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3
李君如:我对“中国道路”的几点看法 3
张树华: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 6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道路的哲学启示 15
宣兴章: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 20
徐崇温:世界范围内“模式”问题的四次论争及其启示 36
程恩富: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 45
汪玉凯:冷静看待中国模式 48
刘建飞:应当超越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 53
肖贵清:“中国模式”热议中的几点冷思考 57
龚培兴 潘泽林: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模式”的发展 62
第二编 69
衣俊卿:多向度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 69
欧阳康:中国价值体系建构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 74
沙健孙:《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77
梁柱: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80
李长征:毛泽东思想没有过时 84
杨金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 88
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92
李崇富:略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96
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05
赵智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107
龚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112
第三编 117
李良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验与前瞻 117
王长江: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22
陈宝生: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 129
许耀桐: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133
陈红太: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137
魏礼群:积极稳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142
汪玉凯:“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应重点推进五大改革 148
许耀桐:“十二五”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鲜明特点 153
蔡防: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转变 156
邓聿文:建设法治政府的难点在哪里 160
第四编 165
李捷:创新党建理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165
任铁缨:执政党建设的评判标准有哪些 168
毕京京:试析忧党意识的政治价值 170
卢先福: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175
彭穗宁:立足服务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再社会化 178
杨雪冬:把基层的空间还给基层 186
高新民:从中纪委六次全会看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取向 189
孙德忠: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性 191
朱明国:新加坡为什么能做到廉洁高效 194
第五编 201
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
李君如:社会建设问题凸显人权发展的新要求 21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 217
刘文海: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5
汪玉凯:用改革化解中国社会转型三大难题 228
邢贵思: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231
彭穗宁:利益整合 执政党处理好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课题 236
刘武俊:重新审视和反思“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243
于建嵘:把握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群体心理 246
王继雨:新加坡推进社会建设的经验 249
第六编 259
任仲平:让变革为我们赢得历史的机遇 259
张军扩 侯永志: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 266
汪玉凯:当前社会转型有哪些特殊性 281
金民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路径选择中三个重要关系 284
竹立家:“后改革时代”要有新战略 292
马晓河:简说党对改革的总体认识 296
第七编 303
李慎明: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03
卫建林:毛泽东关于党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的独创见解 307
龚云:加强党性修养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315
魏地春:领导干部要有道德感召力 321
李永忠:干部人事制度亟待解决的硬伤 324
孙霖:培养青年干部的几点思考 328
李延英:让民意在干部任用中真正行使“表决权” 331
朱健:“十二五”时期需理论思维谋划改革 333
牛保良:领导干部应具有“领导特质” 338
后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