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基础教育变革中的文化坐标 1
一、适应世界教育潮流: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位移与文化自觉 2
二、中西方及国别文化差异与基础教育思想的本土生成 5
三、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生态下的价值整合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探索 12
四、本书的逻辑架构与学术旨趣 17
第一章 中西体用之变与中国现代基础教育思想的萌生 24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的解构与西方近代教育的导入 25
一、“中体西用”与中国传统教育的解构 25
二、“体用一致”与西方近代教育的导入 29
三、“中西汇合”与中国近代本土教育理论的实践生成 34
第二节“新国民”呼唤:西方现代基础教育的移植与探索 39
一、“新人”,追求与康有为的基础教育设想 39
二、“新民”说与梁启超的基础教育主张 42
三、“三育”论与严复的基础教育思考 44
四、“人尽其才”与孙中山的基础教育建树 47
五、培养“完全之人物”与王国维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构建 50
六、“健全人格”与蔡元培的基础教育求索 54
第二章 东西方文化撞击与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性转变 58
第一节 社会剧变中的文化与教育反思 59
一、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过程中的思想分化 59
二、关于基础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的思考 62
三、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途径 65
第二节 基础教育现代性转化的制度设计 69
一、发展以教育平等为目的的普及教育 70
二、实施以保障公民基本教育需求、普遍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的义务教育 75
三、建立有助于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化的现代学制 78
第三节 基础教育现代性转化的内涵追求 83
一、教育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目标重塑 84
二、教育质量观变革下的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探索 86
三、教育科学化引领下的教学方法转换 93
第三章“新教育中国化”问题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基础教育实验的文化理念比较(上) 100
第一节 基础教育实验的历史与文化境遇 101
一、碰撞与融合:文化思潮与教育思想 101
二、冲击与变革:多元文化与中国基础教育变革 105
第二节 教育家的文化诉求与教育理想 111
一、复杂的文化立场:教育家的多元化学术背景与文化价值取向 111
二、“往东走”还是“往西走”:教育家及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 116
三、改进与创造:中国基础教育实验的文化使命 121
第三节 基础教育实验的文化路向 123
一、批判与扬弃:基础教育实验的双峰对峙 123
二、融合与创造:多元文化选择下的共同取向 132
第四章“新教育中国化”问题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基础教育实验的文化理念比较(下) 141
第一节 多元文化视域下理想人格建构的不同向度 141
一、“援西入中”:梁漱溟对儒家理想人格的现代诠释 141
二、选择与重构:“西化”思想与自由、独立的现代理想人格构想 145
第二节 官方与民间双重视角下教育实验的组织实施与文化困境 150
一、政教合一的“儒家路线”:古代乡约的现代改造 151
二、以政统教:另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实验组织方式 156
三、国家意志与民间立场:“政”与“教”的联合与冲突 161
第三节 教育内容本土化探索中的传统与现代之维 166
一、以传统之“道”统现代之“学”:以行谊教育为基点融合现代知识技能教育 166
二、传统与现代的博弈:教育内容的本土化探索 171
三、走向民间的启蒙:知识分子的角色回归 176
第五章 三民主义与国统区基础教育政策的文化分析 183
第一节 国统区基础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向度 184
一、受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影响而带来教育宗旨的缺席 184
二、党化教育方针的演变 185
三、从党化教育到三民主义教育 188
四、国统区基础教育的法规化建设 192
五、国联教育考察报告与国民政府基础教育制度改革 197
第二节 国统区乡村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及其表现 201
一、乡间私塾的文化霸主地位 201
二、乡村国民学校与私塾的冲突 202
三、国统区乡村教育改革与底层民众需求的严重疏离 205
第三节 国统区基础教育改革的区域文化比较——以山东与广西为例 208
一、教育改革理念异曲同流 209
二、重视教育方针的厘定和教育法规的颁布 212
三、保障教育经费、调整学校布局与稳定教师队伍 217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与革命根据地基础教育的文化审察 223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理念的兴起与确立 223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曙光与新教育思想的出现 224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教育理念的构建 227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基础教育实践 231
一、基础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内容 232
二、基础教育的特点 237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基础教育思想的文化透析 250
一、凸显革命功利主义的思想 250
二、高扬双重文化意蕴下的共产主义理念 251
