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往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刚编
  • 出 版 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0419157
  • 页数:3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历史类大众读物。本书以理性却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十年的真实中国,连缀描述出一副波澜壮阔、极具纵深感的辛亥历史画卷。

第一章 改革派:世界是平的,必须搞立宪 1

本朝还可苦撑五十年 3

驻外公使提倡君主立宪 4

一个京官的强国梦 6

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 7

沙皇为慈禧提供反面教材 8

李总督说:乱命,粤不奉诏! 8

李鸿章遗诗:三百年来伤国步 9

王公大臣“只以诟毁洋人为快” 10

机器者,圣人不语? 10

李鸿章借访美进一步认识西方 11

张之洞任疆寄数十年,家不增一亩 12

“东方芝加哥”的缔造者 13

张之洞的政治优势 14

张之洞与戊戌党人的由合到分 15

张之洞的“保守”与智慧 16

张之洞1901年预测:本朝再图十年之安不可得 16

搞改革,要把理论做扎实 18

张总督成了科举制度的掘墓人 19

张之洞的身后名 19

袁世凯幸遇张謇 21

袁世凯的军队改革方案 23

重臣为何纷纷保荐袁世凯 23

北洋新军,是朝廷的,还是袁世凯的? 24

他毕竟是数一数二的治世能臣 28

他们眼中的袁世凯 30

《纽约时报》专访袁世凯 31

袁世凯的政改路线图 33

清政府的弱国外交 33

天津再开风气之先 34

张謇给慈禧太后送《日本宪法》 35

“善变”的梁启超 36

梁启超说:法治国家好 37

海外立宪派与开明官员们的“共振” 38

他一生都在扛君主立宪的大旗 38

1906年,当预备立宪诏书发布 40

戴鸿慈、端方建议建立“法制”国家 41

皇族载泽上密折:立宪可为国家建万年久长之祚 41

第二章 清王朝:一个帝国最后的救赎 43

张謇问慈禧:改革是真还是假? 45

慈禧太后与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一段对话 45

慈禧太后说:我希望我们中国将来会强大 46

伊藤博文来访刺激后党 47

戊戌政变后,不得因噎废食 47

《中外纪闻》收归官办,“不准议论时政” 47

清政府照会英领事:不关贸易事,《申报》不准登 48

《大公报》呼吁慈禧别再揽权 48

光绪皇帝是个明白人 49

光绪皇帝的读书单 49

端王煽动“杀一龙”行动 50

载漪说:拳民用的是爱国之心 51

慈禧太后的开战宣言 51

庚子悲剧对整个帝国的大冲击 51

流亡“行在”的最初反应 53

联军的条件 53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55

从满汉通婚开始搞新政 56

新政期间中国工商业发展迅速 56

清廷下发出洋考察诏书 57

出洋考察团秘密启程 58

梁启超与端方等人的政治友谊 59

镇国公载泽求教伊藤博文 59

戴鸿慈等人在欧洲 60

政治考察团听取华侨意见 61

《泰晤士报》发文:《中国人的中国》 62

五大臣提出四项基本主张 63

达寿等人再访日 64

行之而善,则为日本之维新;行之不善,则为法国之革命 64

醇亲王载沣主持御前会议 65

回到大臣廷辩现场:如何开启宪政? 66

赦免戊戌党人的政治信号 70

于式枚的忧虑 70

五味杂陈的《仿行立宪上谕》 71

慈禧说:如此为难,真不如跳湖而死 72

袁世凯必定“暗移神器” 72

毛庆藩的忠告 73

铁良反击袁世凯 74

丁未政潮:清末权臣的一次大内讧 74

他能在慈禧面前“造膝密陈” 74

瞿鸿禨、岑春煊结成同盟 75

一张PS照片搞掉岑春煊 75

梨园女子唱了段小插曲 76

杨翠喜的结局 77

瞿鸿禨如此倒台 77

权臣们都在犯政治错误 78

《钦定宪法大纲》新鲜出炉 79

清廷查禁政闻社 79

1907年汽车拉力赛 79

一批现代性法律文件问世 80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诸事 80

冯如成立股份制公司 81

各地兴建图书馆 82

报刊涌现如雨后春笋 82

莫理循眼中的中国 83

慈禧太后时代结束 84

阿姆斯特丹《电讯报》报道慈禧葬礼 85

第三章 革命党:当元勋搞革命,不容易 87

“革命党”一词的来源 89

被遗忘的革命元勋:杨衢云 89

“孙逸仙”的由来 91

兴中会“四大寇” 91

尢列对孙中山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 93

