一手做 3789
朱温自谓金德王 3789
《九国志》以契丹为匈奴种 3789
成帝时张霸已读《左氏传》 3790
《尚书大传》以「开金縢之书」为周公薨后事,司马迁、郑玄误袭其说 3790
夏刑与商刑 3791
〈书序〉「十一年一月戊午」为知改月而忘改年 3792
王柏论轻改与狃旧之两非 3792
王柏辨《毛诗》传授系统 3793
王柏主义不主声之谬 3793
朱熹、吕祖谦雅郑之辨 3794
朱熹论〈桑中〉、〈溱洧〉不可接宾客、荐鬼神之谬 3795
崔述论唯物、唯心之辨 3796
洪颐煊论滴血认亲 3796
《益部耆旧传》故事与《双钉计》剧 3797
高山族之蛇图腾 3798
汉初之无为思想 3798
毛笔创于新石器时代 3799
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3799
晋阳之名为赵氏所迁 3800
唐代海道转运 3801
山东与山西 3801
司马迁生卒年 3802
吴延燮、张鹏一主司马迁卒昭帝末 3804
表司马迁行年各家说 3805
武曌之九鼎 3812
《春秋》中不一致之书法即先后史官之异 3813
刘知几论《纪年》与《春秋》之关系 3813
桓谭对《春秋》之态度 3814
《春秋》作者删削鲁史之粗心 3815
赵匡辨《左氏》传授 3815
儒者谈礼由《春秋》来 3816
朱熹辨《孝经》 3816
白寿彝论朱熹辨伪法 3818
胡宏论〈康诰〉、〈酒诰〉为武王书 3819
朱熹论〈盘庚〉 3820
兴诗无义理 3820
《诗经》与宋代乐歌 3821
《诗经》中唱和词 3821
《诗经》中唱和词 3822
〈行苇〉章数 3822
书法通画理 3823
〈三驼图〉 3823
王义山大曲 3823
翰林待诏 3824
唐「山人」 3825
藁人得矢 3825
道经伪作 3825
西藏北部之黑河 3826
法华读书记(二二) 一九五四年四月(实一九五五年二月始记) 3829
东平王不得诸子及《史记》 3829
唐代宗以《仁王经》退吐蕃 3830
古史古籍之层累 3831
田延年劝霍光学伊尹 3831
夏侯胜以〈鸿范传〉作预言 3831
《尚书》为帝王教科书 3832
汉帝谥孝 3832
〈吕刑〉、《周易》时代 3833
路温舒引《书》 3833
满洲堂子 3834
廷尉兼司兵狱 3835
胡三省不能分析五德生胜说 3835
阳夏与太康 3836
郑大夫尉氏掌狱 3836
谷永非神仙,为宗教与巫术之争 3837
元成间始以礼家说定祭祀 3839
《三礼便蒙》 3839
西王母筹 3840
武帝前为鬼神时代,后为术数时代 3840
《卜法详考》与甲骨研究 3841
山西、陕西、甘肃俱有翟道 3841
禹凿了溪 3842
高文虎《史记注》 3843
十六禹王庙 3844
王朗欲至交州访南岳 3845
会稽以始皇与禹同庙 3845
王肃反郑由虞翻来 3846
章帝立大、小戴《礼》博士 3848
太原自南移北由赵氏 3848
宋白《续通典》 3848
能田忠毅谓〈十月之交〉为平王四十六年事 3849
东周初王朝秩序不安定 3850
郑樵论〈小雅〉中东周诗 3851
周孚驳郑樵说之非 3852
武帝晚年疑方士与卜筮 3853
匈奴祭社以人为牺 3854
斩白蛇剑 3855
孙星衍《春秋长编》 3855
高步瀛所著书 3856
《禹功记》 3857
西王母黄中李 3858
谭戒甫〈高宗肜日越有雊雉考〉 3858
肜日 3859
「有」读为「侑」、越贡玉 3859
