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通史 第8卷 明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台湾)陈致平著
  • 出 版 社:广州:花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6023200
  • 页数:617 页
图书介绍:

明朝三百年历史要略总述 1

附:明朝疆域区划简表 13

北方九边表 16

明朝大事年表 17

明帝系表 39

第一章 明初盛世 41

第一节 明太祖的建国 43

一、统一全国 43

二、抚定四边 46

(一)北方对于蒙古的镇抚 46

(二)东北对于辽东与朝鲜的抚绥 48

(三)西方对于西域与吐蕃的镇抚 48

(四)西南对于诸少数民族与安南缅甸的抚绥 49

三、开国规模 52

(一)收揽民心重视吏治 52

(二)文武臣将一时之选 55

(三)军政建设励精图治 62

(1)整理户籍以定赋役 62

(2)奖励农桑兴修水利 62

(3)改革兵制建立卫所 63

(4)兴学校开选举 64

(5)大建皇都 66

四、极权统治 66

(一)专制独裁 66

(二)严刑峻法 67

(甲)文字之狱 69

(乙)杀戮功臣与四大狱 70

五、大封群王 73

附:群王分封表 74

第二节 靖难之变 75

一、靖难之变的起因 75

二十四王分封形势略图 76

二、靖难之变的经过 77

三、靖难之变后明成祖的恐怖镇压 84

第三节 明成祖的雄略 88

一、内政措施 88

(一)建都北平 88

(二)更定地方官制 90

(三)宦官与厂卫 91

(四)疏浚河漕兴修水利 92

(五)扩建太学与编撰群书 93

二、对外经略 94

(一)讨安南 95

(二)征蒙古 98

(三)经略云贵 101

(四)郑和下西洋 103

(甲)郑和出使经过概况 104

(乙)郑和的庞大舰队组织与其航线 107

(丙)郑和的副使与侯显之使乌思藏 110

(丁)郑和下西洋的收获与影响 111

附注释 112

附录:关于郑和的研究与其出使时次的考证 113

第四节 仁宣之治 118

一、仁宗之立 118

二、宣宗继位与汉王高煦之变 120

三、仁宣政绩 121

(一)任用儒臣,重视吏治 121

(二)和抚安南,睦邻安边 122

(三)三杨辅政,提高相权 123

(四)设内书堂,教育宦官 124

第五节 英景两朝的外患与政变 125

一、英宗初立与张太皇太后的当政 125

二、王振的乱政 127

三、西南麓川之役 128

四、瓦刺之强与土木之变 130

五、夺门之变 134

六、曹石之变 137

第二章 明代中叶的由盛而衰 141

第一节 宪孝两朝政局 143

一、宪宗成化之政 143

(一)内政 143

(甲)夺门公案的结束与庄田之始 143

(乙)万贵妃的承宠 144

(丙)宦官汪直的用事 145

(丁)迷信神道与梁芳、韦兴等之乱政 147

(二)军事 148

(甲)平定荆襄 148

(乙)平西南徭 150

(丙)抵御鞑靼 152

(丁)经略哈密 155

(戊)平固原之乱 157

二、孝宗弘治之政 158

(一)内政 159

(甲)诛斥前朝佞幸 159

(乙)纳谏诤开经筵 159

(丙)省刑节用 160

(丁)宦官李广蒋琮等之用事 161

(二)军事 162

(甲)抵御鞑靼 162

(乙)经略哈密 164

第二节 武宗一朝的荒乱 167

一、武宗的继位与宦官刘瑾的用事 167

(一)刘瑾的弄权乱政 167

(二)安化王寘璠之变 170

(三)刘瑾的伏诛 172

二、武宗一朝的民变 174

三、武宗的荒淫 175

四、宁王宸濠之变 176

第三节 世宗一朝的内政与边患 180

一、杨廷和的摄政 180

二、大礼议 181

三、制礼建祀与崇信道教 186

(一)制礼建祀 186

(二)迷信道士 187

四、严嵩父子的弄权 191

(一)严嵩父子媚主弄权的经过 191

(二)沈錬与杨继盛 193

(三)严嵩父子的结局 195

