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检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世静,李会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6775922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之一,本书编写按照教育部关于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检验技师的目标要求,在坚持“三基”、“五性”的基础上,既能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又能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本书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和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研究生使用,也可为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临床工作中的参考用书。”

第一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概论 1

第一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发展简史 1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的诞生 1

二、标记免疫技术的建立与发展 2

三、现代临床免疫学检验 4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6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类型 7

二、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的特点 7

第三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8

一、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 8

二、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检测 9

三、其他领域的检测应用 11

第四节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重要地位 11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与医学检验 12

二、临床免疫学检验与临床医学 12

三、临床免疫学检验与生物技术 13

上篇 免疫学技术 16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16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物质基础 16

一、抗原表位 16

二、抗体可变区 16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17

一、空间互补关系 17

二、相互作用力 17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18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特点 18

一、特异性 18

二、比例性 19

三、可逆性 20

四、阶段性 20

第四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21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21

二、反应的环境因素 21

第三章 抗原制备技术 23

第一节 天然抗原的制备 23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23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23

第二节 重组蛋白质抗原的制备 26

一、氨基酸序列的确定 26

二、重组蛋白质抗原的制备 26

第三节 合成肽抗原的制备 27

一、氨基酸序列的确定 27

二、多肽的合成 27

第四节 佐剂的制备 28

一、佐剂的种类 28

二、佐剂的作用机制 28

三、福氏佐剂的制备 28

第四章 抗体制备技术 30

第一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0

一、制备原理 30

二、技术要点 30

三、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32

四、多克隆抗体的特点 33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3

一、制备原理 33

二、技术要点 33

三、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36

四、单克隆抗体的特点 36

第三节 抗体的鉴定和保存 36

一、抗体的鉴定 37

二、抗体的保存 37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38

一、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 38

二、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技术 39

第五章 凝集试验 43

第一节 直接凝集试验 43

一、检测原理 43

二、临床应用 44

第二节 间接凝集试验 44

一、基本类型 44

二、临床应用 46

第三节 抗人球蛋白试验 47

一、基本类型 47

二、临床应用 48

第六章 沉淀反应 49

第一节 免疫扩散试验 49

一、基本类型 49

二、实际应用 52

第二节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 52

一、检测原理 52

二、临床应用 53

第七章 免疫比浊技术 55

第一节 免疫比浊的类型 55

一、透射免疫比浊和散射免疫比浊 55

二、胶乳颗粒增强免疫比浊 59

第二节 免疫比浊的技术要点 61

一、抗体的选择 61

二、纳米微球的致敏 61

三、分析条件优化 63

第三节 临床应用 64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 64

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测定 65

三、药物浓度测定 65

第八章 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 67

第一节 补体活性测定 67

一、测定原理 67

二、技术要点 68

三、方法评价 69

第二节 补体结合试验 69

一、测定原理 70

二、技术要点 70

三、方法评价 71

第九章 荧光抗体技术 73

第一节 荧光素和荧光标记抗体 73

一、荧光素 73

二、荧光标记抗体的制备 75

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的类型 76

一、经典荧光抗体技术 77

二、荧光抗体芯片技术 78

第三节 荧光抗体技术的要点 78

一、制备基质片 78

二、荧光抗体染色 79

三、结果观察 79

第四节 临床应用 80

一、病原体检测 80

二、自身抗体检测 81

三、淋巴细胞分类计数 81

四、免疫病理检测 81

第十章 放射免疫技术 83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标记物 83

一、放射性核素 83

二、放射性标记物 84

第二节 放射免疫技术的类型 86

一、放射免疫分析 86

二、免疫放射分析 88

三、RIA和IRMA的比较 90

第三节 分离技术 90

一、沉淀分离 91

二、固相吸附分离 91

第四节 临床应用 93

一、激素测定 93

二、肿瘤标志物测定 93

三、药物浓度检测 93

四、其他 94

第十一章 酶免疫技术 95

第一节 酶和酶标记物 96

一、酶及其底物 96

二、酶标记物 98

第二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00

一、分析模式 100

二、技术要点 103

三、临床应用 106

第三节 斑点酶免疫印迹试验 106

一、分析原理 107

二、技术要点 107

三、临床应用 108

第四节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108

一、分析原理 108

二、技术要点 109

三、技术评价 110

四、临床应用 111

第五节 酶免疫组化技术 112

一、酶标记抗体组化技术 112

二、酶-抗酶复合物免疫组化技术 113

三、技术要点 114

四、临床应用 115

第十二章 发光免疫分析 117

第一节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118

一、标记物 118

二、技术类型 119

三、技术要点 121

四、技术评价 121

第二节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 122

一、标记物 122

二、分析原理 122

三、技术评价 123

第三节 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23

一、发光底物 123

二、技术类型 125

三、技术要点 126

四、技术评价 126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26

一、标记物 126

二、分析原理 127

三、技术要点 128

四、技术评价 128

第五节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28

一、标记物 129

二、分析原理 130

三、技术要点 131

四、技术评价 131

第六节 活性氧途径均相发光免疫分析 132

一、供体微球和受体微球 132

二、技术类型 133

三、技术要点 134

四、技术评价 135

第七节 发光免疫分析的临床应用 135

第十三章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标记免疫技术 137

第一节 生物素和亲和素 137

一、生物素 137

二、亲和素和链霉亲和素 138

第二节 生物素和亲和素标记物的制备 139

一、生物素标记物的制备 139

二、亲和素标记物的制备 139

第三节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技术方法 140

一、桥联亲和素-生物素法 140

二、标记亲和素-生物素法 141

三、亲和素-生物素化酶复合物法 142

四、酶-抗酶-亲和素-生物素化酶复合物法 142

第四节 技术评价与应用领域 143

一、技术评价 143

二、应用领域 144

第十四章 胶体金免疫分析 147

第一节 胶体金和金标记物 147

一、胶体金 147

二、金标记物 149

第二节 胶体金免疫分析的类型 150

一、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150

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151

第三节 技术要点 153

一、固相膜 153

二、包被与封闭 154

三、质控设计 154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55

