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暗夜沉沉 1
第一节 瓜分豆剖 山河破碎 2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3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国民外交 7
第二节 民权方兴 民智未开 13
“安福世系表”与“侮辱大总统案” 14
《终身大事》与中国的娜拉 19
赵五贞自杀 22
第三节 “三害”乱华 民生多艰 26
军人害——张敬尧为害三湘 27
政客害——一个妓女值五十个议员 30
官僚害——曹锟家族的集体腐败 33
第二章 先知先觉 37
第一节 李大钊:东方的普罗米修斯 38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38
东渡扶桑求学路 39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43
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44
五四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47
第二节 陈独秀:中国的普列汉诺夫 49
不成龙便成蛇 49
从改良到革命 51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52
第三节 毛泽东:世界大潮卷湘江 60
长沙“二十八画生征友” 60
创办新民学会 63
组织赴法勤工俭学 65
创办《湘江评论》 66
第四节 蔡和森: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 69
求学法兰西 69
“向蔡同盟” 71
召开蒙达尼会议 72
领导旅法学生运动 74
第五节 周恩来:一线阳光穿云出 76
为中华之崛起 77
初识马克思主义 78
领导觉悟社 79
陶然亭聚会 82
第三章 相约建党 85
第一节 陈独秀南行 86
武汉演讲 86
南走上海 89
老渔阳里2号的主人 91
第二节 维经斯基来华“三拜” 94
一拜李大钊 95
二拜陈独秀 99
再拜孙中山 100
第三节 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02
工读互助团的教训 102
“做工的是台柱子” 103
编辑部里成立共产党小组 105
第四节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110
少年中国学会 110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112
“宁要少些,但要好些” 114
第五节 《新青年》“变脸” 116
从赠送到热销 116
从讲学术到讲政治 118
杂志同人分道扬镳 120
第四章 理论与交锋 125
第一节 国人初识马克思 126
第一个读到《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人 126
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 127
第一次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 129
第二节 “问题与主义”之争 132
问题派“设擂” 132
主义派“守常” 13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大论战 137
罗素来华讲学 137
张东荪望文生义 139
罗素遭受冷遇 141
“俄国的方法适合中国” 14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145
无政府主义的由来 145
陈独秀三战区声白 147
第五节 失败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 150
漳州新政 150
国际化影响 152
与孙中山分道扬镳 153
第六节 翻译《共产党宣言》 155
陈望道接到稿约 155
“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157
共产主义者的行动指南 159
第五章 工运如潮 161
第一节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62
“我就是这里的主人翁” 162
上海“三罢” 164
第二节 理论掌握群众 168
为工人办刊 168
组织起来 173
第三节 五一节巡礼 177
劳工神圣 177
争取权利 181
第六章 星火耀神州 185
第一节 九省通衢燃火炬 186
两封建党信 186
“恶补”党建理论 189
第二节 三湘又闻新潮声 191
开展湖南自治运动 192
筹建长沙共产党小组 194
第三节 泉城苍松聚名士 198
“伯乐”相“美铭” 198
“康米尼斯特学会” 201
第四节 广州青天染赤色 203
陈独秀履新 203
改造“党组织” 205
第五节 海外游子救国路 207
旅欧支部 207
旅日支部 210
第七章 扬帆远航 21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宣言》 216
秘而不宣的《宣言》 216
中国出版了《共产党》 221
第二节 马林来华 224
马林其人 224
在争论中开展工作 226
第三节 开天辟地 229
代表齐聚上海 229
开幕黄浦 232
闭幕南湖 236
第八章 任重道远 239
第一节 筚路蓝缕 240
不断壮大的队伍 241
不断完善的党纲 242
不断积累的经验 243
第二节 魑魅世界 246
陈独秀再次被捕 246
陈公博最先叛党 249
第三节 “合纵连横” 251
共产党与共产国际 251
共产党与国民党 253
参考文献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