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
1.2 文献综述 5
1.2.1 消费过低论 5
1.2.2 储蓄过多论 7
1.2.3 投资过多论 9
1.2.4 外部冲击论 10
1.2.5 投资不足论 12
1.2.6 对经济增长方式论及其他理论的总体评价 14
1.3 全书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 15
1.3.1 全书结构 15
1.3.2 研究方法及原则 18
1.3.3 主要创新点 20
第2章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条件 25
2.1 宏观经济均衡理论的历史演变 25
2.1.1 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均衡观点——没有投资—储蓄恒等式的宏观经济均衡 25
2.1.2 威克塞尔的宏观经济均衡观点——宏观经济内部失衡的调节机制 27
2.1.3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均衡观点——投资—储蓄相等是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的关键 28
2.1.4 米德的宏观经济均衡观点——宏观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 30
2.1.5 亚历山大的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外部失衡调节与内部失衡调节相互依赖 31
2.1.6 蒙代尔—弗莱明的宏观经济均衡观点——汇率变动的完全支出转换效应 31
2.1.7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均衡理论——深入研究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转换效应 33
2.1.8 马克思的社会总产品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机制——投资—储蓄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均衡 35
2.2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恒等式 37
2.2.1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消费与储蓄 38
2.2.2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投资 38
2.2.3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税收与政府支出 39
2.2.4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39
2.2.5 封闭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失衡的调节方向 40
2.3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恒等式 42
2.3.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消费与储蓄 42
2.3.2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投资 42
2.3.3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税收与政府支出 43
2.3.4 外贸与国际收支 43
2.3.5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44
2.3.6 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失衡的调节方向 45
2.4 宏观经济均衡的目标、失衡的原因及测度 48
2.4.1 宏观经济均衡的目标 48
2.4.2 引发投资—储蓄失衡或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及运作机制分析 50
2.4.3 宏观经济失衡的表现形式 51
2.4.4 宏观经济均衡的测度指标 53
2.4.5 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表现 58
第3章 消费与宏观经济均衡 68
3.1 消费和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 68
3.1.1 消费的定义 68
3.1.2 消费在宏观经济均衡中的作用 69
3.2 消费理论及消费的决定因素 71
3.2.1 主要消费函数理论 72
3.2.2 消费的决定因素 76
3.3 消费率的测度和国际比较 77
3.3.1 消费率的定义及测度 78
3.3.2 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78
3.4 我国消费率的历史变化 85
3.4.1 我国消费率的总体变动趋势 85
3.4.2 我国消费率的内部结构分析 86
3.4.3 消费率的比较分析结果 91
3.5 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分析 92
3.5.1 国民收入增长过程中居民消费倾向递减 92
3.5.2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份额下降 93
3.5.3 经济转型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96
3.5.4 制度变革过程中居民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大 101
3.6 怎样看待和提高我国的消费率 104
3.6.1 关于我国消费率是否处于合理水平的争论 104
3.6.2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低消费率 105
3.6.3 怎样提高我国的消费率 106
第4章 储蓄与宏观经济均衡 114
4.1 储蓄的定义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14
4.1.1 储蓄的定义 114
4.1.2 储蓄在宏观经济均衡中的作用 116
4.1.3 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 120
4.2 储蓄理论及其决定因素 127
4.2.1 主要储蓄理论 127
4.2.2 储蓄的决定因素 130
4.3 储蓄率的测度和国际比较 138
4.3.1 储蓄率的测度 138
4.3.2 储蓄率的国际比较 140
4.4 我国储蓄率的变化及高储蓄的原因分析 147
4.4.1 我国储蓄率的总体变化趋势 147
4.4.2 我国分部门储蓄率的变化趋势 151
4.4.3 我国储蓄率的比较分析结果 156
4.5 我国高储蓄的原因分析 158
4.5.1 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的原因分析 158
4.5.2 我国政府储蓄率较高的原因分析 162
4.5.3 我国企业储蓄较高的原因分析 165
4.6 怎样看待高储蓄 167
4.6.1 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 167
4.6.2 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一种正常合理现象 167
4.6.3 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储蓄率的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快慢 168
4.6.4 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 168
4.6.5 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高储蓄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69
第5章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均衡 175
5.1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均衡的理论分析 175
5.1.1 国际收支的定义和本质 175
5.1.2 宏观恒等式与国际收支平衡 176
5.2 汇率与国际收支 180
5.2.1 汇率的定义 180
5.2.2 决定汇率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制 180
5.2.3 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及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182
5.2.4 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85
5.3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收支变化 190
5.3.1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收支理论 190
5.3.2 国际收支模式的国际比较 191
5.3.3 国际收支管理的国际经验 194
5.4 我国国际收支的历史演变与“双顺差” 198
