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1
一、动物学的定义 1
二、动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2
三、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第二节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3
一、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3
二、研究动物学的方法 3
第三节 动物学的发展史 4
一、动物学产生的基础 4
二、国外动物学的发展 5
三、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6
四、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 7
第四节 动物界的分类及命名 8
一、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8
二、种的概念及分类阶元 8
三、动物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及其发展概况 9
第二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12
第一节 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2
一、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 12
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2
三、细胞的整体性 15
第二节 动物细胞增殖概述 16
一、细胞周期 16
二、细胞分裂 16
第三节 动物的组织和器官系统 18
一、组织 18
二、器官与系统 24
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 25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概述 25
一、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5
二、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26
第二节 鞭毛纲 27
一、代表动物——绿眼虫 27
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28
三、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29
第三节 肉足纲 33
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33
二、肉足纲的主要特征 35
三、肉足纲的重要类群 36
第四节 孢子纲 37
一、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37
二、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39
三、孢子纲的重要类群 40
第五节 纤毛纲 41
一、代表动物——尾草履虫 41
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44
三、纤毛纲的重要类群 45
第六节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7
第七节 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 48
第四章 多细胞动物导论 49
第一节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49
第二节 动物的繁殖 50
一、繁殖 50
二、繁殖的方式 50
第三节 动物的个体发育 51
一、胚前发育 51
二、胚胎发育 51
三、胚后发育 53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 54
第五章 多孔动物门或海绵动物门 55
第一节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55
第二节 多孔动物门的分类及分类地位 58
第三节 多孔动物的经济价值 59
第六章 腔肠动物门 60
第一节 代表动物——水螅 60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分类概述 64
一、水螅纲 64
二、钵水母纲 66
三、珊瑚纲 69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71
第四节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73
一、有益方面 74
二、有害方面 74
第五节 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 74
附 栉水母动物门 75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 78
第一节 代表动物——东亚三角头涡虫 78
第二节 扁形动物门分类概述 81
一、涡虫纲 81
二、吸虫纲 82
三、绦虫纲 90
第三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96
第四节 扁形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96
附 纽形动物门 97
第八章 原腔动物门 100
第一节 代表动物——人蛔虫 100
第二节 原腔动物门分类概述 104
一、线虫纲 105
二、腹毛纲 110
三、轮虫纲 110
第三节 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12
第四节 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 112
一、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113
二、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 113
三、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114
四、寄生现象的起源和更换寄主的意义 114
五、防治寄生虫的一般原则 114
纲一 线形纲 115
附纲二 棘头纲 115
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 117
第一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117
第二节 环节动物门分类概述 121
一、多毛纲 122
二、寡毛纲 125
三、蛭纲 126
第三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30
第四节 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33
一、有益方面 133
二、有害方面 134
第五节 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134
附一 螠纲 134
附二 星虫门 135
第十章 软体动物门 137
第一节 代表动物——无齿蚌 137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分类概述 141
一、双神经纲 141
二、腹足纲 142
三、瓣鳃纲 147
四、头足纲 151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57
第四节 软体动物的生态与分布 159
第五节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61
一、有益方面 161
二、有害方面 162
第六节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163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165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概述 165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65
二、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167
第二节 甲壳纲 168
一、代表动物——日本沼虾 168
二、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173
三、主要亚纲及重要种类 175
四、甲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80
第三节 蛛形纲 181
一、代表动物——大腹圆蛛 181
二、蛛形纲的主要特征 185
三、主要目及重要种类 186
四、蛛形纲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89
第四节 多足纲 190
一、代表动物——蜈蚣 191
二、常见种类 192
第五节 昆虫纲 193
一、代表动物——棉蝗 193
二、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00
三、昆虫纲的分类 213
四、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224
第六节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225
第十二章 总担动物 228
第一节 总担动物的主要特征 228
第二节 苔藓动物门 228
第三节 腕足动物门 229
第四节 帚虫动物门 230
第十三章 棘皮动物门 232
第一节 代表动物——海盘车 232
第二节 棘皮动物门分类概述 235
一、游在亚门 235
二、有柄亚门 238
第三节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39
第四节 棘皮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40
