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的方法 4
1.3 本书的结构安排 5
1.4 本书创新 7
第2章 文献综述 9
2.1 洗钱与反洗钱研究文献综述 9
2.2 委托—代理框架下的激励理论 26
2.3 本章小结 46
第3章 我国的洗钱与反洗钱现状 48
3.1 洗钱犯罪在我国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 48
3.2 银行业与反洗钱 54
3.3 洗钱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危害 57
3.4 中国人民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面临的“窘境” 60
3.5 我国银行业反洗钱工作存在的局限 65
3.6 本章小结 66
第4章 欧美反洗钱机制的特征及启示 67
4.1 国家反洗钱战略——政策基础 68
4.2 反洗钱法制体系——机制保障 71
4.3 反洗钱组织框架——机制构建依托 78
4.4 反洗钱金融监管——机制执行保证 87
4.5 本章小结 95
第5章 银行业反洗钱约束—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 97
5.1 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反洗钱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97
5.2 已有反洗钱模型的回顾与评论 101
5.3 基本模型 111
5.4 本章小结 118
第6章 银行业反洗钱约束机制 120
6.1 反洗钱约束机制发生作用的重要外部因素——国际反洗钱合作 120
6.2 建立银行业反洗钱约束机制的组织保证 130
6.3 银行业反洗钱约束机制的坚实基础——《反洗钱法》及行业规定 139
6.4 银行业反洗钱约束机制的措施保证 152
6.5 本章小结 156
第7章 银行业反洗钱激励机制的构建 157
7.1 构建中国反洗钱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57
7.2 委托—代理理论在银行业反洗钱激励机制中的应用 163
7.3 委托—代理框架下的反洗钱激励机制设计思路 166
7.4 本章小结 174
第8章 我国建立反洗钱激励机制意义的实证分析 175
8.1 当前我国反洗钱工作业已取得的成就 175
8.2 新形势下我国反洗钱工作面临的挑战 179
8.3 目前我国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分析 185
8.4 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反洗钱效率的重要意义 202
8.5 本章小结 205
第9章 结论及启示 206
9.1 研究结论 206
9.2 启示及建议 208
9.3 本书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213
参考文献 215
后记 232
图5-1 洗钱进入阻挠的博弈树 104
图5-2 洗钱进入阻挠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树 104
图6-1 专业国际反洗钱组织的协作关系 129
图8-1 2004年人民币可疑交易报告统计图 187
图8-2 2004年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趋势图 188
图8-3 2005年大额资金交易报告月度趋势 189
图8-4 2005年可疑资金交易报告月度趋势 190
图8-5 2006年大额资金交易报告月度趋势 192
图8-6 2006年人民币可疑交易报告月度趋势 192
图8-7 2006年外汇可疑交易报告月度趋势 192
图8-8 2008年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发现可疑情况分布 198
图8-9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现场检查金融机构分布图 199
图8-10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现场检查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 200
表5-1 商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不同谨慎程度的成本支付矩阵 105
表5-2 中国人民银行识别“黑钱”概率增加时,α*、β*和e*的变化趋势 117
表5-3 商业银行识别“黑钱”难度增加时,α*、β*和e*的变化趋势 117
表6-1 日本可疑交易报告的数目 127
表6-2 可疑交易报告来源(按来源部门分类) 127
表8-1 2004年人民币可疑交易报告地区分布情况 186
表8-2 2004年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笔数地区分布情况 187
表8-3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行政调查地区分布情况 190
表8-4 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反洗钱行政核查地区分布情况 191
表8-5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行政调查地区分布情况 193
表8-6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向侦查机关移送涉嫌洗钱犯罪线索地区分布 193
表8-7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协助调查、破获涉嫌洗钱案件地区分布 194
表8-8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重点可疑交易线索地区分布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