五、嘉靖一朝地方上的变乱 196

(一)田州土司之乱与断藤峡徭变 197

(二)大同边兵之乱 199

六、倭寇 202

七、鞑靼之患与俺答的入寇 210

(一)达延汗的统一蒙古与其后裔之分布 210

附:达延汗后之世系与明末清初蒙古诸部之形成略表 211

(二)俺答的入寇 212

八、海瑞上书 216

第三章 明代的晚叶 219

第一节 穆宗的过渡时期 221

一、隆庆六年的内政 221

二、隆庆时的外交 225

第二节 张居正的相业 228

一、张居正专政的经过 228

二、张居正的治绩 230

(一)辅导幼主,恢复经筵 230

(二)严伸法纪,整伤吏治 231

(三)任用人材,治河御寇 232

(四)增筑边城,巩固国防 233

(五)整理财赋,宏裕民生 234

三、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235

四、张居正之殁 237

第三节 神宗亲政后四十年间的内忧外患 239

一、内政 239

(一)政争与建储 239

(二)神宗的荒怠与矿税之扰 244

(三)东林党议 248

(四)梃击之案 251

二、变乱 253

(一)播州杨应龙之变 253

(二)宁夏哱拜之乱 256

三、外患 257

(一)西南缅甸之役 257

(二)西北河套鞑靼之扰 260

(三)东北三卫与土蛮 261

附:李成梁战功表 263

(四)朝鲜之役 265

第四节 东北满洲的崛起 270

一、满洲的来历 270

二、努尔哈赤的崛起 273

三、七大恨告天与萨尔浒之役 276

四、明熊廷弼的守御 278

附注释 278

第五节 光熹两朝政局 280

一、红丸与移宫两案 280

二、魏忠贤的乱政与党狱 284

三、辽东的陷落 290

(一)辽沈的陷落 290

(二)熊廷弼的冤死 291

(三)孙承宗与袁崇焕之守宁远 292

第六节 明朝的覆亡 295

一、思宗即位与客魏之亡 295

二、东北战事与满清建国 297

(一)袁崇焕之死 297

(二)耿孔之叛 300

(三)满清之建国 301

三、农民起义 304

(一)农民起义的初起 305

(二)农民起义军的扩大 307

附:十三家农民起义军表 307

(三)李自成的入陕与张献忠的入川 313

(四)甲申之变 315

(甲)洪承畴的投降满清 315

(乙)李自成的攻陷北京与思宗之自杀 316

四、清兵入关与南明的颠沛 318

(一)清兵的入关 318

(二)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失败 320

(三)南明三王的残局 321

(甲)弘光帝 321

(乙)隆武帝 325

(丙)永历帝 328

(丁)鲁王以海 333

(戊)郑成功与张煌言的奋斗 335

附注释 339

第四章 明代的政治制度 341

第一节 官制 343

一、中央官制(中央行政制度) 343

附:中央官制简表 343

明代中央行政系统简表 349

(一)明代中央官制的特征暨诸官职掌 350

(甲)南北两京双轨制的中央政府 350

(乙)内阁 350

(丙)三公 351

(丁)六部 351

(戊)诸寺监 351

(己)宗人府 352

(庚)都察院与总督巡抚 352

附:明代所置之重要总督巡抚表 353

(辛)六科给事中 355

(壬)诸司 356

(癸)内侍省 356

(二)文武散官与勋官 357

(甲)文散官四十四阶表 357

(乙)武散官二十六阶表 358

(丙)文勋官十阶表 358

(丁)武勋官十二阶表 359

(三)封爵 359

(甲)亲王与郡王 359

(乙)功臣与外戚封爵 360

(四)考核、序迁、封诰与荫赠 360

(甲)考核 360

(乙)序迁 361

(丙)封诘与荫赠 361

(五)俸禄 362

(甲)亲王与勋戚 362

(乙)百官俸禄 362

二、地方官制(地方行政制度) 363

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简表 363

明代地方行政性质系统简表 364

