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研究总论 1
1.1 研究的切入点:为什么选取山村? 1
1.2 本研究的意义 1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创新 2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4
1.4.1 山村的窘境 4
1.4.2 “农家乐”内在发展机制的探索 6
1.4.3 “社区主导”(Community-Led)型发展 8
1.4.4 从山村旅游到山村社区复兴:途径探索 9
1.4.5 系统创新:“社区主导”型发展+YUEP模式经验+宅基地“联众模式” 13
第2章 山村的窘境 15
2.1 “山村”的定义 15
2.2 山村发展的窘境 18
2.2.1 山村的基本状况 19
2.2.2 山村衰退的政治解读 20
2.2.3 山村衰退的经济解读 26
2.2.4 山村衰退的文化解读 33
2.3 山村旅游开发的窘境 34
2.3.1 山村旅游的“个体户模式”及其弊端 35
2.3.2 山村旅游“开发经营权出让”模式及其弊端 38
2.3.4 山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6
第3章 内生式发展:山村发展的内在机制 49
3.1 内生式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模式 49
3.1.1 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现实背景 49
3.1.2 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内涵 50
3.1.3 内生式发展模式对于山村发展的作用 57
3.1.4 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欧盟“LEADER”项目 58
3.1.5 结论与展望 61
3.2 实证案例:“农家乐”发展机制探析 62
3.2.1 “农家乐”的发展机制与内生式发展模式 62
3.2.2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 63
3.2.3 “农家乐”内生式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64
3.2.4 浙江长兴顾渚“农家乐”发展实证研究 69
3.3 乡村旅游地社会网络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机制 73
3.3.1 社会网络 74
3.3.2 组织公民行为 75
3.3.3 组织有效性 75
3.3.4 案例简介 75
3.3.5 两个案例地的结网特点 76
3.3.6 两个案例地的结网特点总结 85
3.3.7 两个案例地在各变量上的表现 88
3.3.8 社会网络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机制概念模型 90
3.3.9 结论与启示 91
第4章 从山村旅游到山村社区复兴:途径探索 95
4.1 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开发 95
4.1.1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和社区主导开发的对比研究- 96
4.1.2 社区主导模式的三种基本类型 98
4.1.3 不同类型社区主导模式的对比研究 102
4.1.4 结论 105
4.2 YUEP项目发展的经验及其移植的可能性 107
4.2.1 山村扶贫与发展问题回顾 107
4.2.2 研究方法 114
4.2.3 案例实证分析 114
4.2.4 讨论:YUEP项目成功的模式及原因 122
4.3 宅基地利用的创新:“联众模式” 131
4.3.1 理论回顾 132
4.3.2 现实问题 133
4.3.3 研究问题推演 135
4.3.4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35
4.3.5 实证研究 137
4.3.6 实践启示 148
第5章 山区的整体性旅游开发:两个案例 150
5.1 基于内生视角的古村落群旅游开发——以皖南古村落为例 150
5.1.1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152
5.1.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理论框架 155
5.1.3 黄山乡村旅游国际示范区应用案例分析 156
5.1.4 对三种开发模式的评价分析 163
5.1.5 小结 165
5.2 遂昌的试验:“公社模式”、网络营销和自驾车旅行 166
5.2.1 现有农家乐模式在山村应用的三重困境 166
5.2.2 实证案例研究:遂昌县的探索和实践 168
5.2.3 讨论与启示:山村旅游的内生式发展之路 172
第6章 其他个案研究 174
6.1 黄山西递与宏村:两个世界遗产村落的对比 174
6.1.1 案例研究背景简介 174
6.1.2 基于“内生式发展”的山村旅游开发模式——以西递村为例 175
6.1.3 基于“外源型发展”的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以宏村为例 178
6.1.4 中国古村落旅游的“公社化”开发:一种新的概念化模式归纳 182
6.2 白洋淀“岛村”:旅游“真实性”和社区化发展 187
6.2.1 相关理论回顾 187
6.2.2 白洋淀“岛村”:旅游社区化发展的案例分析 191
6.2.3 白洋淀岛村旅游社区化发展的意义 194
6.2.4 结论和研究展望 195
6.3 基于ANT理论的浦江仙华山村的实证研究 195
6.3.1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 196
6.3.2 实证研究 197
6.3.3 讨论、启示与展望 202
参考文献 206
本研究已发表论文 220
后记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