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创琳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30306432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其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承担着全国和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流的汇聚与扩散职能。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新城市群,将其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增长极。本书正是基于这种动机,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2006BAJ14B03-01)“城市群空间拓展的关键技术”支持下,先后通过对武汉城市群、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南北钦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若干城市群的实地考察和规划研究,深入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育程度、驱动因素、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发展趋势等,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群、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生态型城市群和高效型城市群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对推动我国城市群的适度集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章 识别标准与结构体系 1

第一节 城市群的基本内涵与重要意义 1

一、关于城市群的重大纷争与初成共识 1

二、城市群的基本内涵:十大共同体与六个一体化 4

三、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意义 8

第二节 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与基本判定 11

一、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四次拓展过程 11

二、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几种方案 13

三、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基本判断 16

四、基于识别标准的中国城市群的基本判定 17

第三节 城市群的组成类型与结构体系 21

一、城市群的组成类型 21

二、城市群的结构体系 23

主要参考文献 26

第二章 国际经验与中国借鉴 27

第一节 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 27

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30

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30

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30

四、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31

五、英国伦敦城市群 31

六、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1

第二节 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特点 32

一、集中发育在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带 32

二、发挥着全球及国家中枢的重要职能 33

三、具有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34

四、具有合理的国际分工协作体系 34

五、具有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 35

六、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 36

第三节 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政府协调机制 37

一、美国城市群发展的政府协调机制 37

二、日本城市群发展的政府协调机制 40

三、英国城市群发展的政府协调机制 41

四、法国城市群发展的政府协调机制 42

五、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政府协调机制 43

第四节 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对中国城市群发育的借鉴 45

一、抓住全球产业与经济重心转移机遇,快速融入国际化 45

二、建立统一的权力机构,推动城市群健康发展 46

三、深化区域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群向高级阶段迈进 46

四、编制科学的区域规划,指导城市群科学发展 47

五、营造良好的民主基调,为城市群公共事务决策提供基本保障 48

六、建设高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城市群发育创造条件 49

七、注重城乡统筹,推动城市群实现可持续发展 51

八、适度的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临时性“权宜之计” 52

主要参考文献 53

第三章 发展历程与驱动因素 55

第一节 总体发展历程 55

一、20世纪80年代发育萌芽阶段:起源于区域经济合作 56

二、20世纪90年代快速成长阶段:得益于开发区建设和产业集聚 60

三、21世纪前10年持续发展阶段:归功于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双战略的实施 61

第二节 政策作用路径 64

一、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作用 64

二、重点区域政策的倾向作用 72

三、政策作用的正负效应 76

第三节 新型驱动因素 77

一、经济全球化因素 77

二、信息化因素 79

三、新型工业化因素 81

四、交通快速化因素 82

五、知识化与文化因素 86

主要参考文献 88

第四章 发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89

第一节 城市群发育的现状特点 89

一、高密度集聚:形成了强大的吸管效应 89

二、高速度成长:拉动国家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92

三、高强度运转:释放了超负荷的巨大能量与污染 95

第二节 城市群发育现状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98

一、城市群经济总量的空间差异分析 98

二、城市群对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及经济地位的空间差异分析 100

三、城市群经济结构的空间差异分析 103

四、城市群信息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 104

五、城市群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内部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106

六、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空间差异分析 107

七、城市群环境污染程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111

八、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育的空间差异分析 112

第三节 城市群发育水平的综合计算与不平衡性分析 114

一、城市群发育程度的计算与不平衡性分析 114

二、城市群紧凑程度的计算与不平衡性分析 119

三、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的计算与不平衡性分析 123

四、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度的计算与不平衡性分析 126

五、城市群发育水平的综合计算与不平衡性分析 128

第四节 城市群发育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 131

一、城市群形成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四低”问题 131

二、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四过”问题 132

三、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四不顾”问题 135

四、城市群规划与实施中存在的“五缺失”问题 139

主要参考文献 141

第五章 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143

第一节 战略方针与基本原则 143

一、战略方针 143

二、建设原则 143

第二节 战略目标 145

一、总体目标 145

二、阶段性建设目标 150

第三节 战略思路 153

一、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建设城市群现代产业聚集区与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154

二、实施高度一体化战略,把城市群建成互惠互利互律的国家利益共同体 156

三、实施城乡统筹战略,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和城乡现代化 160

四、实施空间紧凑战略,建设精明增长的高密度、高效率和节约型城市群 162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示范区 163

第四节 战略布局 165

一、点域格局:将最终培育形成23大城市群 165

二、轴域格局:将形成“π”形城市群连绵带 167

三、面域格局:将形成六大城市群集聚区 169

第五节 战略路径 171

一、城市群发展与国情协调的适度路径 172

二、城市群发展与空间协调的整合路径 173

三、城市群发展与功能区结合的差异化路径 175

主要参考文献 177

第六章 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179

第一节 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179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179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亚太地区最具竞争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182

三、京津冀城市群: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超大城市群 184

四、山东半岛城市群:国家及黄河流域快速成长的半岛城市群 186

五、辽东半岛城市群: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群 188

六、海峡西岸城市群:国家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海岸型城市群 190

第二节 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192

一、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93

二、武汉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95

三、哈大长城市群:中国面向东北亚合作的前卫城市群 197

四、中原城市群: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城市群 199

五、江淮城市群: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户城市群 201

六、环鄱阳湖城市群:国家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的生态型城市群 203

七、晋中城市群:国家能源基地中成长的节点城市群 205

第三节 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207

一、成渝城市群: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7

二、南北钦防城市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海湾型城市群 210

三、关中城市群:中国新亚欧大陆桥中段重要的节点城市群 212

四、天山北坡城市群:中国面向中亚五国合作的陆桥型城市群 213

五、兰白西城市群:黄河上游多民族地区的核心城市群 215

六、滇中城市群:中国面向东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城市群 217

七、黔中城市群: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群 219

八、呼包鄂城市群:黄河流域极具成长潜力的节点城市群 220

九、银川平原城市群:中国面向伊斯兰国家合作的特色城市群 222

十、酒嘉玉城市群:国家航天基地建设的重要城市群 224

主要参考文献 226

第七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227

第一节 政策保障机制 227

一、组织协调政策保障机制——权力 228

二、公共财政政策保障机制——财力 233

三、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机制——法力 235

四、资源环境政策保障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 238

第二节 对策措施与建议 239

一、强化市场机制在城市群形成发育中的主导作用 239

二、继续把城市群建成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区与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间 241

三、依托高铁、高速公路与空中快线等快速交通轴,完善城市群快速交通系统 243

四、构建与全球供应链密切关联的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 247

五、出台城市群规划技术导则,引导城市群科学规划 249

六、规范统计标准数据,编制并出版《中国城市群统计年鉴》 250

主要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