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正义视阈下的环境弱势群体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海霞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70786
  • 页数:255 页
图书介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弱势群体属于现代社会产生的新弱势群体之一,主要指在环境资源享用、环境污染负担和环境风险分配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又无力改变现状的群体。在当前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环境弱势群体亟待关注。本书稿在深入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环境弱势群体基本状况进行实地调研,作了大量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旨在概括我国环境弱势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本书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透过环境群体性事件分析了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诉求、诉求表达方式;借鉴各国保护环境弱势群体权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提出了保护我国环境弱势群体权益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 环境弱势群体概述 1

第一节 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含义 2

一 环境弱势群体的叙述语境 2

二 环境弱势群体的概念探讨 4

三 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类型 5

第二节 环境弱势群体的研究意义 8

一 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8

二 公平正义彰显的现实要求 9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9

四 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10

第三节 环境弱势群体研究综述 11

一 国外研究综述 12

二 国内研究综述 17

三 对国内外以往研究的评价 22

四 推进环境弱势群体研究的初步构想 24

第四节 本书研究框架 26

一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意义 26

二 本书主要内容 30

三 主要研究方法 32

四 研究的不足之处 37

第二章 环境正义理论综述 39

第一节 环境正义理论溯源 39

一 环境运动的诉求 40

二 社会正义理论 42

三 社会生态学思想 46

四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48

五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50

第二节 环境正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51

一 环境正义的含义 52

二 环境正义的必要性 54

三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非正义性 55

四 同心圆理论 56

五 环境正义的框架 59

六 环境正义的原则 60

第三节 环境正义再思考 61

一 环境正义的所指 61

二 环境非正义的表现 64

三 环境正义的基本要求 66

第三章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69

第一节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类型 69

一 污染行业企业一线工人 69

二 污染企业周边居民 79

三 农村癌症高发区域居民 87

四 环境开发移民与生态保护移民 92

第二节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的维权困境 98

一 采取维权行为的概率较低 98

二 依法维权行为效果不彰 101

三 非法维权行为面临制裁 104

第三节 环境弱势群体维权困境的原因分析 105

一 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不力 105

二 企业社会责任感欠缺 110

三 社会救助体系薄弱 112

四 环境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 113

第四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 114

第一节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状况 114

一 群体性事件与环境群体性事件 114

二 21世纪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概览 116

三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别 119

第二节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121

一 直接原因 121

二 深层原因 123

第三节 从环境群体性事件看环境弱势群体的诉求 126

一 停止环境侵权 127

二 合理分配环境风险 128

三 合理进行开发补偿 128

四 赋予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 129

第五章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国际经验 130

第一节 基本原则 130

一 健康优先原则 130

二 污染者付费原则 132

三 风险预防原则 133

四 赤道原则 135

第二节 具体政策 136

一 健康受害补偿 136

二 超级基金制度 137

三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139

四 公众参与制度 140

第三节 对国际相关政策的评价 142

一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是首要的预防措施 142

二 行政救济可以弥补司法救济的不足 143

三 优化决策程序是避免环境不公的必要措施 144

四 成本效益分析弊端显现 145

第六章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147

第一节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多元主体 147

一 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 148

二 环保部门加强作为 149

三 民政部门制订救助方案 150

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150

五 非政府组织提供多种援助 151

六 环境弱势群体有效维权 151

第二节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 152

一 公民健康不受侵害原则 152

二 完全填补性的加害赔偿原则 154

三 直接快速的受害救济原则 155

四 培育可持续生活能力的受苦补偿原则 156

五 企业环保行为鼓励原则 157

六 环境弱势群体恶意行为预防原则 158

第三节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政策建议 159

一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159

二 建立健全行政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162

三 设立环境基金 163

四 加强基层环境监管 164

五 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 165

六 深入推进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166

七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生态环境教育 166

结语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 168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 168

一 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168

二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69

三 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170

第二节 生态文明概念辨析 171

一 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 171

二 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 172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立场 174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目标 175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本路径 176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76

二 适度节制资本逻辑 178

三 完善基层环境民主 179

附录一 山东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181

附录二 山东环境状况调查问卷回答情况汇总 187

附录三 中国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204

附录四 中国环境状况调查问卷回答情况汇总 211

参考文献 235

索引 246

后记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