第五节 棘皮动物的系统发展 241
附一 毛颚动物门 241
附二 须腕动物门 242
第十四章 半索动物门 244
第一节 代表动物——柱头虫 244
第二节 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46
第三节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 246
第十五章 无脊椎动物总结 248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248
一、体制 248
二、无脊椎动物的发育 255
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系统演化树 256
第十六章 脊索动物门 259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概述 259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59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260
第二节 尾索动物亚门 261
一、代表动物——海鞘 261
二、尾索动物亚门的分类 263
第三节 头索动物亚门 264
一、代表动物——文昌鱼 264
二、头索动物亚门的分类 268
第四节 脊椎动物亚门 268
一、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268
二、脊椎动物躯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69
第五节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269
一、脊索动物的起源 269
二、脊索动物的演化 271
第十七章 圆口纲 274
第一节 代表动物——七鳃鳗 274
第二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276
第三节 圆口纲分类概述 276
第四节 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 277
第十八章 鱼纲 278
第一节 代表动物——鲫鱼 278
第二节 鱼纲的主要特征 288
第三节 鱼纲分类概述 289
一、分类的主要依据 289
二、鱼纲的分类 291
第四节 鱼类的生态 306
一、鱼类的繁殖 306
二、鱼类的洄游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308
第五节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309
一、鱼类的经济价值 309
二、我国渔业概况 310
第六节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311
一、鱼类的起源 311
二、软骨鱼类的演化 313
三、硬骨鱼类的演化 313
第十九章 两栖纲 315
第一节 代表动物——黑斑蛙 315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26
第三节 两栖纲分类概述 327
一、无足目 327
二、有尾目 328
三、无尾目 329
第四节 两栖类的生态 333
一、繁殖和变态 333
二、生态类型 334
三、冬眠 335
第五节 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 336
第六节 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 337
一、两栖类的起源 337
二、两栖类的演化 338
第二十章 爬行纲 339
第一节 代表动物——石龙子 339
第二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348
第三节 爬行纲分类概述 350
一、喙头目 350
二、有鳞目 350
三、龟鳖目 354
四、鳄目 355
第四节 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 356
一、爬行类的资源及其利用 356
二、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357
三、毒蛇对人畜的危害及防治原则 357
第五节 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 358
一、爬行类的起源 358
二、爬行类的演化 358
第二十一章 鸟纲 361
第一节 代表动物——家鸽 361
第二节 鸟纲的主要特征 370
第三节 鸟纲分类概述 371
一、平胸总目 371
二、企鹅总目 372
三、突胸总目 372
第四节 鸟类的生态 386
一、鸟类的主要生态类群 386
二、鸟类的繁殖 386
三、鸟类的迁徙 387
第五节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388
一、家禽 388
二、鸟类与农林业的关系 389
三、观赏鸟类、狩猎鸟类与自然保护 389
第六节 鸟类的起源和演化 389
一、鸟类的起源 389
二、鸟类的演化 390
第二十二章 哺乳纲 392
第一节 代表动物——家兔 392
第二节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409
第三节 哺乳纲分类概述 411
一、原兽亚纲 411
二、后兽亚纲 412
三、真兽亚纲 413
第四节 哺乳类的生态 428
一、哺乳类的主要生态类群 428
二、哺乳类的繁殖 429
三、哺乳类对环境的适应 429
第五节 哺乳类与人类的关系 431
一、兽类资源的利用 431
二、狩猎、驯养与自然保护 432
三、害兽的防治 432
第六节 哺乳类的起源和演化 433
一、哺乳类的起源 433
二、哺乳类的演化 435
第二十三章 脊椎动物总结 437
第一节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437
一、皮肤 437
二、骨骼系统 438
三、肌肉系统 440
四、消化系统 441
五、呼吸系统 442
六、循环系统 443
七、排泄系统 445
八、生殖系统 446
九、神经系统 447
十、感觉器官 449
十一、内分泌系统 450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演化 451
第二十四章 动物的进化 453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453
第二节 动物进化的证据 453
一、胚胎学的证据 454
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454
三、古生物学的证据 454
四、生物化学的证据 455
五、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455
六、动物地理学的证据 456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理论 457
一、拉马克学说 457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 457
第四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458
第五节 动物进化的规律 460
一、适应方式进化规律 461
二、不可逆规律 461
第二十五章 动物地理学概述 463
第一节 生物圈 463
第二节 动物的地理分布 464
一、动物的栖息地(生境) 464
二、动物的分布区 464
三、陆地自然条件和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 465
第三节 动物地理区划 465
一、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与目的 465
二、世界动物地理区划 467
三、我国动物地理区划 469
第二十六章 动物生态学概述 473
第一节 生态因子 473
一、非生物因子 473
二、生物因子 475
第二节 种群 476
一、种群的概念和结构 476
二、种群的数量变动 476
第三节 群落 477
一、群落的概念 477
二、群落的结构 477
三、群落的演替 478
第四节 生态系统 479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479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80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480
四、营养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80
五、生态平衡 482
六、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482
七、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 484
八、生态系统与人口问题 484
第二十七章 动物行为学概述 486
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概念、研究范围与方法 486
一、动物行为的概念 486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范围与方法 486
第二节 刺激与行为动机 487
一、刺激 487
二、行为动机 487
第三节 行为的发生 488
一、先天性的定型行为 488
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489
第四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492
一、摄食行为 492
二、攻击行为 492
三、防御行为 492
四、繁殖行为 493
五、定向行为 493
六、社群行为与通讯 494
七、节律行为 497
第五节 行为的生理基础 498
一、神经系统与行为 499
二、激素与行为 499
第六节 行为的遗传和进化 500
一、行为的遗传 500
二、行为的进化 501
主要参考文献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