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音韵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
导言 1
第一节 基本原则 2
科学的研究:语音学&赵元任 2
音韵学不是绝学&罗常培 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7
音韵学的研究方法&杨耐思 7
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论汉语史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鲁国尧 18
第二章 音节分析与音系归纳 26
导言 26
第一节 反切 28
汉语音韵:反切&王力 28
附录:合声反切之法&劳乃宣 35
《广韵》的反切和今音&李荣 36
第二节 音系归纳 48
一、声调系统 48
调四声谱&佚名 48
四声论&(隋)刘善经 49
四声实验录:余论&刘复 50
一套标调的字母&赵元任 53
二、韵书与韵部系统 56
韵书之始&(清)顾炎武 56
附录1:颜氏家训:音辞&(北齐)颜之推 56
附录2:四声论&(隋)刘善经 57
附录3:封氏闻见记:文字·声韵&(唐)封演 57
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清)戴震 58
附录:《切韵》部目次序考&王国维 60
三、声母系统及相关问题 61
论声母晚出&张清常 61
归三十字母例(斯○五一二)&周祖谟 63
附录:三十六字母来历与发音&(明)吕维祺 64
三十六字母及归纳助纽字表&(宋)佚名 65
附录1:汉语音韵学:字母&王力 65
附录2: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鲁国尧 吴葆勤 66
第三节 音理探求 71
一、切韵学与等韵学 71
论宋元切韵学&鲁国尧 71
明清等韵学的发展&李新魁 73
二、开合、洪细、内外、轻重及其他 77
音学辨微:辨开口合口·辨等列&(清)江永 77
释重轻&罗常培 78
关于“等”的概念&唐作藩 84
等韵溯源&俞敏 87
三、门法 98
门法沿革&魏建功 98
附录:门法玉钥匙&(元)刘鉴 100
汉语音韵:门法&王力 101
第三章 上古音 105
导言 105
第一节 对象·材料·方法 106
诗音&(宋)项安世 106
《毛诗古音考》序&(明)陈第 107
《音学五书》叙&(清)顾炎武 107
《古韵标准》例言&(清)江永 108
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俄)刚和泰著 胡适译 110
第二节 周秦语音 114
一、古声母研究 114
古无轻唇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清)钱大昕 114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章太炎 122
照二归精说&黄侃 123
喻母古读考&曾运乾 124
古有复辅音说&林语堂 135
二、古韵分部异同考&王力 141
三、上古韵母系统研究:脂微分部的理由&王力 151
四、关于周秦古音的声调问题&史存直 155
第三节 相关研究 166
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汪荣宝 166
几个上古声母问题&李方桂 175
第四章 中古音 182
导言 182
第一节 代表音系 183
陆法言的《切韵》&李荣 183
《切韵考》序·条例&(清)陈澧 196
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材料综述&(瑞典)高本汉 198
《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白涤洲 202
第二节 相关研究 221
《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周祖谟 221
《广韵》重纽试释&董同龢 238
附录:天宝《韵英》陈廷坚《韵英》张戬《考声切韵》武玄之《韵诠》分部考&王国维 253
第五章 近代音 256
导言 256
第一节 代表音系 257
《中原音韵》序&(元)周德清 257
《中原音韵》音&杨耐思 258
第二节 相关研究 266
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 266
记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陆志韦 293
第六章 历史方言音韵 313
导言 313
第一节总论 314
汉语语音通史框架研究:散点多线式框架&何九盈 314
汉语历史方言语言研究的几个问题&刘晓南 321
第二节 分论 335
陈宋淮楚歌寒对转考&林语堂 335
东晋南朝之吴语&陈寅恪 338
吴棫《韵补》和宋代闽北建瓯方音&邵荣芬 340
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鲁国尧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