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技术项目及国家科学技术奖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实施手册 第1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野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900095284
  • 页数:56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3

第二篇 国家科技计划创新项目策划实务 11

第一章 项目与项目管理的概念 11

第一节 项目的具体概念 11

一、对项目的理解 11

二、项目的真正涵义 12

三、项目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13

四、项目与投资的关系 13

第二节 项目的特性及其具体分类 14

一、项目的主要特征与其实质属性 14

二、项目与作业的具体关系 16

三、项目分类的概念模型是什么 17

第三节 同项目有关联利益的具体事物 18

第四节 项目管理的具体概念及其相关要素 18

第五节 项目管理的具体特点及其职能 22

第六节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25

第七节 从传统项目管理到新项目管理的艰苦征程 28

一、新商业环境 28

二、传统项目管理方法的病结及新项目管理 29

第八节 国际工程中的项目管理模式及应用中的问题 32

第九节 企业项目管理 37

一、企业项目管理的产生 37

二、典型的企业项目 38

三、项目与企业发展 39

四、企业项目管理的作用 42

五、按项目进行管理的概述 43

六、按项目进行管理的核心内容 45

七、按项目进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49

八、多项目管理的概念及分类 51

九、项目成组管理 52

十、项目组合管理 53

十一、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内涵 55

十二、项目管理办公室的职责 56

十三、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建立与运行 58

十四、全球项目管理办公室 59

第十节 典型案例:全部都会成为项目——长天企业如何做好项目管理 61

第二章 新项目投资与新项目分析与评估 65

第一节 新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其相关内容 65

第二节 如何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70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70