5.4.1 我国国际收支的历史演变 198
5.4.2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分析 201
5.4.3 国际收支“双顺差”引发的问题 203
5.5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国民福利损失的测算 206
5.5.1 储备资产贬值造成国民财富直接损失 206
5.5.2 国内储蓄—投资失衡损失 208
5.5.3 高昂的环境成本 209
5.6 如何实现我国的国际收支战略转型 210
5.6.1 我国应当采取怎样的国际收支战略 210
5.6.2 如何实现我国的国际收支战略转型 212
第6章 投资与宏观经济均衡 216
6.1 投资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 216
6.1.1 投资的定义 216
6.1.2 投资的作用 219
6.1.3 合理投资的标准 220
6.2 投资理论及其决定因素 222
6.2.1 投资理论的演变 222
6.2.2 投资的决定因素 224
6.3 投资率演变的国际比较 225
6.3.1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投资率的演变 226
6.3.2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投资率的国际比较 229
6.4 我国投资率的历史回顾 232
6.4.1 我国投资率的总体变动趋势 232
6.4.2 我国投资结构分析 234
6.4.3 我国投资率与国际水平的比较 240
6.5 我国有条件进行高投资 242
6.5.1 投资率低于储蓄率表明我国有条件进行高投资 242
6.5.2 外债偿债能力增强表明我国有条件进行高投资 247
6.5.3 投资水平没有超出宏观经济的承受能力表明我国有条件进行高投资 248
6.6 我国有必要进行高投资 248
6.6.1 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需要高投资 248
6.6.2 我国实现消费提升和充分就业需要高投资 260
6.6.3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高投资 265
6.7 怎样看待我国投资率的高低 268
6.7.1 怎样看待我国投资率的高低 268
6.7.2 投资率过高或过低的后果分析 271
6.7.3 对高投资几种误判的辨析 276
第7章 回归恒等式是实现我国和世界经济均衡的根本途径 286
7.1 失衡的世界与危机的来源 286
7.1.1 这是一个失衡的世界 287
7.1.2 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各国投资—储蓄失衡 290
7.1.3 这次危机是失衡世界的一次强行调整 293
7.2 回归恒等式是世界经济实现均衡的根本途径 297
7.2.1 美国式的救助措施 298
7.2.2 美式救助的本质及危害 299
7.2.3 美国经济走向均衡的根本路径 302
7.2.4 世界经济均衡的路径:投资与储蓄的均衡 303
7.3 失衡世界均衡过程中的中国机会及策略 304
7.3.1 这场危机告诉我们什么 304
7.3.2 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307
7.3.3 世界经济失衡调整中的中国策略 310
图2-1 封闭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均衡图 40
图2-2 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均衡图 45
图2-3 利率—收入组合空间图 52
图2-4 投资—储蓄失衡时的资金使用成本图 56
图2-5 1996~2007年我国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变化图 59
图2-6 1996~2007年我国储蓄率与投资率比较 60
图2-7 1996~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比较 61
图2-8 1996~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及与同期GDP的比较 62
图3-1 各国人均国民收入与平均消费率的散点图 81
图3-2 消费率的洲际比较 82
图3-3 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散点图 84
图3-4 世界各国平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散点图 85
图3-5 我国消费率的历史变化情况 86
图3-6 居民消费率与政府消费率的历史变动 87
图3-7 城镇居民消费率与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历史变动 88
图3-8 平均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散点图 90
图3-9 平均消费率与人均GDP关系散点图 90
图3-10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 95
图3-11 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 95
图4-1 储蓄的分类 116
图4-2 索洛—斯旺模型中储蓄率提高的影响 118
图4-3 储蓄率与GDP增长率关系的国际比较 121
图4-4 储蓄率的洲际比较 122
图4-5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GDP年增长率 123
图4-6 世界平均总国民储蓄率和实际利率 142
图4-7 1970~2004年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储蓄率 144
图4-8 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1978~2003年的储蓄率 144
图4-9 中国储蓄率与投资率对比图 149
图4-10 居民储蓄率及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 154
图4-11 政府储蓄率及政府储蓄占总储蓄比重 155
图4-12 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 155
图4-13 分部门储蓄占总储蓄比重 157
图5-1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收支结构模式 191
图5-2 德国的国际收支结构 192
图5-3 日本的国际收支结构 192
图5-3 美国的国际收支结构 193
图5-5 印度的国际收支结构 194
图5-6 巴西的国际收支结构 194
图5-7 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 195
图5-8 1985~2005年我国储蓄缺口与贸易缺口的相关性 202
图5-9 央行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存量趋势图 204
图6-1 投资率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程度的关系图 232
图6-2 我国投资率的历史变动趋势 235
图6-3 1978~2007年我国投资率的内部结构变化趋势 236
图6-4 不同资金来源投资增长率的比较 237
图6-5 储蓄率与投资率对比图 246
图6-6 1978~2007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变化图 250
图6-7 铁路路网密度和铁路人口密度的国际比较 254
图6-8 公路路网密度和公路人口密度的国际比较 254
图6-9 1990~2006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与消费率 265
图6-10 我国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走势图 276
图6-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281
图7-1 1964年以来美国财政赤字与贸易逆差变动图 300
表2-1 小国IS-LM-BP模型下不同政策措施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影响 32
表2-2 影响中国外部均衡的因素分析 35
表2-3 投资—储蓄失衡与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的关系 52
表2-4 宏观经济内外失衡与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及汇率之间的关系 53
表2-5 世界各国(地区)消费率比较 59
表2-6 1996~2007年我国财政赤字情况 61
表2-7 1996~2007年我国资本和金额项目差额 62
表2-8 1996~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 62
表2-9 1990~2007年我国投资—储蓄情况表 64
表3-1 三大需求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70
表3-2 1970~2004年世界平均消费率变化 78
表3-3 1970~2005年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平均消费率的比较 80
