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 1
一 19世纪末以前政治思想的回顾 1
1.如何看待传统的政治思想 2
2.革新与守旧思想六十年间的消长 13
二 20世纪初年的一轮思想启蒙 33
1.弘扬民族主义和国民意识 33
2.脱除种种奴隶羁绊 37
三 体制内改革思想的延续 47
1.君主立宪思想的演进 47
2.体制内改革与革命运动的关系 53
四 革命民主思想星火燎原 59
1.革命思想和民主主义的形成 59
2.三民主义把革命思想民主思想系统化 65
3.革命民主思想对“君主立宪”主张的胜利 71
五 激进躐等与偏颇谬误的滥觞 78
1.社会主义的早期传播 79
2.无政府主义的杂音及时人对其所作的初步批判 88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的民族国家认同 103
一 世界观念与“种”、“群”意识:晚清民族意识的初步自觉 104
1.世界观念与“华夏中心主义”的衰微 104
2.进化论的传入与“种”、“群”意识 109
二 史学与文学: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想象 118
1.新史学与民族国家理论建构 119
2.“小说界革命”与民族国家想象 132
三 省与围:20世纪初国人民族国家认同的二极——以“非省界”与“筹边建省”思潮为中心 139
1.非“省界” 141
2.“筹边建省”论 145
3.问题的实质 148
四 名与利:清季国籍问题与国人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151
1.国籍问题的表现 152
2.民众对荷属国籍法的反应 157
3.国人国籍意识的成熟——国籍法 160
4.清政府的对策 164
五 满与汉:清末民初民族国家建构道路的曲折与发展 168
1.“化满汉畛域” 170
2.“排满”与种族主义 174
3.“大民族主义”的出台 178
4.“五族共和”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方案 181
余论:中华民族认同的最终实现 187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民初议会政治 189
一 近代中国人对议会制度的认识 189
1.西方议会思想的引入 189
2.20世纪初的议会制度设计 193
二 民国初年议会政治的最初实践 202
1.辛亥革命催生了代议制度 202
2.南京临时参议院 205
3.北京临时参议院 211
4.关于议会政治的讨论 219
三 第一届国会 228
1.第一届国会的组织构造 228
2.国会的内部关系和运作 229
3.议会制度的畸变 247
四 辛亥革命的议会政治遗产 252
1.孙中山对代议政治的反思与直接民权构想 252
2.议会政治是否适合中国 261
3.话语转换:新的替代方案 265
五 民初议会政治的困境与政治发展 277
第四章 北京临时政府的制度建设 286
一 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过程 287
1.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287
2.中央政府机构的整合与人员安排 289
3.过渡时期的制度运作 295
二 制度建设的资源、需求与运作机制 302
1.北京临时政府制度建设的现成资源 303
2.北京临时政府制度建设的运作机制 306
三 中央政治制度的建设 311
1.前清制度的废除与援用 311
2.南京临时政府所颁制度的承继与修订 315
3.新制度的创立 319
四 地方政治制度的划一 321
1.革命时期地方制度的混乱 321
2.划一地方制度的尝试 3231
五 民国初年部院之争 331
1.论争之由来 332
2.论争之结果 337
3.论争之意义 339
六 北京临时政府政治制度建设评价 344
第五章 辛亥革命与民国政权建设 350
一 辛亥革命与国家政权现代化的探索 350
1.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尝试——清末新政 350
2.国家政权现代化的探索——总统制与内阁制 355
3.孙中山的现代国家政权理论 361
二 “党治”与民国政权建设 369
1.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理念的形成与传播 370
2.清末民初孙中山政党政治思想的形成 372
3.政党政治的实践——宋教仁与政党内阁 374
4.从“以党建国”到“以党治国” 376
5.从“以党治国”到“一党专政” 379
三 地方自治与地方政权建设 387
1.清末民初中央权威的丧失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388
2.民国时期的地方主义 390
3.地方自治的起源与发展 394
4.孙中山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 397
第六章 训政与宪政——从孙中山到蒋介石 400
一孙中山的训政、宪政思想 401
1.孙中山训政、宪政思想的形成 401
2.孙中山训政、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403
3.孙中山训政、宪政思想评价 406
二 蒋介石的训政实践 409
1.训政时期的开始及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治体制的确立 409
2.蒋胡约法之争与《训政时期约法》 414
3.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貌合神离的五院制度 421
4.蒋介石借训政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428
三 蒋介石的宪政实践 433
1.宪政运动的发展及蒋介石对宪政的筹划 433
2.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关于中国宪政模式的争论 443
3.制宪国民大会与《中华民国宪法》 450
4.蒋介石所谓宪政的开始与结局 458
第七章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党政治 467
一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党政治的命运 467
1.西方政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67
2.孙中山的政党政治思想 471
3.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成立 474
4.政党林立——辛亥革命后的壮观景象 477
5.议会斗争的失败与政党政治的受挫 480
6.议会党向革命党的转变 484
二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与中国政党政治的刷新 486
1.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潮的时兴 486
2.中国共产党党派合作思想的确立 491
3.第一次国共合作——两党合作的最初探索 494
4.党派合作的破裂及其教训 497
三 中国政党政治的曲折发展 500
1.民主党派的艰难产生 501
2.中国共产党提出第二次国共合作——两党合作的再次探索 504
3.民主党派政治热情的消长 508
4.中共推动下的民主宪政运动与中间党派的初步结合 511
5.中国共产党政党思想的逐步成熟 515
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 519
1.抗战的胜利与民主党派的勃兴 519
2.旧政协的召开——一个冬天的政党政治神话 521
3.两党合作的破裂及其教训 525
4.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动 528
5.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党派中领导地位的确立 531
6.新政协的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534
第八章 辛亥革命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538
一 建构平等国家关系的外交平台 538
1.摆脱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羁绊 538
2.重建与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 548
二 外交体制的变革与转型 558
1.外交体制的改革与转型 558
2.外交官的职业化 564
三 国际参与及国际行为表现 570
1.民国北京政府参与国际联盟及在相关体制中的表现 571
2.南京国民政府在创建联合国中的作用 5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全面参与联合国体制 579
四 民众的外交关怀和外交参与 586
1.反对划分山东战区 反对“二十一条”交涉 586
2.迫使民国北京政府拒签和约 588
3.促成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590
4.鞭策南京国民政府改变对日不抵抗政策 592
第九章 辛亥革命与祖国统一大业 596
一 封建一统的裂变与近代统一的艰难追求 598
1.封建一统裂变的必然趋势 598
2.近代中国重新统一的困境 603
二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生成及特点 610
1.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生成与演进 611
2.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特点与变化 616
三 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是全球华人团结的纽带 639
1.海外华侨——辛亥革命的起点和主干 640
2.孙中山的华侨观念对海外华人所起的凝聚作用 648
3.辛亥革命唤起的侨胞对祖国的绵绵之情 654
四 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两岸关系 657
1.辛亥革命与抗日复国斗争的相互支持 658
2.辛亥革命所谋祖国统一中的台湾情结 663
3.“辛亥革命史”研究与当今两岸关系 667
4.“两岸对话”的结构分析及发展策略 673
后记 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