陈宝与雊雉 3860
〈顾命〉之陈宝 3861
天智玉琰五 3862
甲文之五玉 3863
璧?与璧流离 3863
越与暹、缅 3865
涂山与茅山及于?、越戏方 3865
武丁令越伐?方 3866
秦得陈宝 3868
评谭文语 3868
御史执法 3870
男女异路 3870
三年丧 3870
玉食 3870
王莽据〈王制〉封国 3871
莽制作杂用今古文 3871
莽制六服 3872
莽州、部与《太玄》 3872
《太玄》州、部与莽制异 3873
郅恽言汉再受命 3873
王莽与黄帝 3874
法家与儒家 3874
莽华盖 3875
商人杜吴 3875
地为舆明地动 3876
箕关在王屋 3876
梁、库、竺三姓 3876
瘿杨谶记 3877
庙主藏西壁 3877
秦穆得周王致霸 3878
谥刺即厉 3878
秦宣初志闰月 3878
秦简公时初带剑 3879
圉与陵 3879
夏纬瑛论荇菜、卷耳、芣苢 3879
刘秀女弟伯姬 3880
卢奴有黑水 3880
湖南巫师 3881
梅山峒之征服 3881
汉印丹阳作丹杨 3882
古人之色 3882
北京市由来 3882
南方章姓 3883
〈鲁世家〉悼公以下合刘歆《历谱》而违〈年表〉 3883
范义庄捐献文物 3884
〈古诗十九首〉之作者 3884
藏历建卯 3885
音乐之地域性 3885
包头昆独仑河 3885
徐州谚见南、北人性格 3886
北京西城关之苏州街 3886
法华读书记(二三) 一九五四年五月 3887
桑林为商都之一 3887
桐与空桐所在;南亳疑即桑林 3888
商起西北之痕迹 3890
因「亳殷」一名而造成之纠纷 3892
因殷地之误定造成《史记》与《今本纪年》之谬误 3894
束晳对「亳殷」之改正 3895
一字之误造成四次杜造史实 3896
《纪年》文解决「五邦」问题 3897
《书正义》驳束晳之谬 3898
甘地有鄠、洛阳两说 3899
空桐、大蒙为西方与商所俱有 3900
亳即蒙 3900
皇甫谧未见《纪年》 3901
北蒙与北冢 3902
丁山论邢与庇 3903
?王与〈六月〉之「王」均为诸侯称王者 3905
在西方之申与缯 3907
河东与渭水流域均有虞、芮 3908
安徽、河南间之濮水 3909
周之四境;芮即豳,豳即汾 3910
姑棼即薄姑 3914
濮水与濮族 3915
麇 3918
康叔本国 3919
三监与殷、东 3919
中旄父即康伯,康伯即庸伯,《诗·风》三卫之所以分 3922
吴庆恩说东即秦汉东郡;东不可谓卫 3925
王国维说邶在燕,鄘在鲁 3927
卫之四都 3929
综班、郑、孔、陈、孙、王之说列表 3929
武功有淮水 3931
〈绵〉篇之虞芮俱在汉汧县 3932
「吴」与「虞」为同字 3932
〈晋公盦〉中之「亳?」 3933
?即吴;两周间东迁国 3934
毛亦东迁之国 3934
莒、?与吕、甫 3935
周初鲁东南境即徐国;徐之再迁 3935
熊挚红嗣位仍都鄂,至熊咢时犹然 3936
鬼方控宗周之东北、北、西北 3937
淮夷与南淮夷 3937
徐与淮夷可分可合 3938
宣王惧楚而封申伯于谢,与楚之国势不相应 3941
「边侯甸」与「命大夫」皆郡守之前身 3942
阳华山、泽所在 3942
四川仁寿亦有息壤 3945
河南临汝有崆峒 3945
法华读书记(二四) 一九五四年六月 3947
〈郑语〉诸国与《左》昭九年《传》合看(路、洛、徐、泉、蒲等) 3947
亳、薄、蒲三字通 3949
