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论衡第2册隋唐至民国篇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3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邝士元著
  • 出 版 社:波文书局
  • 出版年份:1979
  • ISBN:
  • 页数:1244 页
图书介绍:

第十五章 安史之乱与唐代的弊政(上) 527

第一节 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527

甲、安史作乱原因的分析 527

乙、安史肇乱之经过 533

丙、马嵬驿之变 537

丁、安史失败原因的分析 538

戊、安史乱后的影响 541

第二节 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544

甲、藩镇割据势力的形成 544

乙、藩鎭拥有权力之分析 548

丙、镇兵与府兵性质之比较 550

丁、藩鎭割据之远因 551

戊、藩镇为患之近因 555

己、藩鎭割据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557

第三节 唐宦官擅权及其相关的弊政 561

甲、唐宦官权势形成的过程与因素 561

乙、宦官掌权所产生之现象 565

丙、永贞改革及其失败的分析 569

丁、甘露之变 574

第四节 唐代朋党之争与影响 578

甲、唐代朋党相争原因的分析 578

乙、唐代党争之经过 582

丙、党争的后果与影响 584

第十六章 唐代社会经济与外扰内患 587

第一节 刘晏与中唐的经济改革 587

甲、刘晏以前的经济改革及其得失 587

乙、刘晏改革的内容 590

丙、中唐后经济得失及其影响 595

丁、刘晏之各种改革设施的影响 597

第二节 唐代马政与中唐之经济政治关系 598

甲、唐以前马政的沿革 598

乙、马政对中唐以后之经济关系 599

第三节 唐代的外患 602

甲、南诏崛起及其对唐代之影响 602

乙、回纥兴起及其与唐代盛衰的关系 605

丙、吐蕃边患 611

第四节 唐代之民变与衰亡 614

甲、唐末民变的时代背景 614

乙、黄巢变乱的经过 616

丙、黄巢失败原因的分析 618

第五节 安史乱后国运的挣扎 619

甲、政治上的挣扎 620

乙、经济上之改革 622

丙、交通的发展 623

丁、总論:唐代衰亡原因之分析 624

第十七章 北宋的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631

第一节 北宋立国前之政治经济社会形态 631

甲、国家兴替 631

乙、五代军人之跋扈情形 633

丙、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634

丁、五代之社会风气 636

第二节 宋太祖创业与开国 637

第三节 宋初的政争与赵普功过 640

甲、赵普对太宗攻击之事例 640

乙、太宗对赵普攻击之事例 643

丙、太宗与赵普对军权之争夺 647

丁、太宗与赵普相争的目的与结果 650

第四节 北宋初年的对外政策 652

甲、国策的决定 652

乙、宋初对外采守势的原因 652

丙、结果及其影响 653

第五节 宋初内政和经济政策 655

甲、内政方面的整顿 655

乙、经济方面的整顿 656

第六节 宋初政制及其改革 658

甲、北宋的强榦弱枝措施 658

乙、后果与影响 661

第七节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与宋的国防 662

甲、燕云十六州的地理形势 662

乙、燕云十六州与宋代的国防 663

第八节 宋弃长安洛阳而都汴的分析 665

甲、军事经济文化方面 666

乙、国策兵制与关中的残破 667

丙、漕运与交通的因素 668

丁、其他方面的因素 669

第九节 北宋特别礼待士人的分析 670

甲、北宋对士人特别礼重的原因 670

乙、对士人礼重的表现 671

丙、北宋特别礼重士人的影响 673

第十八章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675

第一节 庆历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 675

甲、庆历变法之时代背景 675

乙、变法经过与内容 676

丙、庆历变法失败之原因 678

丁、庆历变法之影响 679

第二节 熙宁变法得失与影响 680

甲、熙宁变法的时代背景 680

乙、新法的内容 682

丙、新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684

丁、新法的部份收效 689

第三节 庆历熙宁变法得失之比较 692

甲、两次变法的得失比较 692

乙、两次变法失败原因比较 694

丙、两次变法产生的影响 695

