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学与法学方法 概念法学利益法学与价值法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从周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9325216
  • 页数:6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德国主要法学流派及其民法方法论的演变史的比较法学著作,分别从概念法学:以耶林法律理论之思想发展为中心至利益法学:以海克之法学方法论思想为中心出发,并比较两个法学派在民法实务上的观察与印证。

第一编 绪论 3

第一章 问题在德国之讨论现状 3

第二章 问题在台湾地区之讨论现状 17

第三章 研究动机、范围与方法 25

第二编 概念法学:以耶林法律理论之思想发展为中心 31

第一章 在耶林之前的““概念法学” 31

第二章 耶林生平 48

第三章 概念法学的巅峰:耶林建构方法时期的法学思想 72

第四章 从概念逻辑到目的思想的提出:耶林目的方法时期之法学思想 106

第五章 还原耶林作为一个法律理论者之图像 144

第六章 本编结论:耶林的影响 165

第三编 利益法学:以海克之方法论思想为中心 173

第一章 海克之生平与人格特质 173

第二章 在海克之前关于利益法学之基础研究与其影响 199

第三章 海克的利益法学体系 217

第四章 海克之利益法学方法论的发展与影响 363

第五章 本编结论:评价与检讨利益法学之方法论成就与当代意义 431

第四编 概念法学与利益法学在民事实务上之观察与印证 460

第一章 海克与Müller- Erzbach论德意志帝国法院民事判决中利益法学之思想 460

第二章 利益法学与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之民事判决:以德国民法第181条自己契约之争议问题为例 470

