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识K线 1
1.1 K线的画法 1
1.2 特殊的K线 3
1.3 对于反转与持续的理解 5
1.4 短线、中线、长线,你要顺哪个势? 6
1.5 最怕一知半解的技术分析 7
1.6 技术分析不如市场权威或专家学者吗? 8
第2章 K线的反转形态 11
2.1 上吊线 11
情形1:成功的上吊线形态 13
情形2:失败的上吊线形态 15
2.2 锤子线 18
情形1:成功的锤子线形态 19
情形2:失败的锤子线形态 22
情形3:止损——最后一个简单的问题 24
2.3 看涨抱线形态 25
情形1:成功的看涨抱线形态 26
情形2:失败的看涨抱线形态 29
2.4 看跌抱线形态 31
情形1:成功的看跌抱线形态 32
情形2:失败的看跌抱线形态 35
2.5 乌云盖顶形态 38
情形1:成功的乌云盖顶形态 39
情形2:失败的乌云盖顶形态 41
2.6 刺透形态 43
情形1:成功的刺透形态 45
情形2:失败的刺透形态 47
2.7 星线 50
2.7.1 启明星 51
情形1:成功的启明星形态 52
情形2:失败的启明星形态 55
2.7.2 黄昏之星 58
情形1:成功的黄昏之星形态 59
情形2:失败的黄昏之星形态 61
2.7.3 流星线 64
情形1:成功的流星线形态 65
情形2:失败的流星线形态 67
2.7.4 倒锤子线 70
情形1:成功的倒锤子线形态 70
情形2:失败的倒锤子线形态 72
2.7.5 弃婴形态 75
2.8 孕线形态 80
2.9 乌鸦 85
2.9.1 向上跳空两只乌鸦 85
2.9.2 三只乌鸦 89
2.10 约会线形态 92
2.10.1 看涨约会线形态 93
2.10.2 看跌约会线形态 96
第3章 K线的持续形态 101
3.1 窗口 101
情形1:有效的跳空缺口 102
情形2:窗口作用的转换 107
情形3:无意义的窗口 109
3.2 重要的四次跳空窗口 109
3.3 跳空白色蜡烛线 111
3.3.1 向上跳空并列白色蜡烛线 111
3.3.2 向下跳空并列白色蜡烛线 114
3.4 向上跳空并列阴阳线 117
情形1:有效的向上跳空并列阴阳线 118
情形2:无效的向上跳空并列阴阳线 120
3.5 向下跳空并列阴阳线 123
情形1:有效的向下跳空并列阴阳线 124
情形2:无效的向下跳空并列阴阳线 126
3.6 跳空突破形态 128
3.6.1 高位跳空 129
3.6.2 低位跳空 132
3.7 上升三法 135
3.8 下降三法 138
3.9 前进白色三兵形态 141
3.10 分手线 146
3.10.1 看涨分手线 146
3.10.2 看跌分手线 149
3.11 铺垫形态 152
第4章 趋势的基本概念 153
4.1 道氏理论 153
4.2 何为趋势 156
4.3 趋势的三种方向与三种类型 156
4.4 支撑与阻挡 157
4.5 支撑与阻挡的角色互换 159
4.6 趋势线 162
4.7 关于有效地突破趋势线 167
4.8 趋势线的角色互换 167
4.9 趋势线的斜率 167
4.10 趋势线的调整 168
第5章 K线的组合与反转形态分析、成交量的配合 173
5.1 反转形态的基本要领 173
5.2 头肩形态 175
5.2.1 头肩顶形态 175
5.2.2 头肩底形态 181
5.2.3 失败的头肩形态 186
5.3 三重顶和三重底 188
5.3.1 三重顶 189
5.3.2 三重底 193
5.4 双重顶和双重底 196
5.4.1 双重顶 197
5.4.2 双重底 201
5.4.3 不要被未验证的双重顶(底)或术语迷惑 204
5.5 圆弧顶与圆弧底 206
5.5.1 圆弧顶 207
5.5.2 圆弧底 207
5.6 V形反转 210
第6章 K线的组合与持续形态分析、成交量的配合 215
6.1 三角形 216
6.1.1 对称三角形 216
6.1.2 上升三角形 222
6.1.3 下降三角形 223
6.2 喇叭形态 224
6.3 钻石形态(顶部反转形态) 227
6.4 旗形 228
6.5 楔形 232
6.6 矩形 234
6.7 持续形态中的头肩形态 237
6.7.1 持续形态头肩顶形态 237
6.7.2 持续形态头肩底形态 240
6.8 反转形态的三角形形态(反转形态) 242