第四节 宋代党争与政风 696

甲、促成宋代党争的原因 696

乙、宋代党争之经过 669

丙、党争之结果与影响 704

丁、唐宋两代影响的比较 705

第十九章 北宋的衰亡 707

第一节 澶渊之盟及其影响 707

甲、澶渊之盟的经过 707

乙、促成澶渊之盟的原因 708

丙、澶渊之盟的影响 709

第二节 宋代宰相蔡京当权误国及其影响 711

甲、蔡京之出身 711

乙、夺权之原因 711

丙、误国事例 712

丁、对宋代政治之影响 713

第三节 宋徽宗与北宋的亡国 714

甲、宋徽宗的弊政与误国 715

乙、迷信道敎及其影响 717

丙、宋徽荒政的影响 293

第四节 靖康之难 725

甲、时代背景 725

乙、靖康之难原因的分析 726

丙、靖康蒙尘之经过 728

第五节 靖康之难与北方人口的南迁 730

甲、战争影响民族的迁移 730

乙、流徙各处的情形 732

丙、流民对南宋的影响 735

第六节 北宋积弱原因的检讨 736

甲、政治上的积弊 736

乙、经济上的积弊 738

丙、军事上的积弊 739

丁、制度上的积弊 741

第二十章 辽金与西夏兴亡经过 743

第一节 五胡乱华与辽金元异族入侵之比较 743

第二节 辽的兴起及衰亡经过 745

甲、辽的兴起 745

乙、辽的建国 746

丙、宋辽之战争经过 746

丁、辽之衰亡 747

第三节 西夏之兴起及衰亡经过 748

甲、西夏之起源及建国 748

乙、西夏兴起之分析 749

丙、西夏之衰亡 750

第四节 金之兴起及衰亡经过 751

甲、金之起源及建国 751

乙、金势力之发展 751

丙、金人南渡后的弊政 753

丁、金之衰亡原因 755

第二十一章 宋与外族的和战及其影响 759

第一节 宋夏战争经过及影响 759

甲、宋夏交恶与战争经过 759

乙、宋与西夏战争之平息 761

第二节 促成宋金媾和的原因及其结果 762

甲、宋金媾和之原因 763

乙、和约内容 767

丙、和议后的影响 769

第三节 北宋联金与南宋联蒙得失讨论 770

甲、联金灭辽经过 770

乙、联蒙灭金的经过 771

丙、联金灭辽得失之讨论 772

丁、联蒙灭金得失之讨论 774

第四节 岳飞与秦桧的寃案 775

甲、高宗杀岳飞之动机 775

乙、宋代官僚和儒学忠君观念之影响 777

丙、秦桧对岳飞被杀之责任 779

第二十二章 南宋的立国及其衰亡 781

第一节 宋室南渡初年之国势 781

甲、盗贼的问题 781

乙、民生的情况 782

丙、财经的困敝 784

丁、兵力单薄 785

第二节 南宋的开国与偏安 787

甲、南宋开国之条件 787

乙、南宋能偏安江左之原因 788

第三节 东晋南宋立国与偏安的比较 793

甲、东晋南宋立国之时代背景 793

乙、东晋南宋建国之经过 793

丙、东晋南晋得以偏安江南原因之比较 794

丁、东晋南宋偏安之影响 796

第四节 东晋南宋意图规复之事功的比较 797

甲、东晋意图规复之事功 798

乙、南宋意图规复之事功 802

第五节 南晋式微原因的分析 803

甲、南宋亡国与二王播迁之经过 803

乙、政治上的积弊 805

丙、经济上的积弊 809

丁、军政上的积弊 814

第六节 两宋灭亡原因之比较 819

甲、地理形势方面 819

乙、政治方面 820

丙、财经方面 822

丁、社会民生方面 823

戊、军事方面 824

己、外交方面 825

第二十三章 元代兴起与立国 827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与亡宋原因 827

甲、蒙古的兴起与亡宋的分析 827

乙、元初的建国与用儒 829

丙、汉文人对蒙元政治中国化的贡献 830

丁、元初用儒与影响 835

第二节 元代统治汉人的政策 836

甲、政制方面的措施 836

乙、经济方面的措施 839

丙、宗敎方面的政策 847

丁、军事方面的政策 847

戊、社会方面的政策 849

第三节 元代色目人的贡献 850

甲、色目之涵义 851

乙、元代所称之色目人的涵义 851

丙、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852

丁、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856

第四节 元代的海运与国运 856

甲、元代大量推行海运的原因 857

乙、元代海运之路綫 858

丙、元代海运之贡献 859

丁、对元代衰亡的影响 860

第五节 元代的吏治及其速亡原因 862

甲、元代吏治败坏原因的分析 862

乙、元代速亡原因的分析 865

第二十四章 明初的政制得失 869

第一节 明初开国及其政治措施 869

甲、明太祖翦灭羣雄取得政权的原因 869

乙、明初的惠政与吏治 871

丙、明初弊政及其对后世之影响 875

第二节 明初废宰相原因与后果 880

甲、明初设置宰相之前后经过 880

乙、明初废相原因之分析 881

丙、明初废相之影响 882

第三节 明初知识份子的遭遇 884

