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灵有个约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桂芳,任海涛主编;邹赐岚,魏巍,包正友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36688695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为十三章,第一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第二章为网络与高校德育关系。第三章为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初步概括。第四到第十二章根据大学生几大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平台中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最后一章为各界对平台的评价。

第一章聆听心灵 思索新对策/ 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2

(二)调查结果分析 3

(三)调查结论 9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现状 10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2

(三)调查结论 17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 18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18

(二)调查结果 19

(三)分析和讨论 23

(四)几点建议 25

第二章贴近心灵 探寻新路径/ 26

一、网络与德育 27

(一)网络为高校德育带来的机遇 27

(二)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29

(三)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30

二、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33

(一)心理互助是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的迫切需要 34

(二)网络心理互助符合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 38

三、高校心理环境的建设 43

(一)高校心理环境建设的可行性 43

(二)构成高校心理环境的主要因素 45

(三)高校心理环境的设计和建设 47

第三章链接心灵创设新载体 47

一、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构建依据 51

(一)创建平台是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举措 51

(二)创建平台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52

(三)创建平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53

二、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设计 54

(一)平台的定位 54

(二)平台的宗旨 54

(三)平台设计的原则 55

(四)平台栏目设计及其功能 56

(五)平台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 62

(六)平台技术支持 63

三、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实施 63

(一)平台管理 64

(二)平台操作 66

四、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创新意义 69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创新 69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创新 70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创新 71

五、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平台的实践效果 72

第四章接轨新环境 75

掌控“角色适应”过程 76

改变环境需要一点勇气 79

适应环境是一种智慧之举 82

为自己做一份规划 84

第五章走出人际困惑 90

孤独不是孤独者的墓志铭 91

寝室“硝烟”——只缘身在此山中 93

别让恐惧绊住你的脚步 96

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 100

第六章学并快乐着 105

把厌学心理踩在脚下 106

英语四级,想说爱你不容易 109

别为了压力忘记做美梦 112

挂科,无言的伤痛 115

以学为本,适而有度 118

第七章做情绪的主人 125

好的心境是健康的最佳良方 126

走出迷失与茫然 129

不要让自卑蒙蔽了自己的心 132

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痛苦 135

第八章直面“神经症” 140

抑郁是我们为自己构筑的心灵牢狱 141

钻牛角尖的人 144

失眠,一种无法言语的痛 146

焦虑情绪一触即发 151

第九章解码爱情方程式 151

走在爱与被爱的“三岔口” 158

爱与承诺 162

失恋不失志 164

为爱插上“隐形的翅膀” 167

第十章不再谈“性”色变 173

新同居时代? 174

婚前性行为,究竟对与错 176

合理调节性冲动 178

性梦是一种正常现象 180

性幻想——天使还是魔鬼? 181

性自慰:健康与衰竭 183

同性恋的尴尬 184

第十一章遭遇“空心人” 189

追问生命更需要一种力量 190

时间也可能是一味毒药 192

理想和信念支撑人的一切 195

珍重逝去的心灵和存在的躯体 198

做一个感性和理性兼具的小说家 200

每一个声音都值得为之歌唱 203

都市钢筋中的“空心人” 206

第十二章走过就业“蛮荒期” 212

形势严峻不等于“严冬来临” 213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216

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 218

“考霸”——将考试进行到底? 220

设计你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223

第十三章 相约心灵 携手新旅程 228

一、对平台运行状况的调查和评价 229

(一)调查方法、对象及内容 229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229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234

二、来自学生的评价 236

三、来自社会、媒体及家长等的评价 253

参考文献 259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