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3
佛教 3
法是什么 3
佛是神吗 3
佛的意义 5
如来佛 5
阿弥陀佛 5
南无佛 6
释迦牟尼的出生 6
蓝毗尼园遗址 6
释迦牟尼的幼年教养 7
出家以后 8
成佛遗迹 9
初转法轮 9
转法轮 10
初次说法之地 10
三宝 10
皈依 11
释迦牟尼教化的区域 12
涅槃 12
涅槃前后 12
舍利 13
塔 13
佛的涅槃日 14
涅槃的年代 14
创立佛教 14
中国 15
新兴国家特点 15
种姓制度 16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16
新兴国家的种姓制度 16
释迦 17
种姓矛盾 17
释迦牟尼时代 18
印度的社会制度 18
释迦牟尼和婆罗门、刹帝利的关系 19
释迦牟尼和平民关系 20
诸法无常 21
百家争鸣的思想界 21
婆罗门教思想 21
反婆罗门教思想 23
佛教和各教派关系 23
佛法的基本内容 27
缘起 27
同时的互存关系 27
异时的互存关系 28
因果关系 28
缘起教义 29
缘起偈是谁作的 29
缘起论 30
缘起十一义 30
无造物主 30
佛教与无神论 31
无我 31
佛教与二元论 32
无动作义 33
无常 33
佛教与无常法则 34
因果相续 34
缘起理论 35
佛教与宇宙万有 35
法印 36
有漏皆苦 36
十二缘起 37
涅槃寂静 39
如何达到涅槃 40
厌世主义 41
大乘佛教 42
大乘小乘的分别 42
菩萨 43
六度 43
四摄 45
五明 45
大乘佛教的特点 46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46
佛经 47
结集 47
第六次结集 49
巴利文 50
记录佛经的文字 50
汉译、藏译佛教经典的来源 51
现有佛经的文字 51
世界佛经三大系 51
汉译三藏 52
汉文《大藏经》 52
藏文《大藏经》 53
藏文《大藏经》的刻本 53
巴利文三藏 54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57
出家 57
五乘教法与出家 57
阿罗汉 58
声闻乘 58
出家制度 58
佛教僧侣及其生活 60
学修的内容 60
佛教僧侣对在家佛教徒的义务 60
佛教的理想 61
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 61
出家是否严格 62
人人要出家的国度 62
日本僧人的家室 63
和尚 63
喇嘛 64
僧尼 64
法师 64
活佛 65
僧王 65
僧伽教团 65
僧伽组织 66
羯磨制度 66
僧伽会议 67
僧伽组织与原始社会制度 67
现行的羯磨制度 67
丛林清规 68
僧众的礼节和生活习惯 68
僧众的长幼礼节 68
在家佛教徒的礼节 69
饮食问题 69
开戒条 70
吃「荤」与开戒 70
南方国家居士供饭礼节 71
比丘手不捉持银钱 71
僧人的衣服 71
僧人剃发 72
释迦牟尼的弟子 73
佛陀旁的比丘像 73
佛的弟子的遗迹 73
十八罗汉 74
五百罗汉 76
菩萨像 76
被当神崇拜的菩萨 76
四大名山 79
弥勒菩萨 79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 85
印度佛教的历史概况 85
印度现今的佛教 85
印度佛教的重要阶段 85
原始佛教时期 85
部派分裂时期 87
判断是非的集会 88
戒律问题 88
部派分裂 88
各部派学说的不同 89
上座部和大众部 90
部派分裂时期的大事件 91
阿育王 91
是否有印度僧人来传教 92
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 93
阿育王对佛教的影响 93
第三次结集 94
排佛运动 94
南方佛教 95
迦腻色迦 95
其他部派情况 96
龙树 97
诸法实相论 97
大乘有什么发展 99
笈多王朝 99
无著和世亲 100
瑜伽系 100
三性三无性与龙树二谛 102
万法唯识 103
末那识与阿赖耶识 103
变相的灵魂 104
瑜伽系的其他建树 104
笈多王朝以后的情况 105
密宗 106
真言陀罗尼 106
密宗佛像 107
密宗与婆罗门教 107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108
印度佛教的复兴 108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 113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113
佛教的传入 113
汉明帝的求法 113
佛教传入的海路途径 114
中国何时有出家佛教徒 114
佛经的翻译 115
汉代著名的翻译家 115
小乘学派与大乘学派 115
翻译对佛教的影响 115
道安法师 117
十诵律与四分律 117
鸠摩罗什 119
鸠摩罗什之后的翻译家 120
玄奘与真谛 121
唐僧与唐三藏 122
玄奘法师 124
从事佛典翻译的代表人物 125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127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27
中国佛教的宗派 127
三论宗 128
真俗二谛与中道实相 128
瑜伽宗 131
无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131
天台宗 132
五时 132
八教 132
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 133
贤首宗 133
五教 133
六相 134
十玄门 134
三观 134
禅宗 135
《楞伽》与《般若》 135
南宗与北宗 135
五家七派 138
参禅打坐 138
净土宗 139
律宗 139
戒律 140
小乘宗 140
密宗教义 141
三密瑜伽与本尊法 141
俱舍宗与成实宗 142
各宗的变化 142
近代佛教著名人物 144
近代著名高僧 145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146
西藏佛教的传入 146
西藏佛教的发展 146
巴利语系佛教 147
藏语系佛教的宗派 148
巴利语系佛教的宗派 148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149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作用 149
佛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149
佛教对中国文体的作用 151
佛教的建塔与造像 151
佛画艺术的类别 152
佛教音乐、天文、医药等技艺的传习 153
佛教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成就 153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154
佛法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154
五乘佛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154
恶人能杀吗 155
人间佛教和成佛的关系 156
菩萨行 156
六波罗蜜的内容和意义 157
佛教的前途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