6.8.1 充当顶部的三角形形态 242
6.8.2 充当底部的三角形形态 245
6.9 反转形态的喇叭形态 247
6.9.1 充当顶部的喇叭形态 247
6.9.2 充当底部的喇叭形态 249
6.10 反转形态的楔形形态 250
6.10.1 充当顶部的楔形形态 250
6.10.2 充当底部的楔形形态 251
第7章 移动平均线 253
7.1 移动平均线的计算方法 253
7.1.1 算术移动平均线的算法 254
7.1.2 线性加权移动平均线的算法 254
7.1.3 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线的算法 256
7.2 K线与单条均线的配合 257
7.3 K线与长期、短期两条移动平均线的配合 261
7.3.1 双线相交法 262
7.3.2 长短均线区间法 264
7.4 K线与三条移动平均线的配合 267
7.4.1 三重交叉法 267
7.4.2 生命线法 268
7.5 关于移动平均线的一些研究 272
7.6 斐波纳奇数列在移动平均线中的应用 273
第8章 K线与摆动指数的应用 275
8.1 动力指数(MTM) 275
8.2 变化速度指数(ROC) 277
8.3 摆动指数的两个重要意义 279
8.3.1 穿越“零线” 279
8.3.2 超买与超卖 279
8.3.3 背离 281
8.4 相对力度指数(RSI) 282
8.5 随机指数(K%D) 288
8.6 威廉斯指数(%R) 290
8.7 摆动指标只是趋势的参考 293
第9章 K线与艾略特波浪理论的配合 295
9.1 艾略特与波浪理论 295
9.2 波浪理论的基本概念 296
9.3 艾略特波浪理论的数学原理 298
9.4 如何区分推进浪与调整浪 300
9.5 各浪的特点 301
9.6 推进浪的变化 302
9.6.1 推进浪的延长 302
9.6.2 推进浪的第5浪楔形形态 304
9.6.3 推进浪的衰竭形态 306
9.7 调整浪的变化 307
9.7.1 锯齿形调整浪 307
9.7.2 平台形调整浪 309
9.7.3 三角形 313
9.7.4 调整浪的双三浪与三三浪 314
9.8 交替原则 315
9.9 各浪之间的关系 316
9.10 从波浪理论的角度来看价格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317
9.11 波浪理论大总结 322
第10章 体验大盘的脉搏:上证综指逐日分析 323
2007年10月:经典的顶部黄昏之星 323
2007年11月:极其少见的向上跳空两只乌鸦 325
2007年12月:阶段高点的上吊线 326
2008年1月:中继下跌顶端的上吊线 328
2008年2月:反弹见长阳 330
2008年3月:持续下跌 331
2008年4月:阶段底部的约会线 332
2008年5月:反弹顶部再现上吊线 334
2008年6月:持续下跌中失败的看涨抱线 336
2008年7月:孕线结束小反弹 337
2008年8月:让人失望的无效小锤子 339
2008年9月:小规模反弹的锤子线 340
2008年10月:筑成大底的刺透形态 341
2008年11月:验证大底的向上跳空窗口 343
2008年12月:看跌抱线促成小回调 345
2009年1月:震荡的1月 346
2009年2月:频繁的跳空 347
2009年3月:震荡上行 348
2009年4月:看跌抱线促成小回调 349
2009年5月:上吊线促进小范围回调 350
2009年6月:震荡上行 351
2009年7月:震荡上行 352
2009年8月:上吊线引发的中级回调 354
2009年9月:看跌抱线再次引发回调 355
2009年10月:上吊线再次引发回调 356
2009年11月:看跌抱线再次引发回调 357
2009年12月:还是看跌抱线 358
2010年1月:又是看跌抱线 359
2010年2月:震荡上行 359
2010年3月:又见看跌抱线 360
2010年4月:阶段顶部的黄昏之星 361
2010年5月:下降三法 362
2010年6月:加速下行 363
2010年7月:让人欣慰的锤子线 363
2010年8月和9月:横盘震荡的两个月 365
2010年10月:加速上扬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