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论 1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
二、思想理论与方法基础 3
1.价值、价值观的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 4
2.多元价值观与主导、核心价值观关系的研究 9
3.社会价值观实证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13
三、研究设计 15
1.综合研究视角的选择 15
2.跨学科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 16
3.贯通式操作化框架 17
4.时空维度的对比分析 18
四、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其基本特征的统计分析 21
1.性别结构 22
2.年龄结构 22
3.受教育水平 23
4.职业结构 23
5.家庭经济状况 25
6.居住地与身份类别 27
7.家庭人口数 28
8.婚姻状况 29
9.政治面貌 30
10.宗教信仰 31
五、当前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本倾向 31
1.经济价值观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的特点 32
2.“法亦容情”的政治价值观倾向 32
3.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32
4.经济发展、国家昌盛、生活幸福的社会价值诉求 33
5.着眼现实,理性看待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价值取向 33
6.适度、健康、环保的生态消费观与维护基本环境权益的生态价值取向 34
六、差异还是矛盾冲突:主流价值观内部差异分析 34
1.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并存 34
2.市场经济价值观基本确立,计划经济价值观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5
3.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之间存在分歧 36
4.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差距 36
5.社会分化、分层造成的价值观差异 36
6.利益分化导致少数人奉行“潜规则”,攫取、维护个人或小团体私利 37
七、从2005到2008: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演变轨迹 38
1.现实生活的变化使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出现微弱逆转 38
2.公众政治与社会参与意愿和行动略有提高,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39
3.不同文化间的容纳度在提高 40
4.社会价值观趋向:婚姻自主选择,以爱情为基础,和睦、融洽的大家庭生活 41
5.道德价值观出现了目标价值与利益关系的转换 43
6.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不足 45
八、当前我国社会主流、非主流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距离 45
1.涉及利益关系的经济价值观差距较大 46
2.政治价值观:认识与行动、应然与实然存在差距 48
3.文化(道德)价值观的差距呈现多元、多层次性 51
4.主流与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但理想目标与现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52
5.生态价值观:认识差距小行动差距大 55
第二部分 经济价值观篇 57
一、公平观:认可按能力和贡献分配 60
1.按能力和贡献分配是被广泛认可的公平分配方式 61
2.分配观存在群体差异性 63
3.平和是公众对收入差距的一般心态 66
4.对收入差距的评价呈现群体差异 68
二、契约观:从重“人情”向重“合同”转变 71
1.“合同”比“人情”更可靠 71
2.契约观呈现群体差异 72
三、金钱观:金钱只是满足人需要的一种工具 75
1.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不是金钱而是事业、家庭和健康 76
2.金钱观存在着群体差异性 78
四、诚信观:应然与实然存在着差距 81
1.诚信观念已深入人心 81
2.诚信观随学历不同而存在着群体差异 84
五、消费观:由“适度消费取向”向“时尚消费取向”转变 85
1.适度消费是当前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消费价值观 85
2.消费观呈现群体差异 88
六、义利观:趋近义利统一 91
1.国家、社会与个人、集体利益如何统一是当前社会义利观的主要问题 91
2.义利观上的群体差异 92
七、结语 95
1.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节俭勤劳、德本财末的经济价值观 95
2.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形成了重契约、重才能的经济价值观 95
3.西方文化中的利己享乐主义对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有一定影响 96
第三部分 政治价值观篇 97
一、民主观:权威政治观向民主政治观转型 100
1.多数人倾向于自下而上的选举方式 101
2.人们不再盲目崇拜威权 103
3.合法权威得到人们理性肯定 104
4.选举观受个体社会地位诸因素影响很小 104
5.公民对社区公共事务态度冷淡 110
6.公众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表现出群体差异性 111
7.民主建设的关键在于政府权力运行从权威向民主转型 114
二、法治观:徘徊在人治与法治之间 116
1.法律重于人情的现代法律意识已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118
2.公众情法观念上存在着群体差异 121
3.法律、关系兼顾:当前公众对司法实践的认同 126
4.受教育程度对法律观念有明显的影响 127
5.“法理关系兼顾”:公众认同现实社会法治的基本状态 129
三、权利观:公民权利本位意识渐显 131
1.权利保障观:通过健全法律和提高维权意识以保障权利 133
2.维权观:依法维权深入人心 134
3.维权意识上的群体差异性 137
4.一颗“钉子”引发的思考 139
5.政府要加强合法权益的维护 140
四、公平正义观:法律平等、机会平等、分配正义应得到基本保障 141
1.法律平等是公众追求的基本目标 142
