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论 1
0.1 研究背景 1
0.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4
0.3 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6
0.4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10
0.5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0
1 中央银行金融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 12
1.1 金融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 12
1.1.1 金融危机的定义和成因 12
1.1.2 金融危机管理的定义和原则 22
1.1.3 金融危机管理的特点及主体选择 27
1.2 中央银行金融危机管理的一般性理论 32
1.2.1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 33
1.2.2 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能 34
1.2.3 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发展演变 44
1.3 小结 58
2 中央银行金融危机管理的理论框架:基于货币契约论的视角 61
2.1 货币的本质:以一定信用为担保的特定契约关系的载体 62
2.1.1 传统的货币本质论 63
2.1.2 货币信用论 67
2.1.3 货币契约论 72
2.2 金融危机实质:契约货币所承载的契约关系的危机 81
2.2.1 从货币契约论角度分析各种类型金融危机的实质 82
2.2.2 信用货币的内生性注定了货币契约关系具有内生脆弱性 84
2.2.3 从货币契约论的视角看“债务—通缩”理论 90
2.3 金融危机管理本质:维护货币所承载的契约关系稳定 92
2.3.1 从金融危机实质看金融危机管理实质 92
2.3.2 维护货币契约稳定与币值稳定、金融稳定、货币供应量稳定的辩证关系 98
2.4 从货币契约论看金融危机管理中的关键性问题 106
2.4.1 财政政策 107
2.4.2 监管措施 108
2.4.3 资产价格 110
2.4.4 会计准则和信用评级 112
2.4.5 金融产品的设计和交易清算制度 113
2.4.6 市场主体的激励机制 115
3 中央银行金融危机管理的政策框架:常态VS非常态 117
3.1 政策目标:币值稳定VS货币可接受性 119
3.1.1 微观流动性:各种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 121
3.1.2 宏观流动性:不同层面的货币供应量 124
3.1.3 微观流动性与宏观流动性的相互作用机理 126
3.2 中介目标:短期利率、货币供应量VS风险利差、贷款规模 132
3.3 政策工具:常规货币政策VS非常规货币政策 133
3.3.1 狭义非常规货币政策与广义非常规货币政策 133
3.3.2 信贷宽松与定量宽松 135
3.3.3 案例分析:美联储不同时期非常规货币政策比较 139
3.4 传导渠道:四大传统渠道VS流动性效应渠道 148
3.4.1 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和银行信贷 148
3.4.2 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危机状态中的有效性分析 155
3.4.3 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流动性效应渠道 162
3.5 以时间、范围、对策三个维度构建金融危机管理动态框架 172
3.5.1 时间维度: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 172
3.5.2 范围维度:机构危机、系统危机、全球危机 178
3.5.3 对策维度:组织架构、决策程序、工具组合 179
3.5.4 构建三维立体的金融危机管理动态框架 184
4 美联储金融危机救助中的政策措施 186
4.1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非常规发展 186
4.1.1 公开市场 187
4.1.2 贴现窗口 194
4.1.3 存款准备金 198
4.2 创新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202
4.2.1 定期招标便利 202
4.2.2 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 206
4.2.3 定期证券借贷便利 208
4.2.4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资产抵押商业票据流动性便利 214
4.2.5 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便利 217
4.2.6 商业票据融资便利 220
4.2.7 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 223
4.3 支持和参与政府的资产与资本救助计划 227
4.3.1 提供资金支持 227
4.3.2 批准机构转型 229
4.3.3 放宽投资者入股银行的限制 229
4.4 与各国中央银行开展国际合作 230
4.4.1 货币互换安排 230
4.4.2 一致降息 231
4.4.3 同时大规模注入流动性 231
5 金融危机前管理:预防与预警 233
5.1 金融危机前管理的经验教训 233
5.1.1 周期层面 233
5.1.2 制度层面 238
5.1.3 政策层面 242
5.2 危机预防:监管措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保持契约货币适度增长 243
5.2.1 加强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建立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243
5.2.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优化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体制,增加政策的结合点 251
5.2.3 逐步建立广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257
5.2.4 健全主体激励机制是完善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 261
5.2.5 配备多样化的货币管理工具 263
5.2.6 构建全方位的流动性监测体系 264
5.2.7 完善金融机构破产程序,减轻“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 267
5.3 危机准备和预警 269
5.3.1 思想准备:树立危机意识,避免过度自信 269
5.3.2 职能准备:明确我国中央银行的显性最后贷款人职能 270
5.3.3 组织准备:组建金融危机管理的多层次组织架构 272
5.3.4 方案准备:制订应急预案,进行模拟演练 278
5.3.5 指标准备:构建危机预警指标系统 279
6 金融危机中管理:控制与应对 284
6.1 金融危机中管理的经验教训 284
6.1.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是救助成功的关键 284
6.1.2 行动及时、力度充足、多样化工具的效应叠加是提振信心的关键 288
6.1.3 尽量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292
6.1.4 提升政策工具的针对性,以微观流动性增强宏观流动性 296
6.1.5 注意多方面的协调和沟通 297
6.1.6 拥有储备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更便于应对危机 300
6.2 金融危机的应对:中长期措施与短期措施相结合 301
6.2.1 迅速收集信息,及时启动危机应对程序 301
6.2.2 短期措施:迅速隔离危机 302
6.2.3 中长期措施:金融网络的解构与再造 308
6.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扩大内需与相互提供资金支持 314
7 金融危机后管理:退出与恢复 316
7.1 金融危机后管理的经验教训 316
7.1.1 时机选择的两难困境:过早或过晚退出都会造成损害 316
7.1.2 谨慎选择退出工具与顺序 320
7.1.3 关键的指标:产能(就业)、通胀、市场功能 322
7.1.4 救助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市场机制,有利于退出和长远发展 325
7.1.5 救助过程中的计划和自律有利于顺利退出 325
7.1.6 退出过程中的沟通和配合非常重要 328
7.1.7 注意消除救助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 330
7.2 危机救助措施的退出:时机、节奏、顺序 332
7.2.1 择机主动退出,注重价格工具与数量工具的退出配合 332
7.2.2 加强国际合作,高度关注主要中央银行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的影响 333
7.2.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退出顺序配合与结构调整 334
7.2.4 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335
7.3 处理各种危机的善后工作:弥补制度缺陷,消除危机救助“副产品” 336
7.3.1 化解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 337
7.3.2 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过高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连通问题 338
7.3.3 处理“国进民退”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340
本书的基本结论 343
附录 344
一、本次金融危机中重大事件及美联储的危机管理措施 344
二、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列表 349
参考文献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