表3-4 1950~1970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消费率的比较 81
表3-5 OECD 24国1975~2005年消费率变化 82
表3-6 不同增长区间的平均消费率 84
表3-7 不同增长区间的平均投资率 85
表3-8 1994~2006年平均消费率的省际比较 88
表3-9 我国消费率的地区比较 89
表3-10 人均GDP1000美元国家居民消费率的比较 91
表3-11 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变化 93
表3-12 我国各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 94
表3-13 美国各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 94
表3-14 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 96
表3-15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97
表3-16 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人均年收入比较 97
表3-17 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阶层人均年收入比较 98
表3-18 我国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 98
表3-19 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比较 100
表3-20 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比较 100
表4-1 1978~2003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与GDP增长率 123
表4-2 1978~2003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与GDP增长率 124
表4-3 式(4-1)回归结果 125
表4-4 式(4-2)回归结果 137
表4-5 1870年以来部分国家的投资率和储蓄率 140
表4-6 中国与世界储蓄率的变动趋势比较 141
表4-7 1970~2003年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平均储蓄率的比较 142
表4-8 钱纳里研究与中国储蓄率的比较 145
表4-9 1978~2007年中国投资率与储蓄率的对比 148
表4-10 1982~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 149
表4-11 中国国民储蓄率及其结构分布 151
表4-12 1978~2007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 152
表4-13 1992~2007年我国分部门可支配收入情况 156
表4-14 中国GDP和居民边际储蓄倾向情况表 158
表4-15 中国人口年龄分布表 161
表4-16 1981~2007年政府投资占财政收入情况表 163
表4-17 工业企业利润情况表 166
表5-1 国际收支结构与国民经济账户关系表 179
表5-2 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分布情况 183
表5-3 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189
表5-4 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数据Johansen检验结果 189
表5-5 1982~1993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199
表5-6 1994~200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
表5-7 2001~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1
表5-8 我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变动情况 207
表5-9 以黄金为基准计算的外汇储备损失情况 208
表5-10 以原油为基准计算的外汇储备损失情况 208
表5-11 因投资—储蓄失衡所造成的资金成本 209
表5-12 我国因投资—储蓄失衡造成的环境成本 210
表6-1 钱纳里定义的发展阶段 226
表6-2 多国模型工业化过程中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情况 227
表6-3 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投资率和工业化程度变化情况 229
表6-4 低收入国家或地区投资率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230
表6-5 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投资率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230
表6-6 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投资率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231
表6-7 按资金来源分类我国的投资结构分析 236
表6-8 按经济类型分类我国的投资结构分析 238
表6-9 我国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构成分析 238
表6-10 按管理渠道分类我国的投资结构变化 239
表6-11 按区域分类我国的投资结构变化 239
表6-12 2000~2004年我国投资率与不同收入组国家比较 240
表6-13 与有关国家人均GNI达到1000美元时投资率的变化比较 242
表6-14 中国投资率与储蓄率的对比(1978~2006年) 245
表6-15 我国外债风险指标 247
表6-16 中国全国及各地区工业化阶段的比例(2005) 249
表6-17 2000年世界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 250
表6-18 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比例 252
表6-19 1999年不同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 252
表6-20 不同收入等级国家五大资本占GDP比重(1998~2002年平均值) 255
表6-21 部分国家各类资本占GDP比重(1998~2002年平均值) 255
表6-22 1991~2006年我国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 256
表6-2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257
表6-24 残差序列Ut1的单位根检验 258
表6-25 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工业化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58
表6-26 2008~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值 258
表6-27 残差项Ut2的平稳性检验 259
表6-28 固定资本投资率与城市化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259
表6-29 2008~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预测值 260
表6-30 投资与消费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261
表6-31 残差序列Ut3的单位根检验 262
表6-32 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就业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62
表6-33 中国GDP就业弹性 263
表6-34 资本存量/GDP及人均资本比较 269
表6-35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投资率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272
表6-36 国民储蓄率 274
表6-37 我国M2占GDP的比重 276
表7-1 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收支 287
表7-2 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收支占GDP比重 288
表7-3 新兴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余额 289
表7-4 新兴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与进口额之比 289
表7-5 世界各国和地区储蓄率和投资率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