三、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教育的探索 253
第七章“以俄为师”与共和国初期基础教育实践的理论透视 255
第一节从“仿美”到“学苏”:共和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转移 255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从广泛影响到全面批判 256
二、“以俄为师”的政策导向和苏联教育理论的系统引入 261
第二节 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基础教育实践的影响 263
一、凯洛夫《教育学》的学术旨趣 264
二、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辐射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学的探索 269
三、凯洛夫《教育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影响 273
四、凯洛夫《教育学》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管理制度的建构 278
第八章从“教育革命”到“文化大革命”:中国基础教育的畸变及其反思 283
第一节“教育革命”与“本土化”价值探索 283
一、教育改革“本土化”探索的启动:“教育革命” 284
二、“教育革命”的价值诉求——阶级斗争的工具 287
三、教育发展中的非理性与“跃进”倾向 290
四、“跃进”,后“教育革命”的调整与发展 295
五、教育本土化愿望与教育发展能力的背离 297
第二节“革命”教育:被异化的教育改革 299
一、革命教育的主角——红卫兵的表演 299
二、“复课闹革命” 304
三、“文革”时期教育中的调整与反复 307
四、毛泽东的教育理想对“教育革命”的影响 310
第三节 革命化的教育要素及其文化反思 313
一、知识分子的厄运与教育主体的颠覆 313
二、政治教化与迷失的教育客体 317
三、革命话语的承载体——教科书 322
四、“教育革命”的文化反思 327
第九章 改革开放国策与素质教育思想的艰难探索 331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初期探讨 332
一、改革开放与素质教育概念的孕育 332
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与素质教育的明确提出 334
三、素质教育理论的初期探讨 339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争鸣与理论的深化 342
一、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 342
二、素质教育理论的争鸣和整合 345
三、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的三界异趣现象及其文化差异 350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政策界定和实践审视 354
一、决策推动与素质教育的理论走向 354
二、现代媒介文化环境下素质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356
三、考试制度改革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 359
第十章 社会转型期中国基础教育实验的多元探索与理论创生 365
第一节 背景:多元力量交织中催生实验的多元探索与理论创生 365
一、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民族复兴 365
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性教育革新浪潮 367
三、中国基础教育政策的激励引领 369
第二节 历程:从复苏到繁荣 371
一、基础教育实验复苏中教育思想的初步发展(1978—1990) 371
二、多维生成中交织发展的教育实验与理论(1991—2000) 376
三、理一分殊中“生命”主题的高扬(2001年至今) 386
第三节 典型个案之一: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 392
一、时代背景 392
二、主体教育思想的生成过程 393
三、主体教育的理论贡献 399
四、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重要启示 402
第四节 典型个案之二:“新基础教育”研究与探索 403
一、“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三个阶段 404
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变革理论 406
三、“新基础教育”的启示 415
第五节 中国基础教育实验探索和理论创生的未来前景 417
一、握准基础教育实验和理论创生的生长点 418
二、加强当代基础教育实验的自我更新意识 419
三、抓住中国教育学派建设的契机 421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思想创新的生命觉醒与价值选择 423
第一节 生命思想:基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生成 423
一、多学科的探索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生命意识的影响 424
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内生的生命思想 426
三、当前基础教育研究中生命思想的研究状态 432
第二节 多维创新:生命成长思想启示下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实践 436
一、教师观与学生观的更新与师生生命意识的觉醒 436
二、生命思想观照下基础教育实践性质的再发现 438
三、生命思想基础上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重建 441
四、生命思想基础上基础教育实践改革领域的再开发 441
五、生命思想基础上基础教育变革思维的转换 448
第三节 价值选择:生命思想启示下的基础教育理论探索 451
一、生命体与生命成长意识:基础教育研究者的生命自觉 451
二、生命·实践的具体存在形态:基础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 453
三、生命关系:基础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系形态重建 457
主要参考文献 460
后记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