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江爱达日那幅 I45C003003 比例尺 1:250000》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同兴,李宗亮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2525233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描述了江爱达日那图幅区内地层及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质构造及构造演化史,并通过区调资料分析研究,给出了图幅区内重要地质成果及主要结论,提出了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意见。

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任务与要求 1

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 2

第三节 地质调查研究历史及工作程度 3

一、地质调查研究历史 3

二、过往地质工作程度和前人资料利用程度 4

第四节 完成任务情况 8

一、工作概况 8

二、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9

三、质量评述 10

第五节 生产组织及人员编制 11

第二章 地层 12

第一节 岩石地层 14

一、昂达尔错地层分区 15

二、西雅尔岗地层分区 33

三、多格错仁地层分区 54

第二节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94

一、泥盆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94

二、石炭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97

三、二叠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98

四、三叠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99

五、侏罗纪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106

第三节 层序地层 113

一、各时代典型剖面层序划分与描述 113

二、层序时空变化及地层格架 119

第四节 几个重要地层及地质界线的讨论 124

一、变质岩系的解体和重新厘定 124

二、上三叠统肖茶卡群的解体 124

三、侏罗系-三叠系之间的接触关系 125

四、康托组、唢呐湖组的时代 125

第三章 岩浆岩 126

第一节 超基性侵入岩 126

一、区域分布与产出特征 126

二、岩石学特征 126

三、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128

四、岩相及侵位时代探讨 130

五、侵位机制及构造环境判别 130

第二节 基性侵入岩 130

一、区域分布与产出特征 130

二、岩石学特征 131

三、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131

四、岩相及侵位时代探讨 133

五、侵位机制及构造环境判别 135

第三节 中酸性侵入岩 136

一、早侏罗世酸性侵入岩 136

二、中晚侏罗世中酸性花岗岩 144

第四节 脉岩 150

一、基性岩脉 150

二、中性脉岩 152

三、酸性岩脉 152

第五节 火山岩 153

一、二叠纪火山岩 153

二、晚三叠世火山岩 173

三、早侏罗世火山岩 180

第六节 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 186

一、海西期岩浆活动 186

二、印支期岩浆活动 186

三、燕山期岩浆活动 187

第四章 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188

第一节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188

一、主要变质岩石类型及特征 188

二、变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190

三、变质作用时代探讨 191

四、退变质作用 191

第二节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 191

一、主要变质岩石类型及特征 191

二、变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193

三、变质作用时代探讨 193

四、叠加变质作用 193

第三节 俯冲带变质作用 194

一、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194

二、原岩建造与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198

三、变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200

四、变质作用时代探讨 206

五、叠加变质作用 207

第四节 动力变质作用 207

一、韧性剪切变质作用 207

二、脆性碎裂变质作用 210

第五节 接触变质作用 211

第六节 变质变形序列及演化 213

一、变质变形序列 213

二、变质变形演化阶段划分 214

第五章 构造 216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216

一、大地构造位置 216

二、区域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216

三、次级构造单元划分 220

第二节 各次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特征 221

一、北羌塘陆块 221

二、双湖构造混杂岩带 231

三、南羌塘陆块 247

第三节 构造层划分 254

一、重要不整合界面 254

二、构造层的划分 254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与环境地质 257

一、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类型 257

二、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65

三、新构造单元分区 266

四、盆地成因类型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267

五、环境地质、灾害地质 269

第六章 地质发展史 271

第一节 基本思路 271

第二节 主要地质事件及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271

一、主要地质事件 271

二、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271

第三节 地质发展演化史 274

一、前奥陶纪变质基底形成阶段 274

二、奥陶纪-石炭纪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 274

三、二叠纪南部伸展-中部会聚俯冲演化阶段 274

四、早中三叠世局部伸展演化阶段 275

五、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碰撞造山演化阶段 275

六、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前陆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 276

七、新生代后造山隆升阶段 276

第七章 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278

一、重要成果及主要结论 278

二、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281

参考文献 283

图版说明及图版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