尢列的革命生涯 94

郑士良:出师未捷身先死 96

孙眉支持弟弟搞革命 97

革命父子李煜堂、李自重 98

富商李纪堂,为革命筹款两度欠债入狱 99

被追赠的陆军上将:邓荫南 101

毕永年放弃革命遁入山林 103

江孔殷在辛亥前后 105

甲午年搞革命,真不是时候 105

“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成为世界级名人 106

平山周为孙文取名“中山” 108

孙中山的汉文水平 108

孙中山支持菲律宾独立运动 109

多方策动李鸿章搞广州独立 110

孙中山在庚子年来到上海江面 111

一篇外媒对孙中山的采访稿 112

以台湾为基地,筹备华南起义 113

革命团队中的日本人 114

革命初期的宣传品 115

《国民报》开创在日革命报纸先河 116

争取洪门,革命党首战不敌保皇党 117

美洲致公堂与《大同日报》 118

如何加入横滨三合会 119

杨崇伊密折:孙文不除,中华无安枕之日 119

革命党与立宪派在北美角逐 120

兴中会为何选用青天白日旗 122

同盟会的红蓝白“三色旗” 122

令郎熟读《三国》,何不让其入会? 123

冯自由的横滨寓所 123

同盟会的成立 124

辛亥前后日本获得革命党人情报的四条渠道 125

日本政府有关惠州起义电报 126

革命者曾经的幼稚 126

孙中山意识到:日本靠不住 126

黄兴讲民权 127

前赴后继的“汉奸”们 127

驻日公使致电外务部:孙文很可怕 127

戊戌变法之前孙中山、康有为两派的关系 128

日本禁止陈天华散发《要求救亡意见书》 130

陈天华的蹈海真相 131

陈天华遗言:希望清政府顺应天命 133

亲日、排日都不好 133

美国驻上海领事预测清政府前景 134

萍浏醴起义教训:会党不足成大事 134

华侨富商回国策动起义 135

镇南关起义:孙中山第一次亲自发炮 137

河口起义,图取云南 139

徐锡麟计划抢银行 141

徐案之后,要防官员搞革命 141

秋瑾,官员夫人成为革命党 144

鲜为人知的“庇能会议” 146

新年里,广州新军起义遭挫败 146

“三二九”一役: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149

谭人凤对黄兴说:你们敢死,我就怕死? 154

革命党人向市民借梯子 155

中山先生无胡、汪不盛 156

《申报》发社论:《论杀革命党》 158

《论革命恐慌之结果》 159

《东方杂志》呼吁停止革命 159

《时报》报料:徐锡麟案的另一种影响 159

《时报》《中外日报》《大公报》:肃亲王反对将革命党人株连九族 159

《申报》的“三祸”论 160

清政府借助民营报纸搞宣传 161

第四章 “80后”贵胄接班:改革是真,揽权也是真 163

摄政王的小时代悄然来临 165

慈禧为何选“80后”的载沣当接班人 165

载沣算是“亲贵走向世界第一人” 166

摄政王发出上谕:宪政改革不动摇 167

载沣曾拔枪直指袁世凯 168

满族亲贵填充权力核心 169

先给弟弟们加官进爵 170

最后一位“世袭罔替”亲王 172

“皇族内阁”真相 173

溥伦代表团为世博会带去《茉莉花》 174

清政府金融改革失败 176

媒体报道度支部与陆军部交锋 178

新一轮世界裁军大会召开在即 178

贵胄当尚书,好事难推行 179

袁世凯带头反对商部决议 180

中央、地方继续争财权 181

北洋新军更加忠于袁世凯 181

建议除掉袁世凯 181

康有为给摄政王写信请杀袁世凯 182

他们在保护袁世凯 183

现患足疾,难胜职任 183

班底的力量 184

铁良被罢斥 184

满洲权贵派系林立 185

摄政王说:请张中堂好好保养 185

1909,清廷大换血 185

美国财团来访 186

京津铁路因传染病停开 187

莫理循谈北京卫生防疫情况 188

为抓枪杆子,皇族出国急充电 188

军事考察团在美国 190

载涛考察团代表清政府参加爱德华七世葬礼 191

亲贵们这样说载沣 191

严复说:这帮小孩在玩利器 192

驻英公使奏请举办世博会 192

帝国陷入四面危机 193

摄政王慌了:万不能激起公愤 193

第五章 暗杀时代:废话少说,先杀一批大员! 195

革命逻辑 197

革命报纸呼吁:杀官吏!杀君主! 197

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 197

暗杀团谋刺慈禧太后 198

蔡元培:清朝翰林变身暗杀团成员 199

万福华谋刺王之春 200

新婚一个月,王汉舍命炸铁良 201

新政与革命的竞赛正式开始 203

汪兆铭等刺杀摄政王未遂案 204

炸广东将军:革命党人一次极其成功的暗杀行动 209

温生才南洋归来枪杀广州副都统 210

暗杀袁世凯,反倒帮了袁世凯 211