第五编 结论 481

一、耶林之““目的”论对海克“历史”的解释理论之影响 481

二、耶林的“利益”学说对海克之启发与海克的发展 483

三、“从法律哲学到法律理论”之具体式思维的影响 486

四、耶林“法实证主义”立场对海克法律哲学立场之默化 488

五、“法律感觉”作为确保“目的”实现与“利益”受保护之机制 90

参考文献 492

附录一:耶林著作传记全览 520

附录二:Helmut Coing原著之《耶林之法律体系概念》一文翻译 566

附录三:Philipp Heck原著之《利益法学》一文翻译 603

第一编 绪论 3

第一章 问题在德国之讨论现状 3

第一节“概念法学”与“利益法学”的用语来源 3

第二节 耶林与海克在德国法学上之地位 6

第一项 耶林在德国法学上之重要性被公认 6

第二项 海克在德国法学上之重要性被忽略 12

第二章 问题在台湾地区之讨论现状 17

第一节 不患“概念法学”,患“没有概念? 17

第二节 三个特征 21

第三章 研究动机、范围与方法 25

第一节 从“概念法学”到“利益法学”作为“典范的变迁” 25

第二节 研究之范围与方法 26

第二编 概念法学:以耶林法律理论之思想发展为中心 31

第一章 在耶林之前的“概念法学” 31

第一节“概念法学”之起源与历史发展 31

第一项 起源与发展过程 31

第二项“概念法学”形成的两个原因 39

第二节“概念法学”作为现代法学之负面评价语 31

第三节 批评“概念法学”≠否定“法学概念” 39

第四节“概念法学”的三个关键特征 44

第五节 一个例子:萨维尼对“人格权”保护之见解印证概念法学之值得批判性 46

第二章 耶林生平 48

第一节 家世背景与求学阶段 48

第二节 初期之大学任教(1844~1851年) 52

第三节 基森大学任教时期(1852~1868年) 54

第一项 此一时期之学术成就 54

第二项“大马士革的经历”与思想之“转向” 56

第三项“海德堡事件” 64

第四节 维也纳大学任教时期(1868~1872年) 67

第五节 哥廷根大学任教时期(1873~1892年) 68

图表一:表列回顾 69

第三章 概念法学的巅峰:耶林建构方法时期的法学思想 72

第一节 概述:两个时期之区分 72

第二节 建构方法时期 74

第一项 罗马法之精神第Ⅰ册(1852年):追求一个“普遍法律的自然学说” 74

第二项 我们的任务(1857年)作为第一次之自 我批判:“自然历史的方法”之规划 80

第三项 罗马法之精神第Ⅱ册(1854~1858年):“法学建构”方法之巅峰 84

第一目“法学建构”方法作为概念法学之极致 84

第二目“法学建构”技术方法的描述 85

第一款 技术之任务与其达成目的之方法 85

甲、素材的体系整理 86

乙、法学术语 86

第二款 法学技术的三个墓本操作 87

甲、法学之分析 87

乙、逻辑的集中 89

丙、法学的建构 89

1.较低层次的法学 90

2.较高层次的法学 91

3.法学身体探究的主要问题点 93

3.1概念、结构 93

3.2法学身体的特性与效力 93

3.3法学身体的生命现象 94

3.4法学身体与其他身体的关系 94

4.建构之法则 94

4.1“涵盖实证素材”之法则 95

4.2“无矛盾”之法则 95

4.3“法律完美性”之法则 96

5.法学建构之用处 96

5.1实证的现存素材实际上最完美的形式 96

5.2体系作为新的素材永不枯竭的来源 97

图表二:图解耶林“自然历史的方法” 100

第四项 论当今法学之秘笺(1861 ~1863年)作为第二次之自我批判:“法学上之诙谐与严肃” 102

第四章 从概念逻辑到目的思想的提出:耶林目的方法时期之法学思想 106

第一节 罗马法之精神第Ⅲ册:以“权利”中之利益概念作为“法律”中之目的思想的衔接 106

第一项 耶林的“权利”之概念——利益说VS.意思说 109

第一目 权利概念之“实质”要素 111

第二目 权利概念之“形式”要素 116

图表三:图解耶林“权利”概念之结构:“利益”作为核心 117

第二节 目的方法时期之著作综观 117

第三节 为权利而争战 119

第四节 法律中之目的 125

第五节 论法律感觉之起源 137

第六节 小结 142

第五章 还原耶林作为一个法律理论者之图像 144

第一节从“社会达尔文主义”到“进展式的法律思想”:以Okko Behrends之评价为中心 144

第一项 耶林是“普世主义者” 144

第二项 耶林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145

第二节从“思想内容的转变”到“强调重点的转移”:以Wolfgang Fikentscher的引证为中心 150

第三节从“形式的实证主义”到“批判的实证主义”:以Ralf Dier的提问为中心 157

第一项 耶林是“最极端的实证主义者”( krassesterPositivismus ):Knut Wolfgang N?rr的批评 157

第二项 耶林是“批判的实证主义者”( kritischerPositivismus) ; Behnds及Dreier的回答 160

第四节 小结 163

第六章 本编结论:耶林的影响 165

第一节 耶林的法律理论对今日的影响 165

第二节 耶林对今日私法学方法的影响 166

第三节 耶林对法学课程及考试内容的影响 166