二、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 70

三、编写规范 71

第三节 新项目构思及其生命周期理论和典型案例 73

一、需求的产生 73

二、需求识别 75

三、需求建议书 76

四、项目识别 79

五、项目构思 79

六、项目识别和构思的主体和任务 80

七、项目构思和创新的内容 80

八、项目构思的过程 81

九、项目构思的方法 82

十、机会研究 84

十一、项目选定 84

十二、项目申请书 85

十三、项目的整体性质 85

十四、项目管理过程 86

十五、项目的生命周期及其核心工作 87

十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项目的管理特点 88

十七、典型案例:美国UCC公司项目实施八段法 90

第四节 新项目论证的具体方法、原理及其程序 96

一、静态评价方法 96

二、资金的时间价值 99

三、动态评价方法 103

四、动态评价方法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106

五、项目论证的基本原则 111

六、项目论证的基本程序 113

七、项目论证报告书的一般格式 114

八、市场需求预测 117

九、原材料和投入的选择供应 119

十、产品结构及工艺方案 120

十一、生产规模 120

十二、技术与设备选择 122

十三、坐落地点和厂址选择 123

十四、投资、成本估算与资金筹措 125

十五、经济评价及综合分析 126

十六、盈亏平衡分析 128

十七、敏感性分析 132

十八、风险分析 137

十九、项目论证的基本概念 140

二十、项目论证的必要性和作用 141

二十一、项目论证的着力点 141

二十二、项目论证与项目实施 142

二十三、机会研究、初步项目论证与辅助研究 143

二十四、项目论证的质量、时间和费用 145

二十五、技术经济预测 146

二十六、常用预测方法 147

二十七、决策简述 151

二十八、决策方法 154

第五节 新项目投资与投资决策 159

一、投资的本质 159

二、投资的作用 160

三、投资的决定因素 160

四、投资项目的概念 161

五、投资项目的类型 161

六、投资决策的含义 162

七、投资决策的程序 163

八、项目评估的含义 164

九、项目评估的作用 164

十、项目评估的内容 164

十一、项目评估的程序 165

十二、均处于项目发展周期的建设前期 165

十三、基础理论基本相同 165

十四、工作的内容基本相同 165

十五、最终工作目标及要求相同 165

十六、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的主要区别 166

十七、典型案例Ⅰ 166

十八、典型案例Ⅱ 187

第六节 新项目背景分析与评估 193

一、产业背景分析 193

二、区域背景分析 193

三、项目定位分析 194

四、行业市场分析的方法 194

五、企划书的写法及格式 199

六、典型案例Ⅰ 201

七、典型案例Ⅱ 215

第七节 投资新项目决策的要素和原则及其决策系统 217

第三章 新项目目标策划与运营 227

第一节 新项目计划与方法 227

一、逻辑框架矩阵表的内容与格式 227

二、纵向的目标层次关系 227

三、横向的指标关系 229

四、参与者分析 229

五、问题分析 230

六、目标分析 233

七、策略分析 234

八、十个步骤 234

九、目标层次的逻辑关系表述 234

十、重要假设的表述 237

十一、客观可验证的指标和指标出处的表述 239

十二、确定项目的投入形式和投入量 242

十三、最后的复查 243

十四、目标计划法的应用 244

第二节 新项目融资 245

一、新项目融资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245

二、项目融资的程序 252

三、系统风险及其管理 254

四、非系统风险及其管理 256

五、项目风险的担保 257

第三节 新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59

一、项目总投资及其构成 259

二、建设投资构成与估算 260

三、流动资金构成与估算 260

四、典型案例Ⅰ 263

五、典型案例Ⅱ 266

六、典型安全Ⅲ 270

第四节 项目的组织计划与控制 283

第四章 新项目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345

第一节 新项目财务评价 345

第二节 新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356

第三节 新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364

第三篇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评估与评审工作第一章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验收工作 373

第一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 373

一、项目质量策划 373

二、质量控制 377

三、质量保证 383

四、合格控制 384

五、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方法 389

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所依据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408

七、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408

八、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412

九、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414

十、安全管理总述 415

十一、安全计划 416

十二、安全控制 417

第二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全面启动 418

一、项目的确立 418

二、项目的构思 420

三、项目的环境 421

四、项目发起 424

五、项目核准 424

六、项目启动 424

七、项目立项 425

八、明确项目要求 425

九、项目目标的含义及特点 426

十、确定项目目标的过程 427

十一、项目总目标的描述 430

十二、项目范围的含义 431

十三、范围规划 432

十四、范围定义 433

十五、项目结构分析的意义 435

十六、项目结构分解 436

十七、责任分配矩阵 442

十八、项目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444

十九、项目计划的形式与内容 445

二十、项目计划的过程 447

第三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审计 449

一、项目审计的意义 449

二、项目审计的特征 449

三、项目审计的职能 449

四、项目审计的范围 451

五、项目审计的任务 451

六、项目审计的作用 452

七、项目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452

八、项目的前期审计 453

九、建设期间的审计 456

十、项目的竣工审计 460

十一、费用决算 462

十二、费用审计 466

第四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 467

一、项目验收的概念 467

二、项目验收的意义 467

三、项目验收的分类 468

四、项目验收范围的确认及确认依据 470

五、项目验收的方法 470

六、项目验收的结果 470

七、项目验收的一般标准 471

八、投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般标准 472

九、生产性投资项目上建、安装、管道等工程的验收标准 472

十、项目验收的依据 472

十一、项目验收的组织及其职责 473

十二、项目验收的程序 473

十三、项目质量验收的概念 475

十四、项目质量验收的范围 475

十五、项目质量验收的方法 477

十六、项目质量验收的结果形式 477

十七、项目文件验收的范围与内容 478

十八、项目文件验收的程序 479

十九、项目文件验收的结果 479

二十、项目交接的概念 479

二十一、项目交接的范围与依据 480

二十二、项目交接的程序及结果 481

二十三、项目交接后的回访与保修 482

二十四、项目清算的概念 483

二十五、项目清算的依据和程序 484

第二章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与评审工作 485

第一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发展及其作用 485

一、项目管理的产生 485

二、项目管理科学的发展 486

三、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491

四、美国项目管理学会 492

五、国际项目管理发展的现状 493

六、国际项目管理发展的趋向 493

七、国际项目管理发展的热点 494

八、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 495

九、国内项目管理发展动态 496

十、项目管理证书体系的发展 497

十一、PMI的PMP与IPMA的IPMP 498

十二、IPMP四级证书体系简介 500

十三、关于IPMP认证 501

十四、国外的应用和发展 503

十五、中国需要项目管理 504

十六、典型案例:IBM对项目管理的承诺——良好的项目管理工作对IBM商务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505

