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公路交通发展的趋势 1
1.1.1 国内外公路交通发展过程 1
1.1.2 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5
1.1.3 公路交通安全可持续发展 6
1.2 公路交通安全的状况分析 7
1.2.1 世界公路交通安全发展状况及趋势 7
1.2.2 我国公路交通安全形势及任务 8
1.2.3 我国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问题 9
1.3 公路交通安全改善的战略和战术 10
1.3.1 公路交通安全改善的战略思考 10
1.3.2 公路交通安全改善的战术需求 12
1.3.3 公路交通安全设计的重要性 13
1.3.4 公路交通安全改善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14
1.3.5 公路交通安全改善的技术环节 16
1.4 公路交通安全的机理分析 17
1.4.1 公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17
1.4.2 交通安全设计的作用 17
1.5 公路交通安全设计的基本问题 18
1.5.1 公路网的合理级配与交通安全 18
1.5.2 公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 19
1.5.3 交通安全评价技术 20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公路交通安全设计的背景和基本理念 22
2.1 公路交通安全设计的背景 22
2.2 公路交通安全设计的基本理念 23
2.2.1 宽容性设计理念 23
2.2.2 灵活性设计理念 27
2.2.3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8
2.2.4 其他 30
参考文献 30
第3章 公路网交通安全设计 32
3.1 接入管理概述 32
3.2 公路功能分类 33
3.2.1 公路功能分析 33
3.2.2 公路功能分类的概念及定义 34
3.2.3 公路功能分类的制定原则及依据 34
3.2.4 公路功能分类 35
3.2.5 功能分类存在的问题分析 36
3.3 公路接入分类 37
3.3.1 公路功能分类与公路接入分类的关系 37
3.3.2 公路接入分类的制定原则 38
3.3.3 公路接入分类的影响因素 39
3.3.4 公路接入分类标准 41
3.4 公路平面交叉口间距 42
3.4.1 平面交叉口密度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42
3.4.2 公路平面交叉口间距 43
3.5 公路沿线区域接入组织 46
3.5.1 区域交通流 46
3.5.2 交通流冲突控制 46
3.5.3 交通流接入控制方法 47
3.5.4 交通流导入原则 53
3.6 实例分析——街道化严重路段交通安全改善 56
3.6.1 现状分析 56
3.6.2 交通安全改善方法 58
3.6.3 方案设计 61
3.6.4 方案评价 63
参考文献 63
第4章 路段交通安全设计 64
4.1 路段交通安全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64
4.2 线形安全设计 66
4.2.1 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67
4.2.2 设计一致性控制理论 68
4.2.3 公路功能分类与设计参数 70
4.2.4 平面线形安全设计 71
4.2.5 纵断面线形安全设计 72
4.2.6 平纵线形组合的安全设计 74
4.2.7 视距 75
4.3 横断面安全设计 75
4.3.1 车道设计 75
4.3.2 路缘石 77
4.3.3 行人设施 78
4.4 路段交通安全运营速度、路段限速设计 79
4.4.1 速度控制设计理念 79
4.4.2 限速依据 79
4.5 交通静化技术在路段中的应用 80
4.5.1 交通静化的定义 80
4.5.2 交通静化措施与技术 80
4.6 路段主动防护设施安全设计 85
4.6.1 交通标志 85
4.6.2 越线提醒 85
4.6.3 路面抗滑 88
参考文献 88
第5章 路侧交通安全设计 90
5.1 路侧安全设计的概念及设计方法 90
5.1.1 路侧安全设计的概念 90
5.1.2 路侧安全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90
5.1.3 路侧安全设计的步骤 91
5.2 路侧安全危险程度判别 91
5.3 路侧安全净区的概念及设置 93
5.3.1 概念 93
5.3.2 设置 93
5.4 路肩 95
5.4.1 硬路肩 96
5.4.2 土路肩 96
5.5 路侧边坡和排水安全设计 97
5.5.1 路堤边坡 97
5.5.2 路堑边坡 98
5.5.3 排水特性及安全设计 99
