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说明 1
第七编 中日关系新时期的汉学兴盛(1972—1988) 1
第一章 变化着的世界政治经济构图 1
第一节 朝多元化变动的国际环境 1
第二节 日本的国内形势和中日关系 3
第二章 国际汉学和日本与国际汉学的密切联系 8
第一节 各国汉学研究概述 8
第二节 日本与国际汉学的密切联系 28
第三章 日本汉学概况 38
第一节 日本汉学研究的社会组织概况 38
第二节 这一时期日本汉学的特点 46
第四章 史学研究概况 52
第一节 考古学和上古史研究 52
第二节 先秦春秋战国史研究 60
第三节 秦汉史研究 67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80
第五节 唐、五代史研究 90
第六节 宋辽金元史研究 103
第七节 明清史研究 119
第五章 代表性的史学研究学者 134
第一节 考古研究者(樋口隆康、伊藤道治、林巳奈夫、关野雄、三宅俊成、松崎寿和、冈崎敬等) 134
第二节 秦汉史研究者(之一)(增渊龙夫、五井直弘、栗原朋信、古贺登、好并隆司、小仓芳彦〈见思想史〉) 150
第三节 秦汉史研究者(之二)(大庭修、永田英正、狩野直祯、米田贤次郎、影山刚等) 163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者(之一)(宫川尚志、越智重明、西村元佑、崛敏一、大川富士夫、冈崎敬〈见考古〉等) 177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者(之二)(栗原益男、布目潮沨、谷川道雄、菊池英夫、藤枝晃〈见历史地理〉) 194
第六节 宋代史研究者(柳田节子、斯波义信、河上光一、长濑守、竺沙雅章等) 207
第七节 辽金元史研究者(村上正二、佐口透、萩原淳平、丹羽友三郎) 220
第八节 明代史研究者(山根幸夫、岩见宏、小山正明、佐久间重男、谷光隆、小野和子、间野潜龙) 226
第九节 清代史研究者(附:近代史研究者)(神田信夫、松村润、楢木野宣、小竹文夫、重田德等) 245
第十节 历史地理、边疆地理和中外交流史研究者(日比野丈夫、榎一雄、藤枝晃、护雅夫、佐藤长、山田信夫、山本达郎、石原道博、佐藤三郎等) 264
第十一节 科学技术史研究者(能田忠亮、薮内清、山田庆儿、鲇泽信太郎〈见地理学史〉、冈西为人〈见医学史〉、筿田统〈见食品史〉) 289
第十二节 其他自然科学专史研究者(鲇泽信太郎、冈西为人、森田传一郎、筿田统、佐藤武敏、吉田光邦等) 309
第六章 思想和宗教领域的研究 322
第一节 思想、宗教领域汉学研究概况 322
第二节 先秦两汉思想研究者(金谷治本田济、小仓芳彦、小野泽精一、日原利国、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楠山春树〈见宗教〉等) 342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思想史研究者(福永光司) 368
第四节 宋明理学研究者(山井涌、荒木见悟、山下龙二、山根三芳、佐藤仁) 378
第五节 前近代思想研究者(后藤基巳、汤浅幸孙、岛田虔次、高田淳) 390
第六节 佛教研究者(中村元、古田绍钦、高崎直道、关口真大、柳田圣山、镰田茂雄、阿部肇一、竺沙雅章〈见史学〉等) 403
第七节 道教研究者(窪德忠、楠山春树、秋月观瑛、宫川尚志〈见史学〉等) 427
第七章 文学研究 439
第一节 文学研究概况 439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者(前野直彬、村山吉广、竹治贞夫、御手洗胜、铁井庆纪等) 450
第三节 魏晋六朝文学研究者(小尾郊一、古田敬一、冈村繁、伊藤正文、一海知义、铃木修次等) 470
第四节 唐宋文学研究者(清水茂、黑川洋一、荒井健、冈村贞雄、村上哲见、田中克己等) 495
第五节 元明清文学研究者(之一,戏曲)(田中谦二、岩城秀夫等) 517
第六节 元明清文学研究者(之二,诗文)(横田辉俊、近藤光男、佐藤一郎等) 528
第七节 小说研究者(志村良治、竹田晃、内山知也、庄司格一、伊藤漱平等) 539
第八章 语言和艺术等的研究 558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语言研究(桥本万太郎、牛岛德次、尾崎雄二郎等) 558
第二节 中国美术史研究(铃木敬、小杉一雄、田中一松等) 573
第三节 中国书法史研究(伏见冲敬) 582
第四节 文献学研究(附:其他社会人文学科专史研究)(阿部隆一、水泽利忠、仓田淳之助) 588
第七编结束语 601
正文索引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