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篇 教师的素养 9
第一章 教师的专业知识 9
一、学科专业知识 9
(一)知识与分科教学 9
(二)分科教学的最早实践者 11
(三)西欧中世纪及随后的分科教学与学科分类 12
(四)当今的知识分类与学科领域 13
(五)教师怎样掌握或把握自身学科的知识与发展动态 13
二、教育学专业知识 14
(一)教育学的一般知识 15
(二)德育的知识 16
(三)教学的知识 16
(四)美育的知识 16
(五)教育与教学技能——教育实习 17
第二章 教师的综合知识 18
一、大脑思惟结构 18
(一)认知结构与认知学说 18
(二)左脑思惟与右脑思惟 19
(三)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同步或同构 21
二、综合知识构成 22
三、文学艺术知识 30
第三章 教师的心理素养 58
一、教师的爱心 58
二、教师的热心 68
三、教师的耐心 69
(一)耐心是一种品质 69
(二)耐心是一种价值取向 70
(三)耐心是一种意志 70
(四)耐心是一种风度 71
第四章 教师的性格与个性 73
一、性格 73
(一)性格类型 73
(二)性格形成的原因 74
(三)性格修养法 74
(四)性格的多样性 75
二、个性 75
(一)个性内涵 75
(二)个性与人格 76
(三)生活个性 76
(四)教学个性 78
第五章 道德基础 80
一、道德内含与范畴 80
二、家庭道德 84
三、社会公德 87
四、政治理念与道德 87
第六章 教师的职业道德 89
一、教师的职业品性 89
二、学生的眼光 92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 97
(一)优生差生问题 97
(二)男生女生问题 97
(三)科学精神与严谨作风 98
(四)分数权问题 99
(五)不体罚学生 99
第七章 能力概述 101
一、能力的定义 101
二、能力分类说 103
三、能力测量 104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106
五、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08
第八章 教师能力的诸方面 111
一、德育与育人 111
(一)德育的内涵 111
(二)德育的艺术 114
(三)育人面面观 119
二、交际 121
(一)交际是一门学问 121
(二)交际是一种才能 121
(三)交际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而获得的 122
(四)教师的交际 122
三、领导才能 123
(一)教师的领导才能 123
(二)领导的艺术 127
(三)校长的十二条能力 131
四、写作 132
(一)论文写作 132
(二)材料写作 133
(三)文学写作 133
下篇 感性教学论 137
第九章 教师的感性与理性 137
一、教师的感性 138
(一)感性所指 138
(二)感性的作用 138
(三)感性的表现 138
二、教师的理性 140
(一)理性的范畴 140
(二)理性的作用 140
(三)理性的运用 141
第十章 感性教学的美学基础 146
一、美学是关于美、美感和美的规律的科学 146
(一)关于美 146
(二)关于美感 148
(三)关于美的规律 148
二、教育美学 149
(一)教育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美的现象、美与审美及其规律的科学 149
(二)教育美学是教育学与美学的嫁接 151
三、课堂美学 152
(一)课堂教学中有美 152
(二)教与学的美的关系之确立 152
(三)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153
四、美学初步或入门 154
(一)美学人物、观点或流派 154
(二)美学名著与美学初读 156
第十一章 感性教学与美育 158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美育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58
二、学校美育 160
(一)美育的特点和功能 160
(二)美育的内容 161
(三)美育的途径 162
(四)美育的方法 163
(五)美育的原则 163
第十二章 教师的备课 164
一、备课 164
(一)备教材 164
(二)备学生 169
(三)备教法 172
(四)备情绪 179
二、写教案 180
(一)学年计划 180
(二)学期计划 181
(三)单元计划 181
(四)课时计划 181
第十三章 感性教学法(上) 185
一、感性地组织教学 185
二、感性的教学语言 191
(一)语言的清晰 191
(二)语言的形象 191
(三)语言的节奏 193
(四)语言的幽默 194
(五)语言的情感 195
(六)语言的含蓄 196
三、启问答问的艺术 196
四、教态与教学机智 198
(一)教态 198
(二)教学机智 201
第十四章 感性教学法(下) 203
一、板书的艺术 203
二、教学辅助手段 206
三、课外辅导 207
(一)中小学的课外辅导 207
(二)大学的课外辅导 209
四、教学原则 210
(一)中外教育史上的教学原则 210
(二)常用教学原则 212
(三)美感性教学原则 215
第十五章 课堂教学美 222
一、教学美、教学的愉悦与最优化教学效果 222
(一)教学的美无处不在 222
(二)教学美能带来师生巨大的心灵愉悦 223
(三)教学美能带来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23
二、课堂教学美的标准及实现途径 223
(一)课堂教学美的标准 223
(二)课堂教学美的实现途径 224
三、教学的境界 225
附录一:温暖 227
附录二:林有祥主要论文、论著及作品目录 231
主要参考文献 235
后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