第二节 国家科技计划 507

一、项目背景 507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507

三、项目总目标的确定 508

四、项目的组织管理 508

五、项目的里程碑计划 509

六、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 511

七、项目的责任分配矩阵 511

八、项目的人力资源计划 511

九、项目的费用分解 512

十、项目各工作先后关系的确定 513

十一、项目的进度安排 514

十二、项目的成本费用分析 514

十三、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514

十四、项目的进度管理过程 518

第三节 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简介 521

一、IPMP简介 521

二、IPMP证书价值 523

三、IPMP证书特点 524

四、IPMP申请资格 525

五、IPMP申请程序 526

六、IPMP认证程序 529

七、关于IPMP考试 530

第三章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价 532

第一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价的基本概念 532

一、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532

二、项目后评价的时点和种类 532

三、项目后评价与项目前评估的主要区别 534

四、项目后评价的监督功能 534

五、项目后评价的主要特点和要求 535

六、项目周期 536

七、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项目周期 536

八、项目决策周期及后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538

九、发达国家的后评价 539

十、发展中国家的后评价 541

十一、国际金融组织的后评价 541

十二、中国的投资项目后评价 542

十三、项目后评价的内容范围和项目分类 544

十四、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 545

第二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价的效益评价方法 547

一、项目后评价的财务分析 547

二、项目后评价的经济分析 550

三、国内资源成本分析 551

四、经济效益评价的对比指标 551

五、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554

六、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 555

七、持续性评价的要点 556

八、项目持续性评价的方法 557

九、项目成功度评价方法 558

第三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559

一、统计调查 559

二、统计资料的整理 559

三、统计分析 560

四、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在项目后评价中的应用 560

五、预测原则和方法 560

六、预测步骤 561

七、预测技术在项目后评价中的应用 561

八、LFA的基本概念 563

九、LFA的基本模式 563

十、LFA的常规应用 563

十一、层次 564

十二、垂直逻辑关系 565

十三、水平逻辑关系 565

第四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价的管理和实施 568

一、世界银行的后评机构 568

二、世行业务评价局的工作任务 569

三、项目后评价计划 570

四、项目后评价项目的选定 570

五、项目后评价范围的确定 571

六、项目后评价咨询专家的选择 571

七、项目后评价的执行 571

八、项目后评价的报告 572

九、反馈的意义和作用 573

十、亚洲开发银行的反馈系统 573

第五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后评价的准备、自我评价以及独立后的评价 577

一、项目完工报告的目的和任务 577

二、项目完工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578

三、项目完工报告的审查 580

四、项目竣工验收概述 581

五、项目竣工报告 581

六、项目的竣工验收 581

七、自我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582

八、项目的自我评价报告 582

九、项目自我评价报告的附件和附表 583

十、项目的成果评价 589

十一、项目实施的管理评价 590

十二、评价的分析方法 591

十三、独立后评价的实施步骤 591

十四、调查准备和收集资料 592

十五、项目独立后评价报告的内容 594

十六、项目独立后评价报告的格式 598

十七、影响评价 599

十八、评价专题研究 602

第四章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的监督管理 604

第一节 项目监理及其相关的内容 604

第二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行政监督 618

第四篇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管理 623

第一章 项目的准备与进程管理 623

第一节 相关项的执行准备工作与条件及程序 623

一、组建项目管理办公室 623

二、招聘与培训人员 623

三、划分项目管理办公室人员的职责 624

四、建立项目档案制度 624

五、筹集资金 624

六、选择咨询专家的程序 625

七、监督咨询专家 626

第二节 国家科技计划新项目营销计划 634

一、制定新项目营销计划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634

二、组建具备良好“内在品质”的营销计划机构 636

三、确立以工作单为基础的层级模型 637

四、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 638

五、运筹帷幄,步步为营 640

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641

七、典型案例Ⅰ 643

八、典型案例Ⅱ 645

九、典型案例Ⅲ 649

第三节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费用和进度的管理 666

一、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及基本要求 666

二、进度计划的编制步骤 666

三、进度计划编制案例 677

四、甘特图 680

五、里程碑计划 681

六、进度控制 683

七、项目资源计划 704

八、资源计划的方法、工具和结果 705

九、项目费用估计的主要依据 709

十、项目费用估计的工具和方法 709

十一、费用估计的基本结果 711

十二、项目费用预算 711

十三、费用控制概述 714

十四、费用控制的内容和依据 715

十五、费用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716

十六、挣值法 716

十七、费用控制的结果 720

十八、项目费用控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23

第二章 项目沟通与信息管理 730

一、沟通的含义 730

二、沟通方式和方法 735

三、沟通渠道 736

四、提高有效沟通的方法及途径 740

五、项目沟通管理定义及特征 742

六、沟通规划 742

七、信息分发 743

八、信息与管理信息 745

九、项目信息 747

十、项目信息管理的含义 749

十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发展 752