《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袁世凯在王府井大街被炸 213

良弼被炸:“最后的满洲将星”陨落 213

第六章 底层社会的喧哗与骚动 217

曾国藩的无奈 219

岂有百姓困穷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 219

饮鸠止渴的恶果 219

资政院通过全面禁烟决议 220

《东方杂志》连续报道各地禁烟骚乱 221

劳苦大众反对新政 222

清政府户口调查引发骚乱 222

《东方杂志》再报民变 223

“刁生劣监”从新政中渔利 223

知县们习惯暴力镇压民变 224

日本间谍报告:中国要改朝换代了 224

《东方杂志》论“中国改革之难” 225

第七章 立宪派最后通牒:不开国会,就革命! 227

当《钦定宪法大纲》颁布 229

末代状元留日学法律 229

刘春霖当议员,挑战摄政王 230

杨度等人发起全国请愿运动 230

清末咨议局的权力演变 231

各省为咨信局开会选举而努力 232

16省议员为开国会而请愿 232

摄政王坚持:国民教育普及之时再开国会 233

政界反动复反动 233

陈请修改结社集会律 234

30万人联合签名请开国会 234

不开国会,就不纳税 235

清末资政院,权力有多大 236

立宪派发出最后通牒:不开国会就革命 236

民情一触即发 237

现政府是制造革命党的大工场 238

第八章 保路运动:经济账,革命算! 239

中国成功收回粤汉铁路 241

国人掀起投建铁路热 241

盛宣怀说:有益于中国权利者,不妨借款 241

粤汉铁路的最后通车 242

外资也是可以用的 242

铁路国有上谕的颁布 243

他们起初并不反对国有 245

《川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基本内容 246

广东暂时没有出乱子 246

程序错误导致摄政王更孤立 247

作为四川总督的锡良 247

立宪派借反国有化推动政改 248

士绅、百姓为何反对铁路国有化 248

路亡国亡,路存国存 249

赵尔丰走马上任四川总督 249

10万人加入保路同志会 251

同盟会加盟保路运动 251

立宪派也在拉拢哥老会 251

端方犹豫不入川 252

同志军大起义 253

立宪派声音被淹没 253

清政府丧失最后机会 253

为武昌首义创造条件 254

赵尔丰的尴尬与悲剧 254

清朝灭亡三“近因” 256

第九章 武昌起义,是历史的偶然? 257

湖北党人,皆埋头苦干 259

武昌首义,“文学社”居功第一 260

“平均人权”的共进会 261

谭人凤不满孙中山,筹建同盟会中部总会 262

宋教仁的革命三策 263

如何策动湖北新军 263

居正:从科举不中到走向革命 264

居正盗金菩萨失手 266

邹永成一路“杀熟”,筹款搞革命 267

湖北新军三十二标被调四川 268

20颗子弹打响武昌起义 268

辫子问题是大问题 269

梅宝玑假话带来真革命 270

北京下诏逮捕前湖广总督 270

“汉阳造”对武昌起义的贡献 272

黎元洪如何成为“革命元勋” 273

黄兴让队伍变得更纯粹、更高尚 275

革命党人举贤不避妻 275

刘绳武因祸得福 276

帝国海军司令萨镇冰的革命岁月 276

光复会、同盟会中部总会联手光复上海 277

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决裂 279

陆军大臣荫昌,来头很大,胆子很小 280

朝臣施压摄政王 282

杨度说:乱事一平,袁公有性命之忧 282

湖北战事新况 282

北方发生军事政变 284

摄政王批准“皇族内阁”总辞职 285

贵胄交权 285

袁世凯当选内阁总理 287

摄政王时代结束 287

“天字一号艨艟”改旗易帜 288

湖北新军内部有矛盾 288

外国领事“严守中立” 289

库伦独立 289

日本趁机下手 290

第十章 辛亥一代:承载光荣与梦想 293

洹上会晤 295

张謇奉劝摄政王:别再提什么“皇统”了 295

留东学生之归国者,必绕道谒袁 295

革命党人奉劝袁世凯:别做“曾国藩第二” 295

《泰晤士报》发文:他是挽救时局的惟一人物 296

共和都督们 296

宣慰使们背叛朝廷 297

孙中山归国: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 297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98

甲日满退,乙日拥公 300

公不能南 301

袁世凯给隆裕太后讲法国大革命 301

清帝被优待逊位 302

辛亥革命军的四种旗帜 303

青天白日旗用作中华民国海军旗 303

民国参议院制定国旗 303

宋教仁之悲剧,中国之悲剧 304

梁启超的理想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