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编 宏观性比较研究 19
第一章 东西异同: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文化土壤 19
第一节 语言修辞与诗学话语建构 20
第二节 宗教哲学与诗学话语建构 28
第三节 文学传统与诗学话语建构 47
第二章 源远流长: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的历史发展 62
第一节 梵语诗学的发展轨迹 63
第二节 西方诗学的历史演变 85
第三节 印度与西方诗学的发展规律 98
中编 专题性比较研究 120
第一章 双峰并峙:《诗学》与《舞论》的戏剧理论比较 120
第一节 “即兴表演”和“戏剧吠陀”:两种戏剧起源说 121
第二节 “净化”与“味”:两个戏剧关键词 126
第三节 Mimesis与Anukirtana:两种戏剧模仿论 131
第四节 两种戏剧观:类型、情节、角色和语言 136
第五节 两种戏剧理论的影响和发展 146
第六节 悲剧论在跨文化语境里的批评运用 157
第二章 语言魔方:庄严论、风格论与西方诗学 166
第一节 庄严论与西方诗学 166
一、庄严与修辞、庄严论与修辞论 167
二、两种诗学中的庄严或修辞考察 175
三、梵语诗学诗病说与西方诗学隐喻论 185
第二节 风格论与西方诗学 194
一、印度风格论发展简述 195
二、西方风格论发展简述 202
三、印度与西方风格论比较 208
第三章 独特味韵:味论、韵论与西方诗学 221
第一节 味论诗学与西方诗学 221
一、梵语诗学味论简述 222
二、情味、情由与情感、客观对应物 232
三、普遍化与非个性化、情感符号、原型论等 241
四、波阇的艳情味与弗洛伊德的原欲 257
第二节 韵论话语与西方诗学 272
一、梵语诗学韵论简述 273
二、韵论和象征主义诗学 282
三、印度“画诗”论与西方诗画论 298
四、诗的想象与推理 309
五、韵论与德里达的解构诗学 319
第四章 推陈出新:曲语论、合适论与西方诗学 331
第一节 曲语论与西方诗学 331
一、曲语论简述 332
二、语言和主体性:曲语与奇异词、曲折诗、陌生化 337
三、恭多迦音义观和西方言义观 349
四、“知音喜悦”论与“隐含读者”说 360
第二节 合适论与西方诗学 370
一、梵语诗学合适论简述 371
二、东西诗学比较视野中的合适论 377
第五章 诗人指南:东西“诗人学”理论探幽 395
第一节 梵语诗学“诗人学”简述 396
第二节 诗、诗人和“诗原人” 403
第三节 才能、想象、学问与实践 414
第四节 诗的借用与创作模仿 430
下编 延伸性比较研究 440
第一章 印度之维:梵语诗学研译和印西诗学比较 440
第一节 20世纪以来印度梵语诗学研译简况 440
第二节 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简况 457
第三节 印度比较诗学研究的中国参照 476
第二章 东为西用:梵语诗学的现代运用 498
第一节 梵语诗学批评的发展概况 500
第二节 梵语诗学批评的学理透视 512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的梵语诗学批评 528
结语 从梵语诗学出发超越“中西中心主义” 543
参考文献 550
后记 572
附录一:Abstract 581
附录二:Contents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