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本禹,郭慧,王东著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33455378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在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逝世以后,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代表着正统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在国际精神分析学界处于领导地位。真正把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作为出发点,在其理论表述上建立各自的自我心理学体系的,则要算斯皮茨、玛勒和雅可布森等人。本书详细介绍了斯皮茨、玛勒和雅可布森的精神分析思想。

导言 1

第一章 斯皮茨的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 40

第一节 斯皮茨的学术生平 40

第二节 斯皮茨的思想来源 44

一、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影响 44

二、精神分析的影响 45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影响 47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48

第二章 自我形成理论 52

第一节 斯皮茨理论的关键概念 52

一、心理适应 52

二、成熟与发展 52

三、心理组织者 54

四、客体关系与情感氛围 56

五、母育的剥夺与住院致病症 57

六、自我心理学 57

第二节 斯皮茨理论的研究方法 58

一、临床观察法与实验法的结合 58

二、测验法 60

三、电影法 61

第三节 三个心理指征 62

一、微笑反应 62

二、8个月的焦虑 63

三、15个月的摇头 64

第四节 三个心理组织者 65

一、第一个心理组织者 65

二、第二个心理组织者 67

三、第三个心理组织者 67

第五节 客体与客体关系 68

一、前客体的形成 68

二、客体与客体关系的建立 69

三、客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70

第六节 心理发展的阶段 71

一、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71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实验证明 78

第七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 80

一、攻击驱力 80

二、驱力的中性化 82

第三章 斯皮茨的心理机制的生理原型说 84

第一节 自我形成的早期原型 84

一、REM睡眠 85

二、深度睡眠 86

三、微笑与躁乱 87

第二节 自我防御的生理原型 90

第三节 情绪的原型 93

一、情绪原型的发展 94

二、情绪表现的发展 95

三、客体关系的作用 98

第四章 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 100

第一节 儿童精神病理学 100

一、异常的客体关系:两种婴儿精神病理 100

二、不当的客体关系 103

三、不足的客体关系 112

第二节 基于病理学研究的自体性欲活动 117

一、三种自体性欲活动 117

二、玩弄性器行为 121

三、摇摆活动 122

四、玩屎行为 123

五、自体性欲活动与客体关系性质 124

第三节 依恋性抑郁案例 125

一、案例样本 126

二、案例症状 127

三、案例分析 129

四、案例的治疗干预 131

第四节 心理治疗方法 132

一、心理治疗技术 132

二、婴儿的心理治疗 137

三、青少年或成人的依恋性治疗 144

四、社会历史视野下的心理治疗 146

第五章 对斯皮茨理论的总体评价 148

第一节 斯皮茨理论的主要贡献 148

一、对自我心理学的贡献 148

二、对儿童精神分析的贡献 149

三、对研究方法的革新 150

四、对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领域的贡献 151

第二节 斯皮茨理论的主要局限 152

一、理论前提的生物性 152

二、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152

三、理论内容的简单化 153

四、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153

第三节 斯皮茨理论的主要影响 154

一、对精神分析领域的影响 154

二、对儿童教养实践的影响 154

三、对多学科领域的影响 155

第六章 玛勒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 157

第一节 玛勒的生平与著作 157

一、童年与少年 157

二、求学生涯 161

三、维也纳精神分析圈:爱与恨 165

四、美国生活 168

五、玛勒的著作 171

第二节 玛勒的思想来源 172

一、生物学的影响 172

二、皮亚杰理论的影响 173

三、精神分析的影响 174

第七章 玛勒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177

第一节 玛勒理论的研究方法 177

一、研究情境设置 177

二、研究方法 178

第二节 玛勒理论的核心概念 181

一、心理诞生 182

二、客体关系 182

三、共生、分离与个体化 184

四、存在感与同一性 186

五、相互给线索 186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阶段 187

一、分离-个体化的准备时期 189

二、分离-个体化时期 194

第四节 儿童发展阶段的案例 209

一、布鲁斯案例 210

二、唐娜案例 216

三、泰迪案例 222

四、萨姆案例 232

五、案例启示 238

第五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 239

一、对驱力和能量中性化的解释 240

二、心理发展中力比多投注的转变 241

第八章 玛勒的儿童精神病理学说及其治疗观 244

第一节 两种儿童精神病 244

一、儿童自闭性精神病 244

二、儿童共生性精神病 247

三、两种儿童精神病的关系 250

第二节 儿童精神病的案例分析 250

一、洛塔案例 251

二、斯坦利案例 253

三、阿罗案例 258

第三节 儿童精神病的治疗观 261

一、治疗目标 262

二、三方治疗模式 263

三、治疗阶段 264

第九章 对玛勒理论的总体评价 267

第一节 玛勒理论的主要贡献 267

一、促进了精神分析由驱力模式向自我模式的转变 267

二、促进了精神分析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 268

三、促成了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分析的转变 269

四、开创了三方治疗模式 270

第二节 玛勒理论的主要局限 270

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驱力理论 270

二、理论带有假设成分 271

三、理论带有生物学化倾向 271

四、没有涉及俄狄浦斯时期及其后的心理发展 272

第三节 玛勒理论的主要影响 272

一、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影响 272

二、对依恋理论的影响 273

三、分离-个体化理论的具体影响 274

第十章 雅可布森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 275

第一节 雅可布森的学术生平 275

一、早年时代:学习与生活 275

二、德国期间:事业的奠基 277

三、美国期间:事业的顶峰 282

第二节 雅可布森的思想来源 284

一、社会背景 284

二、精神分析的影响 285

第十一章 雅克布森的整合性自我心理学理论 292

第一节 自我的整合观 292

第二节 自我的形成 295

第三节 超我的形成 297

一、施虐惩罚层面 298

二、理想化层面 300

三、整合内化层面 301

第四节 认同的发展 302

一、自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融合和早期认同类型 303

二、儿童发现同一性和客体关系 304

三、儿童发现性别同一性并建构自我 307

第五节 心理发展阶段 310

一、婴儿早期 311

二、前俄狄浦斯期 312

三、俄狄浦斯期 315

四、潜伏期 318

五、青春期 321

第十二章 雅克布森的抑郁症病理学及其治疗 323

第一节 抑郁症的病理与症状 323

第二节 抑郁症的防御机制与治疗 326

第三节 治疗案例 332

一、佩吉案例 332

二、玛丽案例 345

三、保罗案例 350

第四节 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跟踪调查 354

第十三章 对雅可布森理论的总体评价 359

第一节 雅可布森理论的主要贡献 359

一、丰富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359

二、提出了一个包容性的自我整合模式 360

三、推动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361

四、开创了抑郁症的系统研究和治疗方法 362

五、反对传统精神分析对女性的歧视 363

第二节 雅可布森理论的主要局限 364

一、没有完全走出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化倾向 364

二、仅依靠成人的回忆推出个体的早期发展 366

三、只依靠积累的临床经验得出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路径 367

四、仅限于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且疗程过长 367

五、著作语言晦涩、理论抽象复杂且缺乏清晰性 368

第三节 雅可布森理论的主要影响 368

一、相互影响了同时代自我心理学家斯皮茨和玛勒 368

二、明显影响了客体关系理论家克恩伯格 369

三、实际影响了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 371

参考文献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