(一)省府县三级制 364

(二)南北两直线 364

(三)十三布政使司(省) 365

(四)府、州、县 366

(五)土司 367

附:明代地方官制简表 368

第二节 兵制 370

一、编制 370

(一)基层编制——卫所 370

(二)编制类别 371

(三)京师驻军 372

(甲)北京上直卫亲军 372

(1)洪武时所置十二卫 372

(2)永乐时所增十卫 373

(3)宣德时所增四卫 373

(乙)南京上直卫亲军 373

(丙)北京留守诸卫 374

(丁)南京留守诸卫 374

(戊)京营 375

(四)地方卫所 377

(甲)腹内卫所兵 377

(1)隶于京师左军都督府者 377

(2)隶于京师右军都督府者 378

(3)隶于京师中军都督府者 378

(4)隶于京师前军都督府者 379

(5)隶于京师后军都督府者 380

(乙)边疆羁縻卫 380

(五)海防与江防军 381

(甲)海防军 381

(乙)江防军 382

(六)民壮乡兵与土兵 382

二、役政 383

(一)三种兵役与军民分籍 383

(二)诸级军官之统辖与职司 384

(甲)卫指挥使 384

(乙)都指挥使 384

(丙)中央五军都督府 385

三、作战与镇守 385

(一)统兵官 385

(二)军队的调发 386

(三)更戍 386

四、教练功赏与武备 387

(一)教练 387

(二)功赏 387

(三)武备 388

第三节 法制 389

一、法典 389

(一)最初的大明律令 389

(二)洪武七年颁布的大明律 389

(三)洪武九年修订的大明律 390

(四)明太祖的大诘 390

(五)大明律定本 391

(六)大明律诘 392

(七)最后明律的定案 392

二、刑法 392

(一)五刑 392

(二)充军与凌迟 393

(三)十恶 393

(四)赃罪 393

(五)赎刑 393

(六)廷杖与厂卫中之非刑 394

三、法官 394

(一)中央司法机构 394

(甲)三法司 394

(1)刑部 395

(2)大理寺 395

(3)都察院 395

(乙)厂卫 396

(二)地方司法机构 396

(甲)省级之提刑按察使司 396

(乙)京畿司法官 396

(丙)一般府州县司法官 397

(丁)乡村司法 397

(三)一般诉讼程序 397

附:明代司法机构系统简表 398

附注释 399

第四节 教育 400

一、中央学校 400

(一)国子监 400

(甲)南北两监 400

(乙)国子监的组织 400

(丙)国子监的教学 400

(丁)国子监生所受之待遇 401

(戊)六堂三等 401

(己)明太祖之重视国子学 401

(庚)入学资格 402

(辛)国子监学的盛衰 403

(二)武学 403

二、地方学校 404

(一)府州县卫学 404

(甲)学校一般规制 404

(乙)学生待遇 404

(丙)生员类别 404

(丁)教学课程 405

(戊)考试 405

(己)生员出路 405

(庚)学风 405

(二)宗学 406

(三)社学 406

(四)书院 406

第五节 选举 408

一、学校 408

二、荐举 409

三、吏员 410

四、科举 411

(一)文举 411

(二)武举 413

第六节 赋税与币制 414

一、赋役 414

(一)明初的赋役制度 414

(甲)官田与民田 414

(乙)黄册与鱼鳞册 416

(丙)田赋 420

(1)夏税与秋粮 420

(2)征收率 421

(丁)役法 421

(二)明代中叶后的一条鞭法 422

(三)明代晚叶的递增田赋 423

二、官卖制度 423

(一)盐的官卖 423

(二)茶的官卖 426

(三)矿冶 427

三、一般税捐 428

(一)商税 428

(二)关税 429

(三)市舶税 429

四、币制 430

(一)明朝所铸铜钱 430

(二)纸币的发行与其贬值 430

(三)银两的通用 431

第五章 明代的学术思想与文艺 433

第一节 书籍的收集、撰辑与版刻 435

一、藏书与著书之多 435

(一)书籍的收集与整理 435

