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篇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环境 3
一、环境的含义 3
二、环境的基本属性 3
三、环境的分类 5
第二节 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 5
一、环境问题的来源 6
二、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 7
三、环境问题的哲学透视 9
第三节 环境科学 10
一、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0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11
三、环境科学的构成和研究重点 12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 15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15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6
三、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6
第五节 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17
一、评估与借鉴 17
二、反思后的转身——历史性转变 19
三、应对金融危机——历史性机遇 20
四、探索新道路——历史性跨越 22
本章小结 26
思考题 27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与生态保育 28
第一节 生态学基础知识 28
一、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28
二、生态系统 29
三、生态平衡 31
四、生态学基本原理 32
第二节 生态保育 34
一、生态保育的内涵 34
二、生态保育的基本办法 35
三、宏观生态保育的实践与探索 36
四、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 38
第三节 自然保护 40
一、自然保护的对象、宗旨和目标 40
二、自然保护区 40
三、湿地保护 41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43
五、生物安全 46
本章小结 50
思考题 50
第三章 环境哲学基础与环境经济 51
第一节 哲学基础 51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1
二、哲学就是认识论 52
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53
第二节 环境哲学的内涵 54
一、环境哲学的含义 54
二、环境与发展 55
三、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是环境与发展的主要矛盾 56
第三节 关于末端治理的反思 57
一、反思是一个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57
二、末端治理为主模式的本质属性 58
三、量变蕴涵质变 60
第四节 环境与经济 62
一、环境与资源 62
二、环境与经济矛盾的基本属性 62
三、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途径 65
第五节 环境经济政策 66
一、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共性 66
二、践行环境经济政策路线图 67
三、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 68
四、实践是政策创新的源泉 70
第六节 环境与社会 70
一、环境与人口 71
二、环境与科技 71
三、环境与政治 72
四、环境与道德 72
第七节 发展态势 73
本章小结 73
思考题 74
第二篇 污染防控与生态保育篇 77
第四章 水环境保护 77
第一节 概述 77
一、水环境 77
二、水资源 78
三、水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 79
四、水体污染来源分类 80
五、污(废)水分类 81
六、水污染防控的政策措施 81
第二节 我国水污染防控的实践与探索 82
一、点源治理阶段 82
二、重点流域治理阶段 83
三、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阶段 87
第三节 水污染控制技术 87
一、城镇污水治理技术 87
二、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88
三、水体污染防治技术 91
四、水污染治理技术开发重点 92
第四节 太湖休养生息的实践与启迪 92
一、党和国家的决策与支持是最大的政治保障 93
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太湖治理的根本出路 94
三、生态保育是休养生息的精髓 96
第五节 发展态势 98
本章小结 99
思考题 100
第五章 大气及太空环境保护 101
第一节 概述 101
一、大气圈 101
二、大气污染的含义 102
三、大气污染物 102
四、温室气体 103
五、大气污染特征 104
第二节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实践与探索 106
一、淘汰落后产能,推行结构节能 106
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107
三、发展绿色交通 107
四、借鉴北京绿色奥运经验,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 107
五、研究开发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08
第三节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08
一、电除尘技术 109
二、袋式除尘技术 110
三、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11
四、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技术 113
五、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 115
第四节 臭氧层保护 117
一、臭氧层与臭氧层破坏 117
二、臭氧层保护状况 118
第五节 太空环境保护 119
一、太空垃圾 119
二、太空垃圾的危害 120
三、实践与启迪 121
第六节 大气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态势 122
一、大气环境保护的总趋势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 122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22
本章小结 123
思考题 124
第六章 土壤及地下空间环境保护 125
第一节 概述 125
一、土壤的运动状态 125
二、土壤环境问题的运动状态 126
三、土壤的基本知识 127
四、土壤污染与源头控制 129
第二节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措施 132
一、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133
二、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135
第三节 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态势 136
一、土壤污染防治现状 136
二、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137
三、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 137
四、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 138
五、让土壤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139
六、土壤污染防治的发展态势 139
第四节 地下空间环境保护 140
一、地下空间的含义 140
二、人类活动对地下空间的环境影响 140
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142
四、及早介入,未雨绸缪 142
本章小结 144
思考题 144
第七章 物理环境保护 145
第一节 核与辐射环境概述 145
一、核能的开发利用 145
二、基本知识 146
三、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与特点 146
四、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现状和监督体制 147
第二节 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保护及发展态势 149
一、我国核与辐射环境法律体系 149
二、放射性污染防控 149
三、核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150
四、电离辐射及其防护 152
五、电磁辐射及其防治 153
六、发展态势 156
第三节 声学环境保护 157
一、声学基本知识 157
二、声学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危害 158
三、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163
第四节 光与热污染防控 164
一、光污染及其防控 164
二、热污染及其防控 166
本章小结 168
思考题 169
第八章 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理处置 170
第一节 概述 170
一、基本概念 170
二、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理处置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171
三、固体废物分类及来源 171
四、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控的基本状况 173
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控的基本原则 174
六、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控法律体系及其特点 174
第二节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 176
一、概况 176
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践与探索 177
三、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理处置对策 179