十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 757

十三、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760

十四、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762

十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769

第三章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控制与管理 772

第一节 风险概论 772

一、项目变数和不确定性 772

二、方案选择 773

三、风险的定义 773

四、风险事件 774

五、项目风险 775

六、风险的属性 775

七、风险的分类 777

八、风险成本及其负担 779

九、项目风险管理 780

第二节 风险识别 785

一、收集资料 785

二、风险形势估计 786

三、风险识别技术和工具 789

四、风险识别的结果 793

第三节 风险估计 795

一、风险估计和决策 795

二、计量标度 796

三、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797

四、风险事件后果的估计 799

五、估计的不确定性与偏向 800

六、效用和效用函数 801

七、确定型风险估计 803

八、不确定型风险估计 807

九、随机型风险估计 812

第四节 风险评价 818

一、概述 818

二、定性风险评价方法 820

三、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824

第五节 风险管理 840

一、风险规划 840

二、风险控制 850

三、风险监视 850

四、风险管理典型案例 854

第四章 项目质量管理与绩效 856

第一节 质量管理 856

一、什么是质量 856

二、提供给顾客所想要的 857

三、质量和项目管理生命周期 857

四、产品的质量保证 858

五、产品的质量控制 859

六、管理过程的质量保证 859

七、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 859

八、质量计划 859

九、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 860

十、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 863

第二节 项目成本的绩效 866

一、分摊总预算成本 867

二、制订累计预算成本 868

三、实际成本 869

四、承付款项 870

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比较 870

六、成本绩效指数 874

七、成本差异 875

第三节 生产要素管理 877

一、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877

二、劳动力的动态管理 878

三、材料管理 878

四、设备管理 881

五、资金管理 885

六、技术管理 887

第五篇 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暂行办法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暂行办法 891

第六篇 国家科学技术奖计划申报项目的法制化管理第一章 国家科学技术奖计划申报项目的法制化管理 897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897

一、高新技术概述 897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901

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904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905

第二节 高新技术法概述 906

一、高新技术法的产生 906

二、高新技术法的含义 908

三、高新技术法的立法原则 909

第三节 高新技术法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 910

一、消极作用 910

二、积极作用 910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再生概述 911

一、高新技术成果鉴定制度 912

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913

三、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开拓 914

第五节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再生的法律制度 915

一、美国采取的措施 916

二、日本采取的措施 916

第六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再生的相关法律法规 918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918

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920

第七节 高新技术知识产权概述 921

一、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发展 922

二、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研究的现实意义 922

三、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制度影响的利益团体 923

四、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必要性 924

第八节 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926

一、地域性 926

二、时间性 926

三、专有性 927

四、极易复制性 927

第九节 高新技术与版权制度 928

一、高新技术的发展给著作权带来的影响 928

二、高新技术的发展给邻接权带来的影响 931

三、高新技术的发展给出版者权带来的影响 932

第十节 高新技术与工业产权制度 933

一、高新技术的专利权保护 933

二、高新技术的商标权保护 934

第十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935

一、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935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937

三、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最重要策略——法律的选择 938

第十二节 高新技术人才管理的法律制度 939

一、概述 939

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法律制度 941

三、高新技术人才流动的法律制度 942

四、高新技术人才奖励的法律制度 943

第十三节 高新技术经费管理的法律制度 944

一、概述 944

二、国外高新技术经费管理的法律制度 945

三、我国高新技术经费管理的法律制度 946

第十四节 高新技术物资管理的法律制度 948

一、概述 948

二、国外高新技术物资管理的法律制度 948

三、我国高新技术物资管理的法律制度 949

第十五节 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法律制度 950

一、概述 950

二、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法律制度 950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法律制度 951

