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 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的学科意义 1
一、早期群体心理研究提出的群体特征问题 1
二、早期社会本能研究提出的群体内生的心理动力问题 2
三、早期民族心理研究提出的民族精神凝聚作用的问题 3
四、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4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7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研究的改造 7
二、两种研究传统 8
三、两种研究倾向 8
四、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 9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公众文明 12
一、社会心理究竟是怎样的“现象” 12
二、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12
三、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 15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19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19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21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23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设计 25
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 25
二、实验研究 27
三、调查研究 29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33
一、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 33
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33
三、参与观察法 34
第四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 36
一、随机抽样 36
二、非随机抽样 39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 39
第三章 人际关系 43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43
一、人际关系研究概况 43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46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47
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 49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50
一、人际吸引 50
二、关系的发展 53
三、密切关系与爱情 56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58
一、人际冲突与合作 58
二、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62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66
一、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66
二、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67
三、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68
第四章 社会认知 73
第一节 社会知觉 73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73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75
三、自尊及其测量 79
四、自我认同 82
第二节 对人知觉 88
一、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 88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90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91
四、情感与认知 95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98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99
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100
三、刻板印象辨析 101
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01
第四节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102
一、社会认同 102
二、文化认同 110
三、民族认同 111
四、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113
第五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114
一、何时归因 115
二、归因理论 115
三、归因偏差 119
四、归因的个体差异 120
第五章 社会动机 124
第一节 社会动机的概念 124
一、动机的概念及特点 124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26
第二节 主要的动机理论 129
一、本能理论 129
二、需要理论 131
第三节 有关中国人社会动机的研究 138
一、文化对动机的影响 138
二、中国人的成就动机 138
三、中国人的亲和动机 140
四、中国人的权力动机 142
第六章 社会感情 147
第一节 社会感情概述 147
一、社会感情的概念 147
二、社会感情的特点 148
三、社会感情的作用 149
四、社会感情的形态 149
五、社会感情的理论 151
第二节 社会情绪 155
一、社会情绪 155
二、社会激情 156
三、集群情绪 157
四、社会情绪的管理 158
第三节 社会情感 162
一、社会情感 162
二、中国人的羞愧感 162
三、中国人的幸福感 163
第七章 社会态度 167
第一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167
一、社会态度 167
二、态度构成 171
三、态度功能 173
四、态度形成 175
第二节 态度变化理论 178
一、平衡理论 179
二、和谐理论 180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180
四、信息理论 182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183
一、工作态度及其种类 183
二、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184
三、工作满意度 184
四、心理契约 188
五、组织承诺 195
第八章 群体心理 205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205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205
二、群体心理效应 205
三、群体分类 207
四、群体凝聚力 208
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 210
一、社会促进 210
二、社会赋闲 212
三、从众 213
四、破窗效应 215
五、服从 217
第三节 集群行为 218
一、集群行为 218
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219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220
四、去个性化 220
第四节 民族心理研究 223
一、早期民族心理研究 223
二、集体无意识理论 224
三、社会无意识理论 226
四、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226
第九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230
第一节 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230
一、传播活动 230
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234
三、信息理解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235
四、传播效果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237
第二节 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 239
一、舆论及其形成 239
二、谣言 241
三、民谣 245
四、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研究 246
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249
一、时尚、流行的特点 249
二、时尚、流行的产生与传播基础 250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 252
第十章 经济心理 255
第一节 经济心理概述 255
一、经济心理的概念 255
二、经济心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256
三、经济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59
第二节 投资理财中的经济心理 263
一、投资理财的一般倾向 263
二、方便性思维与判断偏差 265
三、自我控制与投资理财 266
第三节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266
一、中国人经济心理的社会背景 266
二、中国人的基本经济观念 269
三、派生出的具体经济心理现象 273
第十一章 宗教心理 277
第一节 宗教心理学概述 277
一、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277
二、宗教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动态 280
第二节 宗教意识 283
一、影响宗教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83
二、成熟宗教意识的特征 284
第三节 宗教情感 286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86
二、宗教情感的变化发展及其特点 287
第四节 宗教经验 289
一、皈依心理 289
二、祈祷及其心理效应 292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研究 293
一、中国人宗教心理研究的文献回顾 293
二、中国人宗教心理研究的当代成果 295
第十二章 性别社会心理 301
第一节 导论 301
一、为什么要引入性别视角 301
二、性别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核心内容 302
第二节 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305
一、性别偏见影响问题 305
二、实效性问题 306
三、方法问题 307
第三节 性别的存在与呈现 308
一、性别存在 308
二、性别呈现 311
三、能否建树新的性别形象和想象 313
第四节 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314
一、性别心理形成的理论 314
二、性别社会化 318
三、性别表演 320
第五节 性别社会心理的重构与改建 323
一、性别社会心理的自我重构 323
二、性别社会心理的社会—文化改建 325
三、从冲突走向协调和和谐 328
第十三章 人格培育 333
第一节 人格界定 333
一、什么是人格 333
二、人格特性 334
第二节 人格差异 336
一、人格的认知差异 336
二、人格的生理差异 341
三、人格的社会差异 343
第三节 人格测评 345
一、自陈法 345
二、投射法 347
三、实验法 349
四、自我概念测验 350
第四节 人格培养 350
一、生物遗传因素 351
二、社会文化因素 352
三、家庭环境因素 353
四、早期童年经验 354
五、学校教育因素 354
六、自然物理因素 356
七、自我调控因素 356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 359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359
一、心理健康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359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360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361
四、心理健康的维护 366
第二节 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 368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368
二、应激源 368
三、应激中介机制与社会支持 370
四、心理应激与人类疾病 373
五、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 374
第三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376
一、心理异常的概念 376
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 376
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380
第三版后记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