2.教育程度越高对平等的追求越高 143
3.“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公众普遍向往的教育公平目标 145
4.教育公平观呈现群体差异性 146
5.普遍关爱与政府责任的分配正义观 148
6.分配正义观上的群体差异性 150
7.以制度性建设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151
第四部分 文化价值观篇 153
一、中外文化关系上的价值取向:继承与吸纳统一 154
1.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公众的基本价值取向 154
2.宽容是公众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 155
3.教育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纳 156
4.值得关注的“态度冷漠” 158
二、传统与现代关系上的价值取向:深入了解与高度认同的反差 161
1.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待加强 161
2.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存在群体差异性 162
3.公众对现代信息、传媒手段高度认同 165
4.信息获取受多种因素影响 166
三、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 170
1.公众崇尚的服饰主旋律 171
2.宗教信仰受人们的普遍尊重 171
3.多种因素影响着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尊重 173
4.对异族风俗习惯:包容的接纳 177
5.对亚文化的包容表现出群体的差异性 178
6.异文化相互包容的限度 181
四、结语:多元文化的协调 182
1.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核心价值目标契合 182
2.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不会引起群体冲突 182
第五部分 社会价值观篇 185
一、社会福利观:追求幸福与公正 186
1.家庭养老是多元化养老模式选择态势下人们的首选 188
2.养老方式选择受到户籍身份等多种因素影响 191
3.教育期望:共享优质资源 196
4.教育期望存在群体的差异性 198
5.医改目标:全民医保 202
6.医改目标存在群体差异性 205
7.住房需求:改善居所 210
8.住房需求存在群体差异性 213
9.结语:幸福、公正是当前公众追求的社会福利目标 217
二、婚姻家庭观:择偶自主选择、重视内在素质,大家庭和睦相处 219
1.择偶观:注重婚配对象的内在素质 220
2.择偶观受性别、身份等因素影响 223
3.婚姻观:自主自决意识觉醒 229
4.婚姻观受年龄、宗教信仰因素影响 230
5.家庭观:认同大家庭 237
6.家庭结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 239
三、生活期望:经济发展、国家昌盛、生活幸福 244
1.2008年愿景:家人安康、收入提高、物价稳定 245
2.2008年愿景存在群体的差异性 248
3.创业观:认可自身条件是创业的首要条件 252
4.创业观受多种因素影响 253
5.奥运期待:倾向政治、经济方面 257
6.奥运期待存在群体差异性 258
第六部分 道德价值观篇 263
一、社会理想:由“小康”趋向“和谐” 265
1.国人心中的美好社会——和平稳定、生活富裕、人人平等 265
2.社会理想受年龄、教育、性别、居民身份因素影响 269
3.生活理想:价值天平从平均主义偏向自由竞争 273
4.选择工作生活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 274
5.平等观:平等存在于理想中 276
6.平等意识受多种因素影响 277
二、公德意识:理性地看待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 279
1.生活富裕、事业发达靠什么:好政策和个人奋斗 280
2.有选择地对待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 281
3.个人牺牲精神在衰落 282
4.对“熟人关系”的依赖 282
5.高学历者对政府依赖程度低 283
6.公德意识与公德行动存在反差 283
7.“见义勇为”行动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 285
三、私德意识:从传统美德向现代品性转变 287
1.勤劳、守信、宽容、责任感仍然是人们最赞赏的品行 288
2.在“最赞赏的品行”上存在群体差异性 290
3.人们最厌恶的品行:不讲信用、虚伪、自私 294
4.在“最厌恶的品行”上存在群体差异性 297
5.知识、勤劳、为人处事是人们最欣赏的谋生手段 299
6.在“最欣赏的谋生手段”上存在群体差异性 301
四、个人理想与信仰:着眼现实生活,趋向积极进取 303
1.成功的事业、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目标 304
2.居民身份、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影响人们对人生目标的选择 306
3.“战胜困难,在逆境中成才的人”是人们最崇拜的人 308
4.偶像崇拜受居民身份等因素影响 309
五、结语 311
1.社会理想由小康趋向和谐 311
2.公德亟须制度保障,公共意识不断增强,实际行动顾虑重重 312
3.私德在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中逐渐走向现代 313
4.积极进取的全民信仰 314
5.建立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315
第七部分 生态价值观篇 317
一、公众虽普遍认同生态内在价值但强度微弱 319
1.公众普遍认同生态具有内在价值 319
2.认同生态内在价值的强度微弱 320
二、公众普遍认同“不该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 321
1.“环保优先”已成公众共识 321
2.生态优先观念呈现摇摆性 322
3.经济生活水平差距是影响生态价值观差异性的主要因素 323
三、适度、健康、环保的消费观是生态消费观的主流 332
1.传统与现代消费观并行不悖 332
2.经济生活水平影响消费观 333
四、抗争以维护生命健康基本权益的环保权责意识 339
1.抗争维权:公众面对生命健康受到损害的主要选择 339
2.环保依赖政府 340
3.环保权责意识与经济生活水平相关 341
五、理想的生态价值诉求 347
1.生态价值观的现实欲求 347
2.价值观与行动的差距 349
3.我们能做什么 350
附录一:调查问卷表 353
附录二:深度访谈提纲、访谈记录表与访谈纪录(具体内容略)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