甲、太祖开国对儒生之依赖 884

乙、太祖到处访儒生之经过 885

丙、儒生不愿襄助太祖的原因 886

第四节 明初削藩经过及其影响 891

甲、明初的封建 891

乙、靖难之役的经过 892

丙、削藩失败的分析 893

丁、靖难之役的影响 894

第五节 明成祖的政治经济措施 895

甲、成祖开拓北方的背景 895

乙、对北方经济政治的整顿 896

丙、成祖对北方军事的措施 899

丁、对海陆运输的整顿 899

第二十五章 明代宦官专政与党争 905

第一节 明代宦官干政与阁权之消长 905

甲、太祖时宦官之权力 905

乙、成祖重用宦官的原因 905

丙、宦官专权之事实与经过 907

丁、明代宦官权势形成的分析 913

戊、内阁宦官权力之比较 918

第二节 明代厂卫制与司礼监 921

甲、明代的厂衞制 921

乙、明代的司礼监 925

第三节 唐明宦官之比较 928

甲、唐明宦祸之形成 928

乙、两代宦官为祸之经过 931

丙、唐明两代宦官之评论 933

第四节 明代之党争及其影响 934

甲、明代党争原因的分析 934

乙、明代党争的经过 936

丙、明代党争的影响 940

第二十六章 明代的外患与影响 943

第一节 明代外患原因的分析 943

甲、明代外患的远因 943

乙、明代外患近因的分析 945

第二节 土木堡之役及其影响 947

甲、瓦刺的兴起 947

乙、瓦刺为患原因的分析 948

丙、瓦刺入侵的经过(土木堡之变) 949

丁、明反击瓦刺的紧急措施 950

戊、士木之变的影响 951

第三节 明代倭寇为患的因果 953

甲、倭寇为患之原因 953

乙、倭寇为患之经过 958

丙、倭寇之平定 959

丁、对明室的影响 960

第四节 明万历援朝之役及其影响 961

甲、明遣兵援朝之动机 961

乙、明援朝之役的经过 962

丙、明援朝一役的影响 965

第五节 葡萄牙之入侵与商业交通 966

甲、欧亚交通之起源 966

乙、对中西文化商业交通之影响 968

第六节 汉至明淸长城黄河长江对中国文化的保全 969

甲、历代的形势 969

乙、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971

丙、黄河在国防上的价値 972

丁、长江在北骑南下时阻止了女眞的扩张与拯救南宋 973

第二十七章 明清的社会经济与科技(下) 975

第一节 明初对外贸易及其影响 975

甲、明代之海禁政策 975

乙、明代海禁政策下之贸易方式 976

丙、贸易影响方面 978

第二节 明中叶的社会经济与张居正的改革 980

甲、改革的时代背景 980

乙、张居正对边防之整饬 981

丙、潘季训治河 982

丁、一条鞭法之推行 983

戊、田赋积弊的铲除 986

己、国用的节省 987

庚、张居正的评价 988

第三节 淸初社会经济与吏治之得失 989

甲、淸初之社会现象 989

乙、淸初财政经济之状况 991

丙、淸初吏治的惠民 992

丁、淸中叶的吏治与和珅用事 996

第四节 明淸西学输入中国槪述 1001

甲、西方天文学之输入 1001

乙、数理及其他学术之输入 1003

丙、西学不振之原因 1006

丁、西学输入对我国学术之影响 1006

第五节 近世中国文化的西传 1009

甲、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1010

乙、中国对罗科科艺术的影响 1010

丙、中国思想对西欧的影响 1013

丁、中国文化外传终止原因的分析 1016

第二十八章 晚明民变与衰亡原因的分析 1019

第一节 晚明民变的兴起与影响 1019

甲、晚明的时代背景 1019

乙、晚明民变的发展 1020

丙、晚明流贼为祸的远因 1021

丁、晚明民变兴起的近因 1024

戊、李张等致败原因的分析 1031

第二节 明代亡国原因的分析 1040

甲、政治方面 1040

乙、经济方面 1045

丙、社会方面 1049

丁、学术方面 1051

戊、外患战争之频繁 1052

己、军事方面 1053

庚、民变的影响 1055

辛、名将被诛 1055

第二十九章 清之立国及其政治措施 1057

第一节 淸之兴起及其代明原因 1057

甲、政治军事上的基础 1057

乙、武畧与军威之优胜 1058

丙、反淸复明势力之翦灭 1059

第二节 淸初之统治措施 1061

甲、实行武力驾御中国 1061

乙、淸初之统治根基 1061

丙、统治手段刚柔并济 1062

丁、高压政策 1063

第三节 淸初对汉人及少数民族政策 1064

甲、淸初对汉人的统治政策 1064

乙、满淸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1068

丙、分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1070

第四节 淸代之削藩及三藩之乱 1071

甲、淸廷削藩动机 1071

乙、削藩经过与三藩起兵 1072

丙、三藩失败经过 1074