第十五章 流式细胞术 157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结构 157

一、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结构 157

二、流式细胞仪检测的信号 160

三、流式细胞术的分析原理 161

四、流式细胞术的分选原理 161

五、液相芯片技术及原理 161

第二节 流式细胞术的数据处理 162

一、数据参数 162

二、数据分析与显示方式 162

三、流式细胞术对照的设置 164

四、荧光补偿调节 164

第三节 流式细胞术样品制备和临床应用 165

一、流式细胞术样品制备 165

二、荧光素偶联抗体 166

三、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166

第十六章 临床免疫学技术的方法学评价 169

第一节 检测性能评价 169

一、检测精密度评价 169

二、检测准确性评价 171

三、检测特异性和敏感度评价 173

四、线性范围和检出限评价 175

五、抗干扰性评价 177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技术检测的影响因素 178

一、抗原因素 178

二、抗体因素 178

三、钩状效应 179

四、基质效应 180

第十七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功能检测 183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技术 183

一、密度梯度离心法 183

二、免疫磁性微球分离法 185

三、流式细胞仪分选法 186

四、细胞活力检测 186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分类计数和功能测定 187

一、淋巴细胞的分类计数 187

二、T细胞的功能测定 187

三、B细胞的功能测定 190

四、NK细胞功能测定 191

五、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192

下篇 临床免疫性疾病及检测 196

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与免疫学检测 196

第一节 发生机制 196

一、Ⅰ型超敏反应 196

二、Ⅱ型超敏反应 200

三、Ⅲ型超敏反应 201

四、Ⅳ型超敏反应 203

第二节 常见疾病 204

一、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205

二、食物过敏症 205

三、急性输血反应 205

四、新生儿溶血症 205

第三节 免疫学检测 206

一、血清总IgE检测 207

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207

三、特异性过敏原嗜碱粒细胞激活试验 208

四、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209

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病与免疫学检测 211

第一节 诱发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211

一、自身抗原因素 212

二、免疫调节机制紊乱因素 212

三、生理因素 213

四、遗传因素 214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214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免疫损伤 214

二、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免疫损伤 215

三、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免疫损伤 215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及基本特征 215

一、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215

二、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216

第四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216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217

二、类风湿关节炎 217

三、系统性血管炎 217

四、弥漫性甲状腺肿 217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检测 218

一、自身抗体的检测 218

二、其他相关的免疫学检测 223

第二十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与免疫学检测 226

第一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与分类 226

一、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 226

二、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分类 227

第二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228

一、浆细胞异常增殖 228

二、体液免疫抑制 228

三、病理损伤 228

第三节 常见疾病 229

一、多发性骨髓瘤 229

二、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30

三、重链病 230

四、轻链病 231

五、冷球蛋白血症 231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 232

一、血清蛋白组分分析 232

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233

三、M蛋白检测 233

四、本-周蛋白的检测 233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与免疫学检测 235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235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35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236

第二节 常见的免疫缺陷病 236

一、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237

二、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237

三、慢性肉芽肿病 237

四、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237

五、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238

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38

第三节 免疫学检测 240

一、B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测 240

二、T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测 241

三、吞噬功能缺陷病的检测 242

四、补体缺陷病的检测 242

五、基因检测 242

六、AIDS的免疫学检测 243

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测 246

第一节 肿瘤抗原 246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 246

二、肿瘤相关抗原 248

三、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249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249

一、机体抗肿瘤的细胞免疫机制 249

二、机体抗肿瘤的体液免疫机制 251

三、其他免疫效应分子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252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发生机制 252

一、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252

二、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252

三、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封闭” 253

四、肿瘤细胞MHC-I类分子表达异常 253

五、肿瘤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异常 253

六、肿瘤细胞表达FasL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253

七、肿瘤细胞导致免疫抑制 253

八、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253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254

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254

二、肿瘤标志物的免疫学检测 256

三、检测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258

第二十三章 移植免疫学与免疫学检测 259

第一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259

一、移植抗原 259

二、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 261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和损伤机制 262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262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263

第三节 移植免疫学检测 265

一、组织配型 265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 268

第二十四章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 270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 270

一、基本概念 270

二、室内质量控制 271

三、室间质量控制 275

第二节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特殊问题 277

一、分析前的特殊问题 277

二、分析中的特殊问题 279

三、分析后的特殊问题 279

英文索引 283

中文索引 289

参考文献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