5.6 路侧宽容性边沟形式选择与设计 100
5.6.1 边沟设计的基本原则 100
5.6.2 宽容性边沟形式 100
5.6.3 宽容性边沟设置 103
5.7 路侧危险物 104
5.7.1 去除或移位路侧危险物 104
5.7.2 路侧危险物轮廓标示 106
5.8 路侧护栏 106
5.8.1 路侧护栏存在问题 106
5.8.2 路侧护栏设置条件 107
5.8.3 路侧护栏的特性 108
5.8.4 路侧护栏的选择 109
5.8.5 路侧护栏的安置 109
5.8.6 护栏端部处理和碰撞垫 112
5.9 碰撞缓冲设施 113
5.9.1 碰撞缓冲设施的功能 113
5.9.2 碰撞缓冲设施形式的选择 113
5.9.3 常见的碰撞缓冲设施 113
5.10 可解体消能杆柱设施 116
5.11 路侧主动防护设施安全设计 119
5.11.1 视线诱导 119
5.11.2 危险提示 122
5.11.3 越线提醒 123
5.11.4 照明 124
5.12 路侧绿化交通安全设计 124
5.12.1 绿化设计对交通安全的作用 124
5.12.2 绿化交通安全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25
5.12.3 绿化优化改善对策 126
参考文献 126
第6章 中央分隔带交通安全设计 127
6.1 中央分隔带类型 127
6.1.1 可穿越的中央分隔带 127
6.1.2 不可穿越的中央分隔带 129
6.2 中央分隔带宽度 130
6.3 中央分隔带开口 131
6.4 U形回转 134
6.4.1 U形回转设计形式 135
6.4.2 U形回转适用条件 136
6.4.3 中央分隔带开口相关设计 137
6.5 中央分隔带安全防护 138
6.5.1 安全防护设施 138
6.5.2 弱势群体保护 139
参考文献 140
第7章 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 142
7.1 平面交叉口功能区 142
7.1.1 平面交叉口功能区的定义 142
7.1.2 平面交叉口功能区的范围 143
7.2 平面交叉口视距 144
7.2.1 无控制交叉口 144
7.2.2 次路停让控制交叉口 145
7.2.3 信号控制交叉口和全停控制交叉口 147
7.2.4 主路左转视距 148
7.2.5 交叉口识别距离 149
7.3 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 150
7.3.1 控制因素和标准 150
7.3.2 平纵横线形设计 157
7.3.3 转弯车道的设计 164
7.3.4 渠化设计 170
7.4 弱势群体安全保护设施设计 180
7.4.1 人行道 180
7.4.2 人行横道 184
7.4.3 非机动车道 188
7.4.4 中央分隔带 190
7.4.5 侧分带 190
7.4.6 人行庇护岛 194
7.4.7 平面交叉口弱势群体保护设计建议 195
7.5 实例分析 196
7.5.1 K0+000交叉口 196
7.5.2 K10+000交叉口 200
7.5.3 K65+320交叉口 204
7.5.4 K67+700交叉口 206
7.5.5 K86+260交叉口 210
参考文献 211
第8章 交通安全评价 213
8.1 概述 213
8.2 交通事故评价方法 214
8.2.1 交通事故的定义 215
8.2.2 交通事故的分类 216
8.2.3 路段交通事故评价 218
8.2.4 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评价 219
8.3 交通冲突评价方法 221
8.3.1 交通冲突的概念 221
8.3.2 交通冲突分类 222
8.3.3 交通冲突判别标准 224
8.3.4 交通冲突调查 230
8.3.5 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评价 234
8.4 交通安全诊断及改善方法 237
8.4.1 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诊断技术 237
8.4.2 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改善技术 239
8.5 交通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方法 241
8.5.1 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分析技术 242
8.5.2 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分析技术 245
8.5.3 公路平面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等级划分 248
参考文献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