皮锡瑞论汤起西方之亳 3950
俞正燮〈汤从先王居义〉 3952
魏源论〈汤誓·序〉谓汤都有东亳、西亳、景亳 3955
景亳 3962
相土之东都即商丘 3963
桀都洛阳,则商人东、西孔道已为所截断 3964
搜以治兵,非为祭山 3965
鬼方、玁狁是一是二? 3966
太伯至荆蛮为周人经营南土之始 3968
汉东诸国及周人对于南土之经营 3969
巴都及其迁徙 3972
九夷、商奄等 3973
管叔之「管」应作「关」 3976
虎方与夷虎,及其与九夷、昭王南征之关系 3976
下邳蒲姑陂 3980
《伪纪年》中薄姑两灭 3981
涂山与三涂山 3982
常州奄城 3982
吕思勉〈奄城访古记跋〉 3987
吴澄评《孝经》 3988
「吊膀子」 3989
「织贝」 3989
犬图腾诸民族 3989
黄帝与西北 3990
隋文定衡山为南岳 3990
《礼记》之名始见〈王莽传〉 3990
朱温以朱虎为始祖 3991
「委质」解作屈膝 3991
繻、休、辟等谥为《谥法》所不载 3991
安王时狄败魏 3992
齐、赵俱有灵丘,张守节误注 3992
周、秦人对老、幼风尚不同 3993
「今之秋胡非昔之秋胡」 3993
关于山东博物馆之商讨 3994
邵雍推算法在宋代史学界之权威 3995
五行思想之科学性 3996
史念海论重写《中国疆域沿革史》 3996
吐谷浑有拓跋姓 3996
「琉璃王冢」与「虾蟆陵」 3997
赵孟 3997
别族之自由 3997
金氏为刘氏之变 3998
藏文中与汉字相同者不少 3998
「杨」作「扬」 3998
法华读书记(二五) 一九五四年六月 4001
最早谈到矿物与矿业的书 4001
昆吾之山在伊水流域 4002
惠公仲子与武王邑姜 4003
李白家庭为国际商人 4003
任法不任智 4004
弃灰于道者刑 4004
族刑(族、三族、五族、七族皆有,独无言九族者) 4005
《七国考》引李悝《法经》 4006
沈家本未见《七国考》文 4008
秦东西门 4010
羯鼓之结尾声 4010
趋与艳 4011
〈塘上行〉之转变 4013
方孝岳论东作、南为、西成、伏物 4014
方氏谓〈尧典〉为〈商书〉 4018
方氏论舜寿仅五十 4019
方氏论〈尧典〉篇首 4022
方氏论「黎民」之语源 4022
方氏论古代居制有上下级之分 4024
方氏论「庸命」应作庚代解 4025
阮葵生集录古代制作说 4026
赫胥氏与赫连氏作梳 4030
墠渚与羽渊 4030
方孝岳论禅让 4031
社祀 4032
社与祖 4033
竹添光鸿论社祭 4033
《左传》中之「封人」 4035
秦妇人有爵 4036
后土始以高帝配,至王莽乃据《周礼》以高后配 4037
陆侃如夫妇论息壤 4037
《易林》云雍门内崩 4039
东北人说老汗王 4039
东北关庙与老汗王 4040
长城徒卒 4040
秦狱处与怪哉虫 4041
秦法繁密之形容 4042
〈东京赋〉论秦政 4042
秦赋税之重 4043
会稽杀寡妇双致大旱与东海孝妇绝似 4044
始皇在杞、齐均曾筑城 4045
秦筑长城材料绝少 4045
泰州冤狱似《六月雪》故事 4045
樊舆圣女祠与孟姜祠;贾复城与寡妇城 4046
东汉西王母镜 4048
《聊斋》中阿绣姊妹学西王母 4048
杭州之汴京化 4049
房屋 4050
《文选》之笔削古词 4051
明宣宗胡服 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