第二章 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产权的法制化管理 952

第一节 技术创新激励与创新产权的引入和界定 952

一、熊彼特理论的矛盾 952

二、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内在化方式 952

三、技术创新产权定义 954

四、技术创新产权的分类 954

第二节 构成专利权的技术要素 954

一、创新技术的新颖性 955

二、创新技术的创造性 955

三、创新技术的实用性 956

第三节 技术要素与技术创新 956

一、基于首创技术发明的创新 956

二、基于改进发明的创新 957

三、基于组合发明的创新 959

第四节 专利技术的三个层次 961

一、创新技术的集群特征与技术发展层次问题 961

二、实证的研究 962

三、创新过程中技术发展的三个层次 963

第五节 用专利测度创新技术的周期变化 965

一、专利与创新技术周期 965

二、定量测度方法 966

三、用专利测度创新技术发展 967

第六节 创新产权与创新产品市场及其市场态势 968

第七节 创新产权——创新收益调节机制 972

第八节 创新产权关系的法律界定 977

一、独立型创新产权 977

二、从属型创新产权 977

三、交叉型创新产权 978

第九节 创新产权的垄断有限性 978

一、专利权时间的有限性 979

二、地域的限制 982

第三章 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战略运作 983

第一节 产品创新的概念、类型和目标 983

一、产品创新的概念 983

二、产品创新的类型 984

三、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具体目标 985

第二节 产品创新的原则和步骤及其组织过程 985

一、产品创新的原则 985

二、产品创新的步骤 986

三、产品创新过程组织的特点 988

四、产品创新的组织形式 988

第三节 产品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 989

一、春兰集团的产品创新 989

二、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实证案例集锦 991

第四节 工艺创新的意义和内容 991

一、工艺创新的概念 991

二、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 992

三、工艺设计方法的创新 994

四、机器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994

五、工艺装备的创新 994

六、劳动对象的创新 995

七、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的创新 995

八、劳动条件的创新 996

第五节 工艺创新的特点、原则和步骤 996

一、工艺创新的特点 996

二、工艺创新的原则 997

三、工艺创新的步骤 998

第六节 工艺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 999

一、春兰集团的工艺创新 999

二、浙江海正药业股份公司的工艺创新 1000

第七节 管理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1001

一、管理创新的概念 1001

二、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 1002

第八节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1004

一、管理思路创新 1004

二、管理组织创新 1005

三、管理方法手段创新 1007

四、管理模式创新 1008

五、管理制度创新 1009

第九节 管理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某变速箱厂的管理创新 1009

一、生产管理 1010

二、质量管理 1010

三、劳动管理 1011

四、工具管理 1011

五、设备管理 1012

六、现场“五S”管理 1012

七、建立“三为”现场管理体制 1012

第十节 服务创新的概念、类型和目标 1013

一、服务创新的概念 1013

二、服务创新的类型 1015

三、中小企业服务创新的具体目标 1016

第十一节 服务创新的有形展示、原则和步骤 1016

一、服务创新的有形展示 1016

二、服务创新的原则 1018

三、服务创新的步骤 1019

第十二节 服务质量创新 1020

一、服务质量创新的意义 1020

二、影响服务质量创新的因素 1020

三、服务质量创新的策略 1021

第十三节 服务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彭奈公司的服务创新 1022

第四章 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产权的政策支持 1024

第一节 政府资助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1024

一、政府资助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理论依据 1024

二、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阶段及其特点 1025

三、政府在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不足 1027

第二节 技术发展战略与政府资助模式:美日资助体系的比较 1029

一、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体系的特点与变化趋势 1029

二、日本政府资助体系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1031

三、日美模式比较 1033

第三节 政府科技资助项目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分析 1033

一、政府资助项目管理体系 1034

二、资助项目管理机制 1035

第四节 政府对联合开发体的资助与运作机制 1040

一、研究开发联合体的主要功能和运行机制 1041

二、政府对研究开发联合体的资助方式 1042

第五节 我国政府科技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 1043

一、改革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经费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1043

二、改革产业科技经费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1046

第六节 技术创新产权作为国家技术创新机制的分析 1048

一、技术创新产权化对各国技术创新的影响 1048

二、技术创新产权制度成为创新产权拥有方加强垄断的工具 1051

第七节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产权制度与国家技术创新机制的结合 1052

一、美国 1053

二、日本 1055

第八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权制度与国家技术创新机制的结合 1062

一、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机制 1062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创新产权的因素 1063

第九节 实证分析:专利制度对我国技术引进与创新的作用分析 1064

一、专利制度的建立加速了我国的技术引进 1065

二、专利制度使我国能够引进水平较高的实用技术 1066

第十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特征 1068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有如下显著特征: 1068

二、日本案例 1069

三、美国案例 1069

第十一节 技术创新政策中的知识产权原则 1069

第十二节 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失效问题 1070

一、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1070

二、我国科技奖励机制失效探析 1074

第十三节 技术创新成果非产权化管理造成创新产权流失问题 1076

第十四节 造成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的原因 1080

一、立项前信息检索缺乏导致创新起点低 1080

二、研究过程中信息缺乏导致重复研究 1081

三、必须重视专利信息的创新扩散功能 1081

第十五节 创新产权流动不畅造成创新资源闲置与使用低效问题 1082

一、创新资产产权主体多元化状况决定创新资源的配置只能靠市场调节 1082

二、产权流动不畅是造成创新资源短缺与闲置状况的主要原因 1083

三、我国创新产权流动不畅的成因分析 1084

第十六节 外国政府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 1086

一、美国科技管理体制 1087

二、美国科技役入的现状与特点 1088

三、美国科技经费管理体系 1089

四、美国科技经费管理方式 1091

五、美国科技经费预算管理的新趋势 1093

六、日本科技管理体系 1094

七、日本科技投入的现状与特点 1095

八、日本科技经费的管理方式 1096

九、印度管理体系及特点 1098

十、印度科技经费决策及管理体制 1099

十一、巴西科技经费管理体系 1107

十二、巴西油技经费的来源和分配比例 1107

第十七节 启示与借鉴 1110

一、完善科技投入体系,强化政策咨询管理 1110

二、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和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1111