第四节 民法典的“精神” 168

第五节 总结回顾耶林影响德国法学发展的几个思想要点 168

第三编 利益法学:以海克之方法论思想为中心 173

第一章 海克之生平与人格特质 173

第一节 家世背景 173

第二节 求学状况 176

第三节 大学任教情形:在柏林、葛来夫斯瓦德(Greifswald )、哈勒(Hae )及杜宾根 185

第四节 人格特质 190

第五节 政治立场 194

第二章 在海克之前关于利益法学之基础研究与其影响 199

第一节 边沁对利益法学之影响 199

第二节 其他海克以前之德国学说对于概念法学之批判情形 205

第一项Karl Arnold 205

第二项Franz Adickes 206

第三项Gustav Rümelin 207

第四项Pfersche 208

第三节 耶林作为对海克利益法学思想之主要影响者 209

第四节1905年以前海克利益法学思想的萌芽 211

第三章 海克的利益法学体系 217

第一节 利益法学的杜宾根学派 217

第二节 利益法学的“两线作战” 225

第一项 对抗“技术性的概念法学”作为学说起点 225

第二项 对抗“自由法运动” 230

第三节 利益法学作为法学实务的方法论 233

第一项 利益法学的实务性 233

第二项 利益法学的“法学独立性” 234

第四节“起源的”利益论 238

第一项 学说的两个阶段:“起源的”利益论与“生产的”利益论 238

第二项“利益”的内涵 241

第三项“利益”的种类 244

第一目 生活利益 244

第二目 实用性利益 245

第三目 描述利益 246

第一款 概念形成 246

第二款 体系建立 247

第四项“利益冲突”作为法律的基础 247

第一目 法律决定利益冲突 247

第二目 法律形成的过程与阶段 249

第一款 第一阶段——信息之搜集 250

第二款 第二及第三阶段——评价与判断 252

第三款 第四阶段——表述化 253

第五项 利益冲突之“衡量标准” 254

第五节“生产的”利益论 258

第一项 法官之案件判断 258

第一目 法律解释论 259

第一款 技术性的包摄推论:探知制定法价值判断的起点与限制 259

第二款 理性衡量与“法律感觉” 261

第三款“法官受制定法拘束”:“法律共同体自治权”之基本要求 267

第四款“历史的”解释 269

第五款 法官作为“思考的服从者” 274

第六款“法律字义”:认识立法者意思之辅助工具 278

第七款 立法资料的重要性 281

第八款 体系之地位 283

第二目“利益探究” 284

第一款“利益探究”之必要性 284

第二款“利益探究”与“目的探究”不同 284

第三款“利益探究”之结果 287

第三目 法律漏洞论 290

第一款 立法之不足与法律之漏洞 290

第二款 漏洞的种类 293

甲、第一次漏洞 295

乙、第二次漏洞 295

丙、碰撞漏洞 296

第三款 漏洞之确定 297

第四款 漏洞填补之方式 299

甲、探究相关的利益 299

乙、受制定法之价值判断拘束:“制定法的远距作用” 300

丙、从“其他地方”得出价值判断 302

第五款 法官诫命形成(漏洞填补)的界限 304

甲、硬性规范 304

乙、例外规定 305

第六款 一个海克的实例:死亡情形之第三人利益契约 308

甲、案例与问题 308

乙、说理过程 309

图表四:图示本案例中利益冲突之案型比较 314

第七款 举例比较概念法学及利益法学在漏洞填补程序上之差异 314

甲、概念法学之漏洞填补模式 315

乙、利益法学之漏洞填补模式 316

第四目 法律更正论 317

第一款 诫命错误之强度:核心或边缘之更正 318

第二款 诫命错误之种类 318

甲、概念形成时用语错误 318

乙、概念形成时的内容错误 319

丙、编辑错误 319

丁、规范冲突而生的错误 321

戊、非典型的诫命错误 321

第三款 诫命更正的界限 321

甲、法律共同体的自治权 321

乙、稳定性利益或法律安定性利益 323

第二项 法学之建构:概念形成与体系建立 323

第一目 概念之种类 323

第一款 依观念内容区分 324

第二款 依概念形成的目的区分 326

甲、实然概念 326

乙、应然概念 326

丙、秩序概念 327

第二目 体系之种类 328

第一款 内在体系 328

第二款 外在体系 330

第三目 立法者之概念形成与体系建立 331

第四目 学术上之概念形成与体系建立 332

第五目 建构之等值性 334

第一款 建构之意义与种类 334

第二款 等值建构的可能性 336

第六节 海克与Hermann Isay的论战 340

第一项Isay点燃战火:利益法学不是一个“方法” 340

第二项Isay的方法观与海克的反驳 341

第一目 利益法学只有目的,没有“方法,”? 341

第二目 利益法学欠缺价值论(Wetheorie) 344

第三目 逻辑的包摄与直觉的法律发现 346

第四目 小 结 350

第七节Rudolf Müer-Erzbach的新方法学:改建利益法学成为因果的法律思想 351

第一项 概说Müier-Erzbach与海克利益法学之关系 351

第二项Müller-Erzbach之因果的法律思想 354

第三项 海克之批评 358

第一目 关于“支配状态”与“利益状态”之二元并列 358

