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内容摘要 1
引言 6
1 人格与人格教育 9
1.1 人格概述 9
1.1.1 人格定义 9
1.1.2 人格研究的不同取向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影响 11
1.2 我国的人格教育实践 14
1.2.1 人格教育的价值取向 14
1.2.2 人格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16
1.2.3 当前学校人格教育实践的努力方向 17
2 自我价值感的基本问题 21
2.1 自我价值感概论 21
2.1.1 自我价值感的定义 21
2.1.2 自我价值感的结构 25
2.1.3 自我价值感的主要特征 29
2.2 自我价值感与自我的关系 31
2.2.1 心理学视界中的“自我”问题 31
2.2.2 自我价值感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36
2.2.3 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的关系 44
2.3 自我价值感的研究方法 45
2.3.1 自我价值感的研究原则 46
2.3.2 自我价值感的研究方法 47
2.3.3 自我价值感的测量 53
3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63
3.1 个体自我价值感的产生与发展 63
3.1.1 自我的产生与发展 63
3.1.2 自我价值感的产生与发展 72
3.2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76
3.2.1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76
3.2.2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80
4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与有关因素的相关分析 85
4.1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85
4.1.1 问题的提出 85
4.1.2 研究方法 86
4.1.3 结果与分析 87
4.1.4 结论 90
4.2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92
4.2.1 问题的提出 92
4.2.2 研究方法 92
4.2.3 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 92
4.2.4 讨论 94
4.2.5 结论 96
4.3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分析 99
4.3.1 问题的提出 99
4.3.2 研究方法 99
4.3.3 结果与分析 101
4.3.4 结论 104
5 培育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理论与实践 107
5.1 培育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07
5.1.1 培育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理论价值 107
5.1.2 培育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实践价值 111
5.2 培育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136
5.2.1 自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136
5.2.2 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45
6 培育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策略 151
6.1 培育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基本策略 151
6.1.1 自我价值感培育的基本主张 151
6.1.2 自我价值感培育的导向策略 153
6.1.3 自我价值感培育的认知策略 160
6.1.4 自我价值感培育的激励策略 166
6.1.5 自我价值感培育的体验策略 172
6.1.6 自我价值感培育的补救策略 177
6.2 培育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基本途径 183
6.2.1 教学活动 183
6.2.2 社会实践 185
6.2.3 人际交往 186
6.2.4 自我修养 187
6.2.5 闲暇生活 189
6.3 自我价值感培育方案举样 190
6.3.1 初中班队活动:评选全班之最 190
6.3.2 大学班团活动:学期鉴定 192
6.3.3 专题训练:自信心的培养 194
6.3.4 个别辅导:战胜挫折 200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 203
7.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况 203
7.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03
7.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205
7.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关注 206
7.2.1 倡导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06
7.2.2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207
7.2.3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208
7.3 新课程所具备的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有利条件 209
7.3.1 课程内容的生成性 209
7.3.2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211
7.3.3 课程评价的过程性 213
7.4 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自我价值感应注意的问题 216
7.4.1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216
7.4.2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18
8 人格研究的中国化走向 222
8.1 人格研究中国化的立论依据 223
8.1.1 人格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223
8.1.2 中国人格研究有与本国实际相切合的课题 224
8.2 人格研究中国化的基本思路 225
8.2.1 综合研究取向 225
8.2.2 系统分析研究取向 227
8.3 我国人格研究的应用前景 229
8.3.1 人格研究的应用领域 229
8.3.2 加强人格应用研究的现实意义 231
结束语 234
参考文献 236
后记 247
致谢 249