三、调动企业积极性,使企业成为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1112

四、调整科技经费投向,突出重点项目 1112

五、建立同行评议制度,强化竞争机制 1113

六、加强评估工作,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1114

七、重视发挥各种协会和基金在产业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1115

第十八节 美国能源部研究开发的管理 1116

一、美国能源研究开发投入情况 1116

二、能源部的R&D一揽子计划 1117

三、R&D计划的管理 1119

四、资助项目的管理 1120

第十九节 美国能源部所属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1121

一、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形成过程 1121

二、国家实验室的管理 1122

三、科技成果的转让与产权 1124

第二十节 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管理与运作合同的主要内容 1125

一、总则部分 1125

二、研究工作的描述 1125

三、绩效目标、标准和评议 1126

四、对承包人义务的规定 1126

五、现场管理 1127

六、对国家利益的保护 1129

七、财务管理 1129

八、档案管理 1129

九、智力资产 1130

第七篇 国家科学技术监督及其管理体系 1165

第一章 技术监督管理体系 1165

第一节 什么是技术监督 1165

一、技术监督的涵义 1165

二、技术监督的特征或特点 1165

三、技术监督的产生和发展 1166

第二节 我国的技术监督管理体系 1168

一、技术监督行政管理体系 1168

二、技术监督技术保障体系 1170

三、技术监督中介服务体系 1172

第三节 计量法律 1174

一、制定《计量法》的目的 1174

二、制定《计量法》的原则 1175

三、《计量法》内容概要 1176

第四节 计量行政与技术法规 1178

一、国家计量行政法规 1178

二、地方计量行政法规 1180

三、计量技术法规 1181

第五节 计量规章 1191

一、国家计量行政部门自行批准、发布的全国性综合性计量规章 1191

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部门(行业)性或专业性计量规章制度 1193

三、省级人民政府、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政府制定的规章 1194

第六节 产品质量法及相关法律 1194

一、制定产品质量法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1194

二、《产品质量法》的主要内容 1195

三、其他质量法律 1201

四、相关质量法律和法规 1202

第七节 质量与安全法规 1203

一、质量管理行政法规 1204

二、质量监督行政法规 1210

三、质量认证行政法规 1211

四、地方质量行政法规 1212

第八节 质量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213

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方面规章 1217

二、质量管理规章 1219

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规章 1223

四、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章 1227

五、质量认证规章 1229

六、其他质量规章 1234

第九节 标准化法律 1236

一、制定《标准化法》的目的 1236

二、制定《标准化法》的原则 1237

三、《标准化法》的主要内容 1237

四、《标准化法》的特点 1240

第十节 标准化行政与技术法规 1241

一、标准化行政法规 1241

二、标准化技术法规 1245

第十一节 标准化规章 1246

一、国家标准化行政部门制定发布的标准化规章 1246

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标准化规章 1248

三、省级人民政府,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地方标准化规章 1249

第十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述 1250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生 1250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本模式 1251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成就与目标 1251

第十三节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253

一、设立的需要 1253

二、开发的需要 1253

三、发展的需要 1254

第十四节 国外及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法规简介 1255

一、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法规简述 1255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法规简介 1255

第十五节 我国民营科技园区的法律制度简介 1259

一、民营科技园的类型和特点 1259

二、有关民营科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法规 1261

第二章 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应对国家技术监督的实条 1263

第一节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与发展方向 1263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 1263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 1265

三、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对策 1265

第二节 政府干预和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 1266

一、国家创新体系及政府角色定位 1266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影响及政府角色定位 1268

三、市场对创新调节的缺陷及政府的角色定位 1269

四、技术创新成果的非独占性及政府角色定位 1269

五、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及政府角色定位 1270

第三节 借鉴国外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 1271

一、通过专门的法律和计划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1271

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资助企业的创新活动 1271

三、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1272

第四节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演变过程分析 1273

一、中小企业政策的沿革及其特征 1273

二、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着力解决的问题 1276

第五节 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分析 1277

一、不同类型国家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1277

二、国际比较 1280

三、对我国的启示 1280

第六节 我国原有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1281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创新政策 1281

二、技术创新政策评价 1290

三、我国技术创新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291

第七节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现状、问题与需求 1293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现状与成效 1293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295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需求分析 1296