第二目 利益法学不只限于漏洞填补的工作 361

第四项 小结 362

第四章 海克之利益法学方法论的发展与影响 363

第一节 威玛共和末期利益法学之全盛状况 363

第二节 纳粹时期对利益法学之排挤与方法争论 367

第一项 外在环境之改变 367

第二项 攻击与防御 370

第一目 焦点一:利益法学是“实证主义”,? 371

第二目焦点二:利益法学是“唯物主义”? 372

第三目 焦点三:利益法学是“理性主义” ? 373

第四目 焦点四:利益法学是“个人主义” ? 374

第一款 最严重的指控 374

第二款 私人利益与共同体利益间之利益顺序 377

第三款 利益冲突论作为方法之理论基础 379

第四款 历史解释论之重要性 383

第三项 小结 384

第三节 战后德国之利益法学发展情况 385

第一项 利益法学在1950年间之复兴:Reinicke兄弟及Zimmermann的努力 385

第一目Reinicke兄弟之见解 387

第一款 字义 388

第二款 漏洞,特别是第二次漏洞 388

第三款 立法者之诫命观念 389

第四款 小结 390

第二目 利益法学之改正:Theo Zimmermann 890

第一款“多阶层法律发现程序”理论作为思想核心 390

第二款 放松“制定法严格拘束”之命题 392

第三款 调解主观与客观解释论 394

第四款 小 结 395

第二项 转向价值法学:HarWestermann 396

第一目 价值标准从利益概念中析离 396

第二目 评价乃法律适用之中心 399

第三目 解释论与漏洞论 400

第四目 规范作为正义理念之具体化 401

第五目 小 结 403

第三项 民法作为适用的方法:Hans Bx 403

第一目 法律解释之观念 404

第二目 评价的利益法学 405

第四项 其他于1950年代间与利益法学相关的学说 405

第五项 结算利益法学的历史成就:1960年Karl Larenz的《法学方法论》之诞生 408

第一目Larenz《法学方法论》一书在当代法学上之地位 408

第二目Larenz的方法论与海克方法论之关系 410

第六项 利益法学在1970年后之泪没 415

第四节从“利益法学”到“价值法学” 416

第一项 又一次典范的新变迁? 416

第二项 从利益法学发展到价值法学之原因 417

第三项 价值法学在今日法学之支配地位 420

图表五:图示发展过程 422

第四项 浅介价值法学之不同论点 422

第一目 内在制定法的价值法学:HarWestennann 423

第二目 续造制定法的价值法学:Karlarenz 424

第三目 内在社会的价值法学:JEsser及F Wieacker 427

第四目 超越社会的价值法学:Reinhold Zippelius 429

第五章 本编结论:评价与检讨利益法学之方法论成就与当代意义 431

第一节 利益法学之方法论成就:评价 431

第二节 利益法学之当代意义:检讨 435

第一项“起源的”利益论作为法律产生之模式之优劣 435

第二项 价值标准的难题:“利益”概念的多义性 437

第三项“哲学中立的”法学方法有无可能? 441

第四项 主观或客观的解释论? 4433

第五项“法官应受制定法拘束”作为宪法要求 448

第一目 海克的先见:方法问题就是宪法问题 448

第二目 方法问题与权力分立、民主原则 451

第三目 方法论在划定拘束界限上之功能 452

图表六:综合附图:从概念法学到利益法学 454

第四编 概念法学与利益法学在民事实务上之观察与印证 460

第一章 海克与Müller-Erzbach论德意志帝国法院民事判决中利益法学之思想 460

第一节 海克对其当时的帝国法院民事判决之评论 460

第二节Müier-Erzbach的“帝国法院与利益法学” 462

第一项 论文之内容 463

第一目 有关“第三人损害之赔偿”之案例群 463

第二目 有关“危险共同体”之案例群 465

第三目 有关意思表示及契约解释之案例群 467

第四目 小 结 468

第二项 评 语 469

第二章 利益法学与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之民事判决:以德国民法第181条自己契约之争议问题为例 470

第一节 两个案例问题 470

第二节 德国民法第181条之规范目的 471

第三节 文义及立法资料 471

第四节Max Rümelin之建议 472

第五节 实务及学说之见解 473

第一项 旧判决及少数说之见解 473

第二项 新判决及通说之见解 473

第三项 两个排除181条禁止之案例群 474

第五编 结论 481

一、耶林之“目的”论对海克“历史”的解释理论之影响 481

二、耶林的“利益”学说对海克之启发与海克的发展 483

三、“从法律哲学到法律理论”之具体式思维的影响 486

四、耶林““法实证主义”立场对海克法律哲学立场之默化 488

五、“法律感觉”作为确保“目的”实现与“利益”受保护之机制 490

参考文献 492

附录一:耶林著作传记全览 520

附录二:Helmut Coing原著之《耶林之法律体系概念》一文翻译 566

附录三:Philipp Heck原著之《利益法学》一文翻译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