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悠久的历史与建制沿革 1
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特殊地位 4
海域、滩涂的辽阔与水产业发展的优势 6
县人出国谋生与侨乡社会的形成 8
辛亥革命前后的斗争岁月 13
建国前中共台山县党组织的革命斗争 15
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开展 20
古代篇 中国古代的台山(1499—1840) 29
第一章 新宁县的开设 29
明弘治开设新宁县 29
知府林泮亲诣分里定界 30
县治的总体建设 31
行政区划的隶属 32
第二章 秩官与卫所的设置 34
秩官的设置 34
卫所的设置 38
第三章 明代的农业生产 40
农田水利的兴修 40
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42
注重粮食产量的提高 44
安置贫民屯田垦荒 45
农村中的租佃地主与经营地主 46
第四章 明代农民负担的赋役 48
田赋和杂赋的摊派 48
赋役中的“四差” 51
第五章 新宁的制盐业 54
盐户的管理 54
盐业的生产 55
盐课差役的严酷 56
第六章 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墟市的建立 58
商品生产的发展 58
圩市的建立 59
第七章 抗击外敌的侵扰 61
反对西方早期殖民者的斗争 61
击败倭寇的侵扰 62
对倭寇流劫的防范 62
第八章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 64
农民军退居新宁县 64
王兴、陈奇策率农民军抗击清兵 65
农民军鏖战“文安城” 66
第九章新宁文化与新宁文化人 67
父母官捐俸兴学育才 67
明代县志的编纂和第一幅图经 68
前清地方志的纂修 70
新宁的文化人 70
第十章 农民起义、疍民造反和瑶民反掠夺的斗争 73
明中后期的农民起义 73
昼民被迫起来造反 74
瑶民反掠夺的斗争 74
第十一章 前清时期的新宁县 77
行政区划的演变 77
圩市的发展 77
“禁海”“迁界”与复界的始末 78
新宁的缺粮 80
新宁的“摊丁入地” 81
新宁的公田 83
新宁的铁冶业 85
佃仆的造反 87
鸦片的走私 88
兵防的设置 89
第十二章 清代渎职的父母官 91
知县方日荣保命出逃 91
知县凌必显渎职弃官 92
第十三章 明清时期修志概要 93
明嘉靖二十四年的《新宁县志》 93
明万历四十五年的《新宁县志》 94
明崇正十二年的《新宁县志》 94
清康熙十一年的《新宁县志》 94
清康熙二十五年的《新宁县志》 95
清乾隆三年的《新宁县志》 95
清道光十九年的《新宁县志》 96
清光绪十九年的《新宁县志》 96
赤溪志略 97
附一:新宁县的寺观 99
附二:明清时期新宁县的邮铺 100
附三:明清时期新宁县的津渡 101
近代篇 中国近代的台山(1841—1948) 107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 107
会党结社起义的因果 107
土客械斗的始末 109
赤溪厅的成立 112
县人被迫出国谋生的渊源 112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实业救国 11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115
新宁铁路的兴建 116
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家电力公司 118
民办工业的兴起 119
第三章 早期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者 122
晚清时期的维新派梁朝杰 123
资产阶级的革命者陈卓平 124
同盟会的志士李公侠 127
孙中山的侍卫队长马湘 127
第四章“五·四”运动对台山的影响 129
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 129
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 130
工农运动的掀起 132
第五章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139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 140
“一二·九”运动在台山 141
中共台山党组织的重建 144
第六章 日军入侵与台山人民的抗战救亡运动 147
芦沟桥事变后的台山 147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49
川岛人民打响抗日的第一枪 151
川岛伪军的反正 152
台山五次沦陷带来的劫难 153
地方乡勇奋起抗日的战果 159
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壮大 163
第七章 日本侵略军暴行及其失败 166
日机的狂轰滥炸 166
日军洗劫三社的惨状 168
日军的败撤 170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72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山社会 174
侨汇中断给侨眷带来的灾难 174
天灾粮荒的凄惨 175
募捐赈济饥荒的灾民 176
加重田赋迫使农民的破产 178
第九章 施行新县制及战时的入口 179
行政区划的缩编 180
战时的人口 180
第十章 内战的爆发和台山的解放 182
人民组织武装自卫 183
粉碎国民党的扫荡 185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和台山的解放 189
赤溪人民获得新生 193
现代篇 中国现代的台山(1949—1999) 197
第一章 建立和巩固革命政权 197
台山的全面解放 197
开展全面的接管工作 199
台山新政权的诞生 199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 20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01
整顿社会治安和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 202
群众团体的建立 204
剿匪肃特 206
第二章 全民动员 抗美援朝 209
抗美援朝 踊跃参军 209
为国争光 赴朝参战 211
捐献飞机大炮 217
手术医疗队赴朝抢救伤员 217
拥军优属鼓舞士气 218
第三章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20
镇压现行反革命 220
土地改革 221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227
肃反与审干纯洁革命队伍 230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34
粮食的统购统销 237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39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42
第四章“一·五”计划的任务和实施 245
“一·五”计划的任务 245
“一·五”计划的实施 249
“一·五”时期的成就 251
第五章 全党整风与反右斗争 254
整风运动 254
反右斗争 256
第六章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59
“大跃进”运动 260
全民大搞炼钢炼铁 262
全民大办工业 263
人民公社化运动 26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结果 269
第七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 272
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272
国民经济调整的胜利完成 276
第八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282
新“五反”与“四清” 282
农村的“四清”运动 282
城镇的“五反”运动 285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在台山 287
学“毛著”与“忠”字运动 287
政治大动乱 288
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左”倾轨上运转 291
斗、批、改的全面展开 291
全面整顿和“反击右倾翻案风” 292
台山人民排除干扰抓生产 296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台山经济 297
第十章 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 299
揭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罪恶 299
拨乱反正落实政策 300
第十一章 在改革中搞活经济 303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03
粮食政策的改革 306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改革工业体制 306
发展外向型经济 30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310
实行财政体制大包干 311
运用信贷杠杆促进经济发展 311
物价政策的逐步放开 313
国民经济实现有效增长 314
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314
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城乡贸易兴旺 314
工业农业实现增加值幅度大 314
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 316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316
深化农村改革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317
第十三章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政建设 319
加强教育整顿党风 319
抓好党的建设增强战斗力 320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依法治市步伐 321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22
第十四章 社会事业步入新阶段 323
充满生机的城乡建设 323
陆路水路交通构成网络 324
通讯与能源建设成绩显著 324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325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327
体育运动成绩喜人 329
医疗卫生质量不断提高 330
广播电视事业方兴未艾 332
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 334
第十五章 行政区划的变革 336
名词汇释 366
时事纵横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