第八节 构建面向未来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1298

一、总体思路 1298

二、具体对策 1299

第三章 国家技术监督的法规及运作 1305

第一节 技术监督法规 1305

一、质量法规体系 1306

二、标准化法规体系 1307

三、计量法规体系 1307

第二节 技术法规 1308

一、规定技术要求并必须强制实施的部门技术规章或规程 1309

二、强制性标准 1309

三、计量技术法规 1310

第三节 技术监督行政执行程序 1311

一、受理 1311

二、调查取证 1312

三、审理 1313

四、执行 1313

五、结案 1314

第四节 技术监督行政执行的监督 1315

一、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 1315

二、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监督方式 1316

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和改正 1317

第五节 技术监督行政复议 1318

一、总则(第1~5条) 1319

二、行政复议机构与职责(第6~7条) 1319

三、行政复议范围与管辖(第8~18条) 1320

四、行政复议申请与受理(第19~28条) 1321

五、行政复议审理(29~36条) 1322

六、行政复议决定与执行(第37~49条) 1324

七、法律责任(第50~53条) 1325

八、附则(第54~58条) 1326

第六节 企业法规 1326

一、企业法律 1327

二、企业法规 1327

三、企业规章 1329

第七节 合同法规 1331

一、合同法律 1331

二、合同法规 1334

三、合同规章 1338

第八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 1338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 1338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 1339

三、反不正当竞争规章 1340

第九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 1341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341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 1344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规章 1349

第八篇 自然科学资金分配及国家的法律保护 1353

第一章 自然科学资源及资金分配 1353

第一节 资源资产价值理论 1353

一、传统资源价值观及其理论基础 1353

二、传统资源价值观的批判 1355

三、现代资源资产价值理论 1356

第二节 资源资产生态价值可持续利用及资产核算和产权理论 1359

一、资源资产生态价值认识简单回顾 1359

二、资源资产生态价值与环境价值 1363

三、资源资产生态价值的计量 1364

四、资源资产可持续利用内涵 1370

五、资源资产可持续利用模型 1373

六、资源核算提出背景 1375

七、国外资源核算进展 1376

八、我国资源核算演变历程 1377

九、资源资产核算理论与方法 1379

十、我国资源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1383

十一、产权基本理论 1385

十二、资源资产产权理论 1389

第三节 资源资产管理内涵、目标与原则 1394

一、资源资产管理内涵 1394

二、资源资产管理的目标 1395

三、资源资产管理的原则 1396

第四节 资源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397

一、资源资产管理现状 1397

二、资源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398

第五节 资源资产权价值和收益管理 1399

一、资源资产产权界定 1399

二、资源资产产权交易管理 1400

三、资源资产产权国家管理 1401

四、资源资产价值管理概述 1401

五、资源资产价值管理步骤 1402

六、资源资产收益的实质与作用 1402

七、资源资产收益形式与来源 1403

八、资源资产收益的征收和分配管理 1404

第二章 自然科学技术产业的法律保护 1406

第一节 新能源技术产业概述及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06

一、新能源技术产业概述 1406

二、新能源产业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09

第二节 新能源安全的法律保护 1410

一、新能源的安全隐患 1410

二、新能源安全的立法保护 1410

第三节 新能源产业政府扶持的保护措施 1412

一、将新能源技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给予政策扶持 1412

二、经济激励措施 1413

三、建立健全帮助新能源产业开拓市场的法律机制 1415

四、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机构 1416

第四节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概述及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17