(甲)国家藏书之富 435

(乙)民间藏书之富 436

(二)公私著述之多 436

二、版刻与书肆 437

附:永乐内府版《古今列女传》 437

(一)南北监本 438

(二)四大坊刻 438

(三)四大都肆 438

三、大部书籍的编纂 438

(一)永乐大典的编纂 438

(二)其他大部书的编纂 440

(1)三大全 440

(2)明会典 440

(3)集礼 441

(4)寰宇通志与大明一统志 441

(5)历代名臣奏议 441

(6)皇明经世文编 441

附注释 442

第二节 明代的经学与理学 443

一、经学 443

二、理学 444

(一)方正学 445

(二)薛瑄 447

(三)吴与弼 447

(四)陈献章 448

(五)王守仁 449

(六)阳明后学 451

(七)吕坤 457

(八)高攀龙与顾宪成 458

(九)刘宗周 459

第三节 明代的史学与舆地学 460

一、明代的史官与实录国史的修撰 460

二、早代官修之元史 462

三、明代一般之史地著述 463

(一)史学 463

(二)舆地 469

第四节 明代的文学 473

一、古文与诗词 473

二、八股文——制艺 493

三、戏曲 496

(一)散曲 497

(二)剧曲 499

四、通俗小说 503

(一)历史小说 503

(二)侠义小说 504

(三)言情小说 504

(四)神怪小说 505

(五)短篇通俗小说 506

(六)弹词 507

第五节 明代的科学 508

一、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508

二、方以智的物理小识 509

三、王履与李时珍的医学 510

第六节 明代的艺术 512

一、书画 512

(一)书法 512

(二)绘画 514

(甲)画院中的画家 514

(乙)非画院的画家 515

二、工艺 520

(一)磁器 520

(二)景泰蓝 521

(三)铜器 521

(四)漆器 522

(五)织绣 522

(六)雕刻 522

三、建筑与石刻 523

附注释 524

第六章 明代的民生社会 525

第一节 民生概况 527

一、人口与户籍 527

二、民生经济 530

(一)明代三百年间国计民生的隆替 530

(二)明代的农民与商人 531

(三)明代的官吏 532

附注释 534

第二节 社会风气与生活习惯 536

一、宗教信仰 536

(一)佛教(附喇嘛教) 536

(二)道教 540

(三)基督教 541

二、社会阶级 542

(一)士庶、户别与贱民 542

(甲)士庶 542

(乙)户别 542

(丙)贱民 543

(二)豪门与奴隶 543

三、士人风气 544

四、婚丧礼仪 546

(一)婚礼 546

(二)丧礼 548

五、生活习惯与节令游戏 550

(一)生活习惯 550

(甲)服饰 550

(乙)饮食 551

(二)节令游戏 552

第七章 明代的域外交通与中西文化之交流 557

第一节 明代的海外交通 559

一、东瀛 559

二、南洋 562

三、印度洋上沿岸诸国 568

第二节 明代陆上与中亚及西亚的交通 574

一、中亚 574

二、西亚 577

第三节 欧人之发现新航路与东方殖民运动 579

一、中西交通之中断 579

二、新航路之开辟 580

三、西方诸国向亚洲攫取殖民地 582

(一)葡萄牙 582

(二)西班牙 583

(三)荷兰 584

(四)英法的继起 586

第四节 西方传教士之东来 587

一、欧洲的宗教革命与耶稣会 587

二、利玛窦等人在中国的传教事业 588

附:明末东来之欧西传教士人名略表 592

三、明末中国人的信奉天主教 595

(一)徐光启 596

(二)李之藻 597

(三)永历帝后 598

第五节 中西文化之交流 600

一、西学的东传 600

二、中学的西传 611

附:几何原本之一页 612

附:本卷主要参考书总目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