丁、三藩失败原因的分析 1074

第三十章 顺治康雍乾隆的政治措施 1077

第一节 淸顺治朝的政治措施 1077

甲、积极方面 1077

乙、缺点方面 1080

第二节 康熙朝的政治措施 1080

甲、积极方面 1080

乙、缺点方面 1087

第三节 雍正朝的政治措施 1088

甲、积极方面 1088

乙、缺点方面 1092

第四节 乾隆朝的政治措施 1093

甲、积极方面 1093

乙、缺点方面 1097

第三十一章 不平等条约与对外战争的失败 1101

第一节 尼布楚条约及其影响 1101

甲、俄人势力的扩张 1101

乙、条约之完成及其内容 1102

丙、条约的影响 1104

第二节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1104

甲、战争前国外的社会形势 1105

乙、战争前国内的社会形势 1107

丙、战争爆发的原因 1109

丁、战争的经过与条约的订立 1113

戊、中国战败原因 1114

己、战败的影响 1115

第三节 英法联军之役及其影响 1117

甲、战争爆发之远因 1118

乙、战争爆发之近因 1120

丙、战争经过 1120

丁、美俄联军之役 1123

戊、戰爭失敗的影響 1123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 1125

甲、战争的时代背景 1125

乙、促成甲午战争的原因 1127

丙、战争的经过与马关条约 1126

丁、战败后果 1128

戊、甲午之战的影响 1131

第三十二章 自强运动失败与革命的爆发 1133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灭亡 1133

甲、革命发生原因的分析 1133

乙、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 1138

丙、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 1144

丁、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 1146

第二节 天地会的起源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1148

甲、天地会的起源 1148

乙、天地会之组织 1149

丙、天地会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1151

第三节 洋务运动的失败与影响 1154

甲、促成洋务运动原因的分析 1155

乙、洋务运动之内容 1156

丙、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157

丁、洋务运动之影响 1158

第四节 戊戌政变的经过及其影响 1159

甲、维新之时代背景 1159

乙、促成维新运动之原因 1166

丙、维新运动的内容 1164

丁、新政失败的原因 1166

戊、新政失败的影响 1167

己、康梁的贡献与影响 1169

第五节 庚子拳变及其影响 1171

甲、时代背景 1171

乙、排外经过与原因 1173

丙、拳乱之经过 1175

丁、义和团的影响 1180

第六节 辛亥革命成功的分析 1183

甲、客观方面 1183

乙、主观方面 1191

丙、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 1189

丁、辛亥革命的影响 1191

第七节 淸代衰亡原因的分析 1192

甲、财政困难 1193

乙、列强入侵 1194

丙、太平天国之影响 1194

丁、国内之积弊 1195

戊、晚淸之衰运 1196

己、思想上之醒觉 1107

第三十三章 民初内政与外交 1199

第一节 民初之政治情态 1199

甲、孙中山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199

乙、民初政党的纷扰 1201

丙、民初外交得失的检讨 1203

丁、民初专政的检讨 1205

第二节 帝制运动的酝酿及其失败原因 1207

甲、晚淸督府权力的渊源 1207

乙、袁世凯的起用与弄权 1208

丙、袁世凯称帝的幻灭 1210

丁、帝制失败原因的分析 1212

第三节 民初的爱国运动 1214

甲、廿一条约与巴黎和会的失败 1215

乙、五四运动产生的原因 1218

丙、五四运动的经过 1219

丁、五四运动的影响 1220

第四节 革命军的北伐与统一 1221

甲、北伐前之国内外形势 1222

乙、国民党军形势之倒转 1224

丙、北伐战争的经过 1226

丁、北伐战争的评论 1227

第五节 日本的侵华与八年抗战 1229

甲、日本大陸政策的分析 1230

乙、對日抗戰的經過 1233

丙、日本侵華失敗原因的分析 1235

丁、对日战争损失的统计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