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概述 1417

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20

第五节 海洋资源的法律保护 1420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法的保护 1421

二、海域管理法律制度的保护 1422

三、海洋资源单行法的保护 1423

第六节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及环境的法律保护 1423

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的法律保护 1423

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的法律保护 1424

第七节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扶持的保护措施 1425

一、确定产业地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1425

二、确立统一管理机构,构建统一管理机制 1426

三、政府扶持的主要手段 1426

四、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 1428

第八节 环保产业概述及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28

一、环保产业概述 1428

二、环保产业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30

第九节 环保产业资金及税收的法律保护 1431

一、环保产业资金的法律保护 1431

二、环保产业税收的法律保护 1434

第十节 环保产业风险及产品的法律保护 1435

一、环保产业风险的法律保护 1435

二、环保产品的法律保护 1437

第十一节 环保产业政府扶持的保护措施 1438

一、政府财政金融支持制度 1438

二、政府采购制度 1440

第十二节 生物技术产业概述及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40

一、生物技术产业概述 1440

二、生物技术产业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442

第十三节 生物资源及基因安全的法律保护 1442

一、生物资源的法律保护 1442

二、基因安全的法律保护 1444

三、生物技术伦理道德的立法制约 1445

第十四节 生物技术产业的市场法律保护 1446

一、建立生物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和投资基金制度 1446

二、建立生物技术的中介服务机构 1447

第十五节 生物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447

一、国外生物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447

二、我国生物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449

第十六节 生物技术产业的政府扶持的保护措施 1449

一、税收优惠政策 1449

二、信贷财政扶持制度 1449

三、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 1450

第三章 自然资源资产与科技项目评估 1451

第一节 土地资源资产概论 1451

一、土地资源资产内涵和特征 1451

二、我国土地资源资产及评价 1453

第二节 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流失 1456

一、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流失类型 1456

二、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流失途径 1457

第三节 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流失机理和治理 1461

第四节 森林资源资产概论 1468

一、森林资源资产内涵、分类和特点 1468

二、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现状 1470

三、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研究进展分析 1472

第五节 森林资源资产理论评述 1475

一、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计量方法述评 1475

二、森林资源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述评 1481

第六节 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核算 1482

一、森林涵养水源功能 1482

二、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的核算方法 1488

三、森林涵养水源价值模糊数学理论模型 1493

第七节 森林资源资产补偿 1496

一、森林资源资产补偿理论支撑 1496

二、森林资源资产补偿机制和途径 1496

第八节 水资源资产概论 1497

一、水资源产现状 1497

二、水资源资产特征 1499

三、水资源资产面临的挑战 1500

第九节 水资源资产产权和市场 1504

一、水权基本概念及特征 1504

二、国内外水权进展 1505

三、水权界定理论与方法 1511

四、水资源资产产权价值确定 1513

五、水资源资产市场简要分析 1515

六、水资源资产价格 1516

七、水资源资产水价政策 1519

八、承载力水价模型 1521

九、WTO条件下农业水价调整 1522

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资产价格体系 1524

第十节 水资源资产投资 1525

一、水利投资现状 1525

二、水资源投资问题分析 1526

三、水资源资产投资政策 1528

第十一节 水资源资产科技政策和管理 1530

一、农业水资源资产科技问题分析 1530

二、农业水资源科技政策 1532

三、水资源资产管理内涵 1535

四、水资源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535

五、水资源资产管理展望 1536

第十二节 水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设 1537

一、水资源资产管理一体化 1538

二、以产权为中心,改革现有管理体制 1540

三、以水权为中心,建立节水激励约束机制 1541

四、建立用户参与管理的民主管理体制 1542

第四章 国家对高新技术的特殊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 1543

第一节 信息产业概述及其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543

一、信息产业概述 1543

二、信息产业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545

第二节 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保护 1546

一、信息网络存在安全隐患 1546

二、信息网络安全的防范法律措施 1547

第三节 信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548

一、对信息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及其途径 1548

二、信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1549

第四节 信息市场的法制管理 1551

一、建立一个竞争有序的信息市场法律体系 1551

二、信息市场适度的法律保护体系 1552

第五节 信息产业政府扶持的保护措施 1554

一、制定信息产业的发展计划,确立其产业地位 1554

二、税收扶持制度 1554

三、信贷优惠制度 1555

四、实行政府补贴等制度 1555

五、制定一系列外贸法规来保护信息产业 1555

第五章 高新技术引进实务 1557

第一节 技术的交付与传授 1557

一、技术文件的交付 1557

二、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 1559

第二节 技术验收 1561

一、技术资料的检验 1561

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验收 1562

三、许可产品的考核验收 1562

第三节 改进技术 1563

一、改进技术的定义 1564

二、交换改进技术的义务 1564

三、使用对方改进技术的条件和范围 1564

四、改进技术的所有权 1564

五、改进技术回授条款问题 1565

第四节 专有技术的保密 1565

一、正式签约前的保密协议 1565

二、技术转让合同的保密条款 1566

三、公布前专利申请的保密 1567

第五节 技术引进项目的谈判与签约 1568

一、技术引进项目的谈判 1568

二、初步协议 1571

三、技术引进合同的签订 1574

四、技术引进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问题 1574

第六节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1577

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1577

二、引进技术的创新 1578

第九篇 最新政策法规分类汇编 15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15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1587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595

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 1603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 1606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 1608

“科技兴农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1618

《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办法 1620

财政部关于加强科技三项费用有偿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162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的通知 1624

关于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开发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 1628

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 1630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管理办法 1635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贷款贴息管理试行办法 1641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 1644

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评审工作暂行规定 1649

国家科委关于调整国家科技奖励评审费收费标准的通知 1652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1653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试行) 1657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166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1663

技术合同认定规则(试行) 1666

科技开发贷款管理办法(暂行) 1674

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试行) 1676

科技周转金管理办法 1679

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 1682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1685

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方案 1690

农业部乡镇企业科技成果鉴定规定(试行) 1694

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 16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17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17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 1708

国家发明奖机械、电机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10

国家发明奖冶金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12

国家发明奖化学、化工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14

国家发明奖电子、仪器仪表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16

国家发明奖医药、卫生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18

国家发明奖地质、采矿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21

国家发明奖工程、建设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23

国家发明奖农业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25

国家发明奖林业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30

国家发明奖纺织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33

国家发明奖轻工专业申报、评审办法 17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委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办法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