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炯文存 第3卷 文学史论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炯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811137518
  • 页数:5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张炯个人作品集。全书共分十卷,分类收入张炯2008年前已发表和部分未发表的作品,共560余万字。第一卷为“文学创作”,包括小说、报告文学、游记、散文、电影剧本、诗歌、回忆录;第二卷为“文学理论”;第三、四卷为“文学史论”;第五、六卷为“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册;第七、八、九卷为“文学评论”;第十卷为其他内容,包括文学短论、短评、序跋、讲演、怀念与访谈录、文学活动年谱等。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 5

第一章 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毛泽东 5

从《沁园春&长沙》谈起 5

毛泽东的革命历程 6

作为理论家与诗人的毛泽东的崇高历史地位 10

第二章 毛泽东与旧中国的新文学 14

历史不能割断 14

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学的参与和评价 14

《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文学发展的历史意义 1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四十年代中国文学 21

第三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生长的土壤 30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与建筑师 30

毛泽东与中国五十年代的思想文化 33

理想的纯洁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35

毛泽东后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39

新中国文学的历史分期问题 43

第四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中国的发展 47

建国前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形成 47

新的历史条件使毛泽东文艺思想获得新的发展 52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58

第五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思潮 63

新中国文学思潮嬗变的历史原因 63

几次大的思想文化批判与毛泽东 64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推进及其日益“左”倾 72

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与文艺思潮多元化 77

第六章 毛泽东和新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 84

“向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借鉴与初步建立 84

新的努力——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尝试 86

文学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开放和深化 90

第七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诗歌 96

新中国诗歌中的毛泽东颂歌 96

毛泽东与新中国新旧诗体双水分流 101

毛泽东对新诗发展的意见及其引发的讨论和创作实绩 104

毛泽东诗风的深远影响 113

毛泽东诗论在新时期诗歌发展中的投影 116

第八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小说 123

毛泽东实际上十分重视小说 123

毛泽东与新中国小说题材的更新 126

毛泽东与新中国小说的艺术方法 131

毛泽东与新中国小说的人物形象 139

第九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戏剧 147

中国戏剧传统和毛泽东的戏剧改革思想 147

毛泽东制定的戏剧改革方针及其执行中的曲折 149

毛泽东时期戏剧改革和创作的实绩 153

“革命样板戏”与十年动乱中的戏剧凋零 156

毛泽东后时期戏剧的复苏与繁荣 157

历史教训的沉思 159

第十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 161

毛泽东对古典文学的总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和借鉴 161

毛泽东提倡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去研究古典文学 164

毛泽东十分重视古典文学的多种社会功能 168

毛泽东注意知人论世,并重视材料翔实的考证 171

毛泽东对古典文学很重视“古为今用” 173

第十一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的十年凋零 179

毛泽东关于文艺的几个批示及其他 179

“文化大革命”带给中国文学的灾难 184

“革命样板戏”和其他文艺创作 186

毛泽东的是非功过与“文化大革命” 189

第十二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作家 192

毛泽东与许多新中国作家有亲密友谊 192

毛泽东善于站在革命的立场去热忱帮助作家 196

涉及“敌我矛盾”,毛泽东对作家也不徇情 199

第十三章 新中国文学中的毛泽东形象 201

新中国文学中领袖形象刻画从被禁止到逐步开放 201

毛泽东形象从神到人的历史变化 203

毛泽东形象刻画中的形似与神似 205

结束语 208

新时期文学格局 213

第一章 绪论:新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转折 213

第一节 “五四”以来文学的三次历史转折 213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转折的历程 217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转折的历史特征 221

第四节 新时期文学转折的深刻历史原因 228

第二章 理论批评:批判与拓展 234

第一节 理论批评与思想文化 234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多向探索 236

第三节 理论批评拓展的实绩 239

第四节 观念嬗变与方法引进 242

第五节 理论批评的不足与期望 246

第三章 反思:一个不断深化的思想主题 248

第一节 “反思”词语的由来 248

第二节 “伤痕文学”对十年动乱的反思 250

第三节 “反思文学”对“左”倾迷误的反思 252

第四节 “改革文学”对现行体制的反思 253

第五节 “寻根文学”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254

第六节 “反思”主题的当代思想内涵 255

第四章 人学:一个重新崛起的文学思潮 259

第一节 人学思潮复起的历史原因 259

第二节 人学思潮的历史发展 261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表现的突破 264

第四节 有关的失误 267

第五章 创作主潮:现实主义的发扬与拓新 271

第一节 现实主义传统的中断与复苏 271

第二节 新时期现实主义拓新的特征 272

第三节 现实主义成为创作主潮的深刻必然性 277

第六章 艺术流向:多种探索的格局 281

第一节 艺术规律与单一模式 281

第二节 现实主义面临现代主义挑战 283

第三节 多种探索格局的形成 288

第四节 多种流向的历史原因 291

第七章 现实图画:改革浪潮与“改革文学” 293

第一节 “改革文学”崛起的因由 293

第二节 题材与主题的不断深化 294

第三节 “改革文学”的可贵经验 297

第四节 “改革文学”的历史意义 301

第八章 寻根:文化视角的艺术反思 303

第一节 “文化寻根”的渊源与界说 303

第二节 城乡文化的不同艺术观照 305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文化风情 307

第四节 批判眼光与个性风格 308

第五节 “文化寻根文学”的历史意义 310

第九章 军事文学:显著的历史超越 312

第一节 当代军事文学的基本格局和特色 312

第二节 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历史性突破及其美学品格 314

第三节 军事文学建设的展望 317

第十章 城市文学:一个方兴未艾的现象 320

第一节 “城市文学”的界定与源流 320

第二节 新时期“城市文学”的蓬勃发展 322

第三节 “城市文学”作家与诗人 323

第四节 “城市文学”展望 325

第十一章 通俗文学:不容忽视的审美层次 329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悠远传统与重要意义 329

第二节 新时期通俗文学浪潮与“金庸热”、“琼瑶热” 331

第三节 通俗文学的新品种:推理小说、科幻文艺、纪实报告 332

第四节 通俗文学的歧途与希望 333

第十二章 历史:广阔的题材领域(上) 337

第一节 历史题材主题的空前广阔丰富 337

第二节 史诗规模与悲剧意识的追求 341

第三节 内心丰富复杂的人物典型的刻画 344

第四节 古朴、典雅、清丽的语言描写 347

第五节 历史小说观念与流向的多元 349

第十三章 历史:广阔的题材领域(下) 354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领域也十分广阔 354

第二节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358

第三节 对生活描写的综合化 361

第四节 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 363

第五节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当代意识 365

第十四章 发展态势:繁荣·倾斜·攀登 368

第一节 文学在繁荣中前进的表现 368

第二节 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倾斜 376

第三节 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攀登 380

文学史探讨 38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两卷本《前言》 389

历史主义与实事求是——《中国文学史》四卷本《绪论》 398

走向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华文学通史》导言 408

中国文学史的史观与分期及前沿问题 442

关于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 464

关于重写文学史问题 486

重写文学史中的方法论问题 495

加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