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1
第一节 语文课程名称的来历 2
一、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2
二、语文教学独立设科始于清末 3
三、“语文”课程于1949年正式定名 4
第二节 建国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历史演变 5
一、1950年: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 初步形成 6
二、1953年: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6
三、1956年: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 7
四、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8
五、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 9
六、1966—1976年:彻底否定建国17年来的语文教学 11
七、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主具性和思想性 12
八、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3
九、20世纪90年代: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15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19
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1
三、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 23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7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含义 28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 28
二、现行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拓展 30
第二节 建国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发展概述 32
一、1950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32
二、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33
三、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34
四、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35
五、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37
六、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 教学大纲(试用)》 39
第三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40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1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41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2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3
第四节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44
一、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44
二、语文课程的分学段目标 46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教学建议 49
四、语文课程的评价建议 56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材与课程资源 61
第一节语文教材的功能及编写要求 62
一、语文教材的功能 62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 63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概述 66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 66
二、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 68
三、建国后的小学语文教材 69
第三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介绍 72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73
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75
三、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 76
第四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8
一、语文课程资源 78
二、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80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81
第四章 识字写字与拼音教学 85
第一节 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和目标任务 86
一、识字教学的意义 86
二、识字教学的目标任务 87
三、写字教学的意义 90
四、写字教学的目标任务 92
第二节 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 93
一、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和经验 93
二、传统的写字教学 97
第三节 我国当代识字写字的教学实验和经验 100
一、集中识字实验 100
二、分散识字实验 101
三、注音识字实验 103
四、听读识字实验 104
五、韵语识字实验 106
六、电脑识字实验 108
第四节 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110
一、识字教学的策略 111
二、写字教学的策略 114
第五节 汉语拼音教学 117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和目标 117
二、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119
三、拼音教学改革的实验 121
第五章 阅读教学 125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126
一、阅读概述 126
二、阅读教学的意义 129
三、阅读教学的任务 131
第二节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 133
一、我国古代学者论阅读 133
二、传统阅读教学的经验 134
第三节 阅读能力的培养 138
一、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 138
二、语感 144
三、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149
四、精读、略读和浏览 152
第四节 阅读教学的策略 153
一、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 153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157
第五节 阅读教学的模式 174
一、摒弃“理解型”教学模式 174
二、构建突出感悟、质疑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175
第六节 近年来我国阅读教学的几种实验 184
一、“情境教学”实验 184
二、“以名家名篇为主体组织阅读教学”实验 187
三、“尝试教学”实验 189
四、“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 190
五、“感悟教学”实验 192
第七节 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和方法 195
一、课外阅读面临的新情况 195
二、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196
三、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198
第六章 作文教学 204
第一节 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05
一、作文教学的性质和意义 205
二、作文教学的改革 207
第二节 古今中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 210
一、我国传统作文教学中“先放后收”训练序列 210
二、老解放区“读写结合”作文训练序列 211
三、近年来我国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探索 212
四、近年来国外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探索 216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序列 221
一、活动心理学原理 221
二、运用系统方法构建作文教学序列 223
第四节 作文教学的策略 232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232
二、尽早实现规范的书面语言训练 236
三、用心理能力的培养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242
四、通过课外阅读为作文提供智力背景 252
五、创设师生合作的教学环境 256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261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概述 262
一、口语交际 262
二、口语交际能力 265
三、口语交际教学 269
第二节 国内的口语交际教学 271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 271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78
第三节 国外的口语交际教学 279
一、国外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280
二、国外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285
第四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序列 290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290
二、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构建 292
第五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296
一、教材设计策略 296
二、动机激发策略 297
三、情境创设策略 299
四、多课型并进策略 303
第六节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 307
一、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 307
二、中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 310
三、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 312
第八章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317
第一节 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任务 318
一、综合性学习概述 318
二、综合性学习提出的必然性 319
三、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320
四、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323
第二节 近年来国内外综合性学习的探索 325
一、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探索 325
二、国内语文课程综合性学习的探索 328
第三节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32
一、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序列 333
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计划与案例 334
第四节 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339
一、个性化教学策略 340
二、兴趣性教学策略 342
三、开放性教学策略 344
第九章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348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349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定义 349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350
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351
第二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 353
一、教学评价的分类 354
二、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法 355
三、书面考试 356
四、表现性评价 363
五、态度、兴趣、习惯评价 370
第三节 语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评价要求及方法 375
一、识字与写字 375
二、阅读 377
三、口语交际 381
四、习作 389
五、综合性学习 393
第四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 396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时弊 396
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和原则 398
第十章 语文教学研究 403
第一节 语文教学研究概述 404
一、语文教学研究的意义 404
二、语文教学研究的类型 404
三、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 405
第二节 语文教学研究的设计 406
一、选择研究课题 406
二、文献检索 407
三、确定研究假设 410
四、制订行动方案 412
五、撰写研究计划 412
第三节 语文教学研究的实施 415
一、语文教学实验研究 415
二、语文教学调查研究 419
三、语文课堂观察研究 425
四、语文教学个案研究 430
五、语文教学行动研究 432
第四节 语文教学研究成果表达 433
一、研究成果表达的意义 433
二、研究报告的类型 434
三、研究报告的撰写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