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 2011》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教育部科技委《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0132921
  • 页数:397 页
图书介绍:围绕大国崛起与高等教育使命主线,紧扣“高校创新”与“中国未来”主题,全书分为总报告、上篇、中篇、下篇四个部分。上篇以创新能力与中国未来为主题,以数据加深度国际对比分析为主,展现高校创新能力发展变化趋势;中篇以创新战略与中国未来为主题,敏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前瞻研究;下篇以创新人才与中国未来为主题,研究高等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汇聚方面的进展,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

总报告 1

上篇 创新能力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9

第一章基础研究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11

第一节 基础研究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11

一、中国高校基础研究的发展历程 11

二、基础研究与国际竞争力 12

第二节 基础研究的产出 13

一、中国基础研究的产出 13

二、中国高校基础研究的产出 15

三、基础研究产出的国际比较 17

第三节 基础研究的影响力 19

一、中国基础研究的影响力 19

二、中国高校基础研究的影响力 20

三、基础研究影响力的国际比较 22

第四节 基础研究标志性成果 25

一、中国基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25

二、中国高校基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26

三、基础研究标志性成果的国际比较 27

第五节对推动中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建议 29

一、聚焦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 29

二、引导高校分层发展 29

三、改革大学科研评价机制 30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31

第一节 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与测度 31

一、技术创新发展历程 31

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33

三、技术创新能力测度 34

四、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 34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产出 34

一、中国技术创新的产出 34

二、中国高校技术创新的产出 35

三、技术创新产出的国际比较 35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影响力 38

一、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力 38

二、中国高校技术创新的影响力 39

三、技术创新影响力的国际比较 40

第四节技术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42

一、中国技术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42

二、中国高校技术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43

第五节提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44

一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和国家科技奖励的导向功能 44

二、进一步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44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44

四、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45

第三章产业创新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46

第一节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 46

一、国际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 46

二、中国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 47

三、产业创新与国际竞争力 48

第二节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国际经验 49

一、创业型大学的崛起 49

二、国外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及其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 50

三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及其对产业创新的贡献 52

第三节中国大学科技发展与产业创新 55

一、中国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 55

二、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59

三大学科技创新对中国产业创新的贡献 62

第四节提高中国产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64

一、积极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 64

二、完善大学衍生企业的公司运行机制 64

三、加大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扶持力度 65

第四章 科研管理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66

第一节 中国的科研管理体制 66

一、中国科研管理体制的现状 66

二、中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 67

三、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69

第二节 中国的科研激励机制 72

一、中国的科研激励机制的现状 72

二、中国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 74

第三节 对完善中国科研管理的建议 77

一、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与外部奖励的协同发展 77

二、努力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能力 79

三、创新高校大规模集成管理模式,整合高校战略创新基地资源 81

四、完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 81

第五章 科研投入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84

第一节 中国科研投入状况 84

一、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经费投入 84

二、全国R&D人员投入 86

第二节 中国高校的科研投入状况 88

一、中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 88

二、中国高校科研人力资源的投入 90

三、中国高校科研投入的主要特点 93

第三节 科研投入的国际比较 95

一、科研经费投入的国际比较 95

二、科研人员人均经费的国际比较 98

三、基础研究经费的国际比较 100

第四节 中国高校科研投入预测 102

一、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 102

二、2010—2020年中国科研经费趋势预测 103

第五节 改善中国高校科研投入的建议 105

一、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资金筹集模式 105

二、调整科研经费投入结构 105

三、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106

第六章 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107

第一节 世界一流大学与国家竞争力 107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大国崛起 107

二、世界一流大学与创新型国家或地区建设 109

第二节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与投入 113

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趋势 113

二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117

第三节 中国一流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增长趋势 121

一、中国大学在主要全球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变化 121

二、中国名牌大学科研指标的国际比较 124

三、中国名牌大学学生与教师指标的国际比较 128

第四节 对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建议 132

一、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132

二、充分认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32

三、着力解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132

中 篇 创新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 135

第七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中国的经济社会 137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及其意义 137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137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 138

第二节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41

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141

二、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44

三、高校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贡献分析 144

第三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路线图 146

一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 146

二、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47

三、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现状 151

四、制约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53

五、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 155

第四节 对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164

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确定重点研究方向 164

二、强调学科交叉创新,取得重大标志性的原创科研成果 164

三、打造创新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多学科交叉重点攻关 165

四、加快教学改革与学位设置改革,设立领域学位 165

第八章 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 166

第一节 信息通信产业的基础性作用 166

一、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166

二、信息通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68

三、信息通信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69

四、信息通信产业与中国国家竞争力 170

第二节 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170

一、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概况 170

二、中国信息通信产业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重点 173

三、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优势 174

四、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75

五、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76

第三节 世界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趋势 177

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77

二、广电、电信、互联网与网络融合 179

三、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80

四、全球信息通信产业未来发展特点及趋势 181

第四节 高校对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贡献 182

一、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82

二、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83

三、推进信息通信产业技术的成果转化 184

四、为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85

第五节 对促进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建议 186

一、加大对信息通信特色型高校建设的投入 186

二、加强对信息通信产业的人才培养 186

三、促进信息通信产业产学研一体化 186

第九章 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 188

第一节 中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背景与目标 188

一、中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背景 188

二、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目标 189

第二节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90

一、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190

二、中国交通运输存在的突出问题 193

三、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优势 194

第三节 世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95

一、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趋势 195

二、铁路运输产业发展趋势 196

三、公路运输产业发展趋势 197

四、水路运输产业发展趋势 198

五、航空运输产业发展趋势 199

六、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199

第四节 高校对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贡献 200

一、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0

二、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02

三、发挥行业高校优势,全力服务行业发展 204

第五节 对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建议 206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6