第三节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179
一、概述 179
二、垃圾焚烧 182
三、生活垃圾处理的指导思想和综合治理对策 183
第四节 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理处置 185
一、基本概念 185
二、危险废物名录 185
三、危险废物污染防控与综合利用的实践与对策 186
第五节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利用和处理处置 187
一、含义和特性 187
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87
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污染防控对策 188
第六节 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理处置技术研发与实践 189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研发与实践 189
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研发与实践 192
本章小结 197
思考题 197
第九章 农村环境保护 198
第一节 概述 198
一、城乡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98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199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及表现形态 201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地位 203
第二节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状况 203
一、我国农村环境与发展矛盾的运动轨迹 203
二、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过程 203
三、农村环境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205
第三节 农村环境保护模式和机制探索 207
一、工作模式与机制 207
二、模式与机制的内涵 209
第四节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对策与实例 211
一、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211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基本对策 211
三、面源污染防治实例 212
第五节 农村水污染控制技术 213
一、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213
二、畜禽养殖废水污染治理技术 214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与饮用水净化技术 214
第六节 发展态势 214
一、加快立法进程 214
二、面源污染将提上减排议程 215
三、低碳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15
本章小结 217
思考题 217
第十章 海洋与极地环境保护 218
第一节 基础知识 218
一、海洋 218
二、海洋资源 218
三、海洋环境与海洋环境保护 220
第二节 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221
一、独立性较强 221
二、关联度较高 221
三、配套功能较强 221
四、国际性突出 222
第三节 海洋生态保育 224
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 224
二、海洋生态保育的主要内容 224
三、海洋生态保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24
四、海洋生态保育的实践与探索 225
第四节 海洋环境污染防控 226
一、海洋污染与自净能力 226
二、海洋污染的来源及其危害 227
三、我国近海环境状况 230
四、海洋污染防控的主要任务 231
五、协调海洋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基本保障措施 231
第五节 极地环境保护 232
一、基本知识 232
二、极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32
三、南极公约与南极公约体系 234
四、我国在极地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 235
五、发展态势 237
本章小结 238
思考题 238
第三篇 环境管理篇 241
第十一章 环境管理 241
第一节 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构成 241
一、我国环境保护行政机构的发展历程 241
二、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四大构成 243
第二节 环境管理机制 244
一、倒逼机制 244
二、市场机制 244
三、准入与退出机制 244
四、协调机制 245
五、多元化投入机制 245
六、社会监督机制 245
七、应急机制 246
第三节 环境管理制度 246
一、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246
二、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十大制度创新 247
三、管理实践无止境,制度创新无止境 250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51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251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52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53
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54
第五节 总量控制与节能减排 256
一、总量控制的内涵与外延 257
二、总量控制的实践与启迪 258
第六节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 262
一、实行责任制的依据 262
二、目标责任制的实施 263
三、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责任制 264
四、问责制 266
本章小结 269
思考题 270
第十二章 环境法与环境监察 271
第一节 基本知识 271
一、法的表现形式及其区别 271
二、法的基本属性 271
三、法与经济、国家、政策、道德的关系 272
第二节 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73
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273
二、全过程控制、全方位防范原则 274
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原则 274
四、公众参与原则 274
第三节 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历程 274
一、实践是产生法律的唯一源泉 274
二、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历程 275
三、我国环境法律体系 276
第四节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的实践与探索 280
一、环保专项行动、挂牌督办、区域限批与后督察 280
二、刑法关于环境违法犯罪的规定 283
三、专职环保司法机构应运而生 283
四、三个案例及其启迪 285
第五节 环境监察概述 287
一、环境监察的发展历程 288
二、国家环境监察体制 289
三、环境监察机构的性质与权限 289
四、环境监察的地位与作用 290
第六节 环保部门行政处罚与环境监察执法自由裁量权 290
一、环境执法依据 290
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设定的环保部门行政处罚目录 291
三、行使环境行政处罚与环境监察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基本原则 291
四、规范行使环境执法自由裁量权的保障措施 292
第七节 实践决定发展态势 292
本章小结 294
思考题 294
第十三章 环境监测 295
第一节 概述 295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属性 295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297
三、我国环境监测体制 297
四、主要发展历程 299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案 301
一、环境监测的分类 301
二、环境监测的方案 302
第三节 主要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303
一、采集样品前的准备 303
二、样品的保存 304
三、样品预处理 305
四、主要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简介 306
第四节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 307
一、减排监测的意义 307
二、减排监测方法制定的根据 307
三、减排监测的含义、手段与目的 307
四、减排监测的主要内容 308
五、减排监测的作用 308
六、污染源自动监控 308
第五节 发展态势 310
本章小结 312
思考题 312
第十四章 公众参与 313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内涵 313
一、公众中的个体与群体 313
二、参与中的“公益”与“私益” 313
三、环境权利与义务 313
四、公众参与的政治内涵 314
五、保护环境,人人有为 314
第二节 公众参与的法律规范 315
一、国际上关于公众参与的规范 315
二、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的法律和政策规范 316
第三节 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 317
一、公开环境信息 317
二、我国NGO的发生与发展 318
三、公众参与的作用与地位 319
第四节 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的空间 324
一、营造公众参与的基本条件 324
二、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26
本章小结 328
思考题 328
后记 329
参考文献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