二、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206

三、进一步改革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综合化进程 207

四、构筑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大交通运输产业基础研究力度 207

五、行业高校应积极发挥更大作用 207

第十章 区域创新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 208

第一节区域创新战略发展历程 208

一区域创系统的运行模式 208

二、区域创新战略与创新模式 210

三、区域创新与高校的第三职能 211

第二节中国区域创新的现状 212

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创新能力 212

二中国三大区域创新能力比较 213

三、中国区域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6

第三节世界区域创新战略与发展趋势 219

一、区域创新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发展动力 219

二、世界典型国家的创新战略 219

三世界区域创新发展趋势 221

第四节高校对中国区域创新的贡献 222

一、高校促进区域创新的作用 222

二、高校促进区域创新的典型模式 223

三、高校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趋势 225

四、高校促进区域创新的典型案例 226

五、高校促进区域创新面临的何题 230

第五节推进中国区域创新的建议 231

一、政府应将高校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231

二、高校应主动参与区域科技创新行动 231

三、加快高校与企业的对接 232

四、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232

第十一章 知识产权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 233

第一节 知识产权战略及其重要地位 233

一、知识产权战略及其重要性 233

二、知识产权战略与高校创新 235

三、知识产权战略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236

第二节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现状 238

一、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概况 238

二、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优势 238

三、制约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因素 241

四、中国知识产权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44

第三节世界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趋势 245

一、美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趋势 245

二、欧盟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趋势 246

三、日本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趋势 247

四、典型的外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趋势 248

第四节高校对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贡献 250

一、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50

二、直接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发展 254

三、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56

四、高校促进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典型案例 257

第五节对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建议 258

一、完善各种政策中知识产权指标的运用及其评价机制 258

二、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和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流向企业 259

三、完善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公共服务体系 259

四、大力支持高校建立知识产权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60

第十二章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社会 261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前景 261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影响 261

二、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和调整 263

第二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64

一、1978年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 264

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 264

三、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266

第三节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内涵与重点 268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内涵与定位 268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69

三、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发展目标、数量指标和战略任务 270

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战略的若干重点 271

第四节高校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贡献 273

一、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73

二、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273

三、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73

四、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 274

第五节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 275

一、促进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275

二、完善、创新开放型经济的相关政策 276

三、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 278

四、实施“人才强商工程”,加大全球化经营人才培育力度 278

五、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智库的作用 278

下 篇 创新人才与中国的未来 279

第十三章 创新人才培养与中国的未来 281

第一节 创新人才对提升中国未来竞争力的作用 281

一、国家创新能力决定经济竞争力 281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 282

第二节 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83

一、创新人才的影响因素 283

二、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89

第三节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91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 292

二、创新人才实践期的科研支持体系 298

第四节 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302

一、创新人才培育期的制度建设 302

二、创新人才激发期的制度建设 303

三、创新人才实践期的科研支持体系制度建设 303

第十四章 科研队伍建设与中国的未来 305

第一节 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 305

一、科研队伍建设的内容 305

二、科研队伍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306

第二节 中国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 307

一、科研队伍总量稳定增长 307

二、科研队伍结构发生变化 309

三、国家创新体系渐趋合理 311

第三节 国外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经验借鉴 311

一、高校科研队伍规模的适度扩大 312

二、高校科研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 312

三、国外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大力建设 318

第四节 中国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 319

一、队伍总量不断壮大,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320

二、结构比例有所调整,结构失衡现象依然严重 321

三、个体发展得到关注,学术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327

第五节 加强中国科研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330

一、更新科研队伍的建设理念 330

二、扩充专职科研队伍的规模 331

三、调整科研队伍的整体结构 331

四、发挥创新团队的引领作用 331

五、延长学者的学术生命周期 332

第十五章 华人科学英才与中国的未来 333

第一节 高层次科学人才与中国的未来 333

一、高层次科学人才是国家崛起的坚实基础 333

二、高层次科学人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34

三、高层次科学人才是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保证 335

四、海外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科学人才的首选 336

第二节 华人科学英才的概念与筛选 337

一、华人科学英才的概念 337

二、华人科学英才的筛选 338

三、华人科学英才数据库的建设 342

第三节 华人科学英才的规模与分布 342

一、华人科学英才的规模 342

二、华人科学英才的分布 343

第四节 华人科学英才的活跃度与影响力 349

一、华人科学英才的活跃度 349

二、华人科学英才的影响力 352

第五节 对培养和引进华人科学英才的建议 358

一、加快华人科学英才会聚力度 358

二、以海外引进促本土培养 358

三、引进华人科学英才应以美国为首选目标国 358

四、引进华人科学英才应以大学为首选目标机构 359

第十六章 创新人才政策与中国的未来 360

第一节 中国创新人才政策的发展进程 360

一、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 360

二、以“面向、依靠”为方针,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361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61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62

第二节 中国创新人才计划的实施情况 363

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363

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367

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372

四、千人计划 375

第三节 主要发达国家人才建设的经验借鉴 382

一、美国人才建设的政策与投入 382

二、欧盟地区人才建设政策与投入 386

第四节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政策建议 389

一、系统谋划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 389

二、加强学术带头人与团队建设 390

三、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 